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韩信

[hán xìn]
中国西汉初期军事家
展开3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区)[172]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114]
韩信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贫困,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项羽,后投靠刘邦,均不被重用。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献“汉中对”,平定三秦。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蒲坂之战,他以声东击西之计拿下魏都安邑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潍水之战,水淹齐楚联军,斩杀楚将龙且垓下之战,布五军阵诱敌,击破项羽军,最终迫使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年)自刎于乌江。战后,韩信因功徙封楚王。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开始剪除异姓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汉十一年(前196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被诛三族。[55][114][153]
韩信擅长治军,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160],是秦汉之际第一流的军事家,明人茅坤赞其为“兵仙”[123]。他不仅指挥过许多重大的取得辉煌战绩的军事行动,而且具有深厚的兵学素养,留下了兵学著作《韩信》三篇,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兵权谋十三家”之一,与孙武孙膑商鞅吴起兵家并列。此外,韩信曾与张良一同整理流传各家兵书。[109]
全    名
韩信
封    号
齐王→楚王→淮阴侯[41]
所处时代
秦末汉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淮阴[172](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96年
逝世地
长安长乐宫钟室[4]
主要成就
献策定秦,暗度掳魏
破赵灭代,降燕夺齐
水攻龙且,合围灭楚
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主要作品
《韩信兵法》
最高官职
左丞相相国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落魄

韩信是淮阴(淮阴在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统一后,淮阴县隶属于东海郡)人。[88]
韩信青少年时期,既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无法被选为官吏,又不能经商维持生计,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于是人们大多都讨厌他。[5]尽管风评不佳,但韩信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志向。母亲去世后,韩信家中已经穷得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了,但韩信还是找了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坟地,想着将来那坟地四周能安置下一万户人家来守墓。[6]
漂母舍饭图
韩信曾经多次前往南昌亭的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很讨厌韩信,在一天早上提前把饭煮好并且吃光。到了吃饭时,韩信去了,却没有给他准备的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7]
韩信在城下钓鱼,一群大娘在河边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王孙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8]
淮阴县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9]

由楚归汉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趁势平定江东渡过淮河北上,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却在其麾下默默无闻。次年(前208年),项梁败死,韩信又归属其侄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10]
汉元年(前206年),汉王刘邦入蜀之时,韩信离楚归汉,担任连敖(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犯了法,理该被处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经被斩杀,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抬头仰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刘邦让韩信担任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11]

拜为大将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十分赏识他。刘邦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觉得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像是失掉了左右手。[149]
汉中“拜将坛”的韩信塑像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既生气又高兴,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刘邦又骂道:“将领跑掉的有好几十个,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国士。大王假如只是想一直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是想争夺天下的话,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决定罢了。”刘邦说:“我也打算东出啊,哪能总是憋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刘邦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设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汉军将领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149]

还定三秦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韩信[98]
韩信拜将后,刘邦询问道:“丞相多次提起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能教授给寡人呢?”韩信于是反问刘邦说:“现在同您东向而争天下权柄的,难道不是项王吗?”刘邦回答:“是的。”韩信再问:“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王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能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王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到残杀破坏,天下很多人都怨恨他,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霸主,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服从!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殃雅的君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到了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活下来,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军威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刘邦听罢,十分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150]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顺着故道县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县迎击汉军,章邯的军队被打败,退兵逃走;在好畤县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县。刘邦于是平定了雍地,并继续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章邯,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又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郡,到沛县去接刘太公吕雉。项羽听说后,派兵在阳夏县阻截,汉军不能前进。楚又封原吴县的县令郑昌为韩王,让他抵挡汉军。[12][16]
汉二年(前205年),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降汉。汉军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刘邦因此得以统制五路诸侯的兵马,共计骗遥茅五十六万人,东出讨伐西楚。[13-14]四月,刘邦攻入彭城,其后汉军被项羽回师大败而还。[15]韩信再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又在京邑、索邑之间摧垮了楚军,因为这个缘故楚军始终不能西进。[16]

俘虏魏王

主恋汗词条:安邑之战
韩信
刘邦兵败彭城之时(参见词条睢水之战),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给母亲探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高邑等将领的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俘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152]
韩信派人请示刘邦说:“请增兵三万人,臣打算往北方攻取燕国、赵国,向东攻打齐国,往南断绝楚国的粮道,再向西和大王在荥阳会合。”刘邦于是增补三万人给韩信,派张耳和韩信一起,进兵攻打赵国和代国。[86][152]

破赵灭代

主词条:井陉之战
韩信拿下魏国后,在九月又攻破代国军队,于阏与擒获代国丞相夏说;同时命令曹参把赵别将戚将军围困在邬县城中,后在戚将军突围时将其追斩。之后曹参率兵到敖仓刘邦的营地。[87]韩信攻克魏国、摧毁代国后,刘邦就立刻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152]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打算往东经过井陉进攻赵国。赵王赵歇陈馀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李左车对陈馀说:“韩信渡过西河、掳魏王豹、擒夏说、血洗阏与。现辅以张耳,乘胜欲下赵国,其锋不可挡。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吃饱!这井陉口,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必落于后,望您暂拨我三万兵,我从小路断其辎重粮草;您深沟高垒不与其战,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望您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17]
楚汉战争形势图[151]
陈馀昔日的封爵为成安君,后来立为代王,留在赵国辅助赵歇,让相国夏说去镇守代国。[97]陈馀常称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说:“兵法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一倍于敌人就可与敌人开战。现在韩信虽然号称兵力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18]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开一顿小餐,说:“今天打败赵军之后大会餐!”将领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张旗鼓之前,定会认为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20]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河北省魏河)斩杀陈馀,活捉赵歇。[19]背水夜朽求一役,被称为中国战争史上巧妙运用“奇正”原理而取胜的典范之一。[158]
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21]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战;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22]由此可见,韩信能够背水列阵而破敌,正是他活学兵法、超常用兵的结果。[158]

说降燕国

韩信题跋全身像[23]
韩信在解答诸将疑惑后,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李左车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亡国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馀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如今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24]李左车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如今将军渡过西河俘虏魏王,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如今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25]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去燕国,燕王臧荼听到消息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25]
此时,西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在行军途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军正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宛县叶县之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军又急忙围攻成皋[1]
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与夏侯婴突然来到修武县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进入赵军壁垒。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直接进入他们的卧室,夺取了二人的印信兵符,用令旗召集诸将,调换了诸将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刘邦把二人调离原部队,命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1]

夺攻齐地

主词奔道采条:潍水之战
韩信(游戏《三国志12》历史武将)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彻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彻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并逃到高密,派人向楚求救。[26]
当闻知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马与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水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27]

挟制称王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在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谋士张良陈平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经二人提醒,刘邦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28]

不反不援

韩信画像[112]
龙且战死之后,项羽非常恐慌,派武涉去规劝韩信说:“汉王落在项王手上多次,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进攻项王,这种人不可信任。刘、项争夺天下,胜败在您。您站右,汉王胜,站左,项王胜。项王今天死,明天就是您。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何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韩信谢绝道:“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信我,我背叛他是不对的,哪怕是死我也不变心,请替我辞谢项王美意。”[29]
武涉走后,蒯彻知道天下关键在韩信手中,便以相术劝道:“您的面相,不过封侯,且危不可安。您的背相,显贵不可言。”韩信说:“这话什么意思呢?”蒯彻说:“楚人起兵彭城,攻至荥阳,却兵困京、索,被阻成皋。汉王统兵数十万,凭巩、洛险要,却兵败荥阳,兵伤成皋,只能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就叫智勇俱困。如今,不如让楚、汉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凭借您的贤圣以及强大的军队,迫使燕、赵屈从,为天下百姓请命,割大弱强,以立诸侯,便可以使天下归服于齐。”[30]韩信说:“汉王把他坐的车子给我坐,他穿的衣裳给我穿,他吃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坐他人的车子,就要承载他人的祸患,穿着他人的衣裳,就要怀揣他人的忧患,吃了他人的食物,就要为他人的事业效死,我怎能见利背义呢!”蒯彻说:“陈馀、张耳本为刎颈之交,到头来,两人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您和汉王的交情比得过这两人吗?大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这叫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韩信说:“先生暂且休息吧,我会考虑的。”[31]
数日后,蒯彻又说道:“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办事坚决是智者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韩信还是不忍叛汉,自认功勋卓著,汉王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便谢绝了蒯彻。蒯彻规劝没被采纳,就装疯做了巫师。[32]
最终,韩信没有反叛汉王刘邦,但却也没有按照约定去与刘邦会师。[33-34]

垓下决战

主龙愚樱词条: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趁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33]约韩信从齐地,建成侯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楚军。汉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与彭越没有前来会师。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34]
垓下之战[151]
为了让韩信、彭越出战,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县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县以北至谷城(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35]由韩信指挥此战。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镇)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安徽灵璧南)退兵。[41]
韩信五军阵示意图
十二月,汉军与楚军决战于垓下。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六个部分,孔将军孔藂为左翼,费将军陈贺为右翼,刘邦在其后,周勃柴武在刘邦的部队之后。[36]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锋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藂、陈贺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37]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夜晚听到汉军从四面传来楚国歌声,项羽大感震惊,认为楚国已经被汉军全部占领。[38]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39-40]
项羽失败后,刘邦立刻回到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江苏邳县东)。[41]

陈县受擒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赏赐给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没有正当理由,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42-43]
王孙一饭图[44]
韩信向来与项羽旧将钟离眜交好。项羽兵败后,钟离眜去投奔韩信,刘邦记恨钟离眜,听说他在楚国,便下令楚国逮捕。当时韩信刚到楚国,巡行县城乡邑,进进出出都带着军队。[45]
汉六年十月(前201年),有人上书控告韩信谋反,刘邦询问各位将领,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把这小子坑杀了吧!”刘邦沉默不语。[46]刘邦去问陈平的意见,陈平谦让推辞了一番,问道:“诸位将领都说了些什么?”刘邦全部告诉了他。陈平问:“人上书告韩信谋反的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陈平问:“韩信知道吗?”刘邦说:“不知道。”陈平问:“陛下的兵跟楚国相比哪边更精锐?”刘邦说:“比不过楚国。”陈平问:“陛下的将领有用兵超过韩信的吗?”刘邦说:“没有。”陈平说:“兵没楚精,将没楚强,却要发兵攻打,这会促使他跟我们交战,我认为陛下这样很危险。”刘邦说:“那该怎么做?”陈平说:“陛下先假装巡游云梦泽,抵达楚国西部边界陈县时召集诸侯来会见,等韩信拜见时,便可趁机将他拿下。”[2][47]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想发兵反叛,又自认为无罪过;想谒见,又怕被擒获。有人建议韩信说:“大王杀了钟离眜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找钟离眜商议,钟离眜说:“汉军之所以不来攻取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您想捕杀我去讨好皇帝,我今天死了,您也要跟着灭亡。”于是大骂韩信说:“您不是一个有德行的长者!”最终自刎而死。韩信带着钟离眜的首级去见刘邦,在刘邦还没抵达陈县时,韩信在郊外的道路上迎接他。刘邦预先安排了武士,见韩信来了,就让人逮捕韩信,把他安放在后车上。韩信大喊着说:“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猾的兔子一旦死去,追捕的猎狗就该被烹煮;高飞的鸟儿一旦绝迹,优良的弓箭就该被敛藏;敌人的国家一旦破灭,谋划的臣子就该被消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当然也就该被烹杀了!”“有人告你谋反啊。”刘邦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说话!你谋反,姿态已经很明显了!”武士把韩信反绑,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状,削去王位,将韩信改封为彻侯列侯),号为淮阴侯,封地在韩信故乡淮阴县。[48-49]
史书上记载韩信当时的罪名是“擅发兵[89],即是指他在楚国“陈兵出入”的情况[45]樊哙[91]、夏侯婴[92]、灌婴[93]靳歙[94]灵常[95]等将领也随同刘邦前往陈县,参与了逮捕韩信的行动。梁王彭越当时也听从号召,去陈县朝觐刘邦[96]

积怨谋反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知道刘邦畏惧厌恶他的才能,所以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恼忿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在同等列侯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自称臣下,并说:“大王竟然肯光临臣下的家门!”韩信出门后,自嘲道:“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50]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51]
后来,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90],向淮阴侯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52]

身死族灭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据说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随后和家臣商量,趁夜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3]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害怕他的党羽不到位,于是和萧何合谋,派人假称从刘邦那里回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要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就算生病,也勉强去祝贺一下吧。”韩信入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杀。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致被妇孺之辈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4]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长安,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刘邦就诏令齐国捕捉蒯彻,后被蒯彻说服,将其赦免。[53]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军事活动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他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功最大。刘邦称赞他“战必胜,攻必取”。[160]其军事活动如下:
  • 初任大将军时,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建议刘邦利用吏卒企望东归的心情,举兵东向,很快占取关中。[161]
  •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韩信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161]
  •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于是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161]
  • 汉三年(前204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当时赵王歇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一面以轻骑二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之后又北上降服燕国。[161]
  •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161]
  • 汉五年(前202年)十月,又奉刘邦命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161]

军事思想

韩信熟谙兵法,常能创造性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后世兵家所推崇。[160]他的军事思想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1.
    从战略大局着眼,重视民心向背。韩信初拜大将军,即献“汉中策”,指出项羽凭匹夫之勇,行妇人之仁,但 “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 “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据此,他建议刘邦“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111]
  2. 2.
    经营北方战场,以少胜多。韩信灭魏后,请兵三万,经营北方战场,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一路扩充地盘,收编士卒, “多多益善”,建立了一支三十万人的大军,在有效支援刘邦荥阳正面战场的同时,完成对项羽军队的战略包围。[111]
  3. 3.
    战役指挥注重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汉军出汉中,韩信令“明修栈道”以麻痹敌人,暗率大队潜行渡渭水,直趋陈仓,出敌之不意,一举定三秦。破魏之战,韩信知魏军主力集中守御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临晋渡口,便在临晋西岸集结船只,作渡河的假象,以误导魏军。自率汉军暗中在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渡河,迅疾南下攻击魏国主力,收奇袭之效。[111]
  4. 4.
    重视心理因素。破赵之战,韩信的作战决策,始终以心理因素为依据。汉军士卒多为临时收编征发,未经严格训练,韩信认为,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今予之生地,皆走”,“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便背水列阵,士卒“皆殊死战,不可败”。与此同时,韩信另“出奇兵二千骑”,“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归壁见处处皆为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震撼之下,心理完全丧失平衡,仓皇逃遁,汉军得以出奇制胜。[111]
韩信用兵,常能创新,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颇有贡献。[111]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两汉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54]
萧何:“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55]
英布:“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56]
  •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55]
  •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57]
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58]
班固:“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157]
阎忠:“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以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也。”[59]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116]

魏晋南北朝

刘邵:“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60]
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于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61]
姜维:“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62]
陈寿:“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65]
陆机:“灼灼淮阴,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奋臂云兴,腾迹虎噬。凌险必夷,摧刚则脆。肇谋汉滨,还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师北讨。济河夷魏,登山灭赵。威亮火烈,势逾风埽。拾代如遗,偃齐犹草。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燕,遂表东海。克灭龙且,爰取其旅。刘、项悬命,人谋是与。念功惟德,辞通绝楚。”[117]
蔡谟:“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63]
葛洪:“韩白毕力以折冲,萧曹竭能以经国。”[64]
刘牢之:“故文种诛於句践,韩白戮於秦汉。”[66]

唐宋

李渊:“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67]
李世民:“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68]
王珪:“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僭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69]
张说:“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70]
司马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55]
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168]
杜牧:“齐太公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司马懿周瑜,蜀有诸葛武侯羊祜、杜公元凯,韦睿,元魏有崔浩韦孝宽杨素国朝李靖、李绩、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划,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118]
罗隐:“伊夔事业扶千载,韩白机谋冠九州。”[71]
吕蒙正:“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119]
司马光:“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72]
王安石:“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当时哙等何由伍,但有淮阴恶少年。谁道萧曹刀笔吏,从容一语知人意。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挂兵半楚潍半沙,从初龙且闻信怯。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孔费两将军?”[155]
苏轼:“当赢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屈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食全楚之租,故受馈于漂母。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胯下。洎乎山鬼反民璧,天亡秦族,遇知己之英主,陈不世之奇策,崛起蜀汉,席卷关辅,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平齐七十城,破赵二十万。乞食受辱,恶足累大丈夫之功名哉!然使水行未殒,火流犹潜,将军则与草木同朽、麋鹿俱死。安能持太阿之柄,云飞龙骧,起徒步而取侯王?噫!自古英雄之士,不遇机会,委身草泽,名堙灭而无称者,可胜道哉!”[120]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73]
洪皓:“曹公走熙尚,气欲陵韩白。”[77]
刘子翚:“高祖与雍齿有故怨,尝欲杀之。后诸将欲反,用张良计,乃封雍齿。以高帝宽仁大度,犹未能于此释然,乃知不念旧恶,亦难事也。韩信王楚,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中尉,曰:‘此壮士也。’观此,则信岂庸庸武夫耶?”[121]
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76]
张预:“孙子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信料楚汉之长短。又曰:‘远而示之近。’信陈兵临晋而渡于夏阳。又曰:‘入深则专,十人不克。’信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又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信使万人出,背水陈。又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信暴其所长,燕从风而靡。又曰:‘半渡而击之,利。’信决潍水而斩龙且是也。”[122]
朱熹:“韩信反无证见。”[74]
陈亮
  • 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156]
  • 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75]
  • 项氏之患,蚩尤以来所未有也,故韩信出佐高祖而劫制之。彼其所以谋项氏者,可谓尽矣。不以其兵与之角,而欲先下诸国以孤其势,故一举定三秦,再举而虏魏豹,三举而擒夏说,乃欲引兵遂下井陉,李左车说赵将陈馀,……馀不能用。信乃一举而破赵。世之议者皆曰:“使左车之策遂行,则信必不敢下井陉,下则必为所擒矣。”嗟夫,此何待信之薄哉?信非英雄则可,若英雄也,则计必不出此矣。且赵不破则燕不服,燕不服则齐未可平,齐未可平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今屈于左车之计,而不能决刘项之雌雄,斯亦何取于信哉!故吾谓:左车之策行,则信亦下井陉,赵亦破,馀亦擒,左车亦就缚。[123]
叶适:“迁责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功矜能,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然当受此责矣。何也?当天下发难,与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毙,无怪也。独萧何张良与信,沛公之所须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犹欲自立,则汉谁与共功,是天下终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则急迫以不得不与,终则侥幸于必不可为,以黥彭所以自处而处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74]
钱时
  • 安有人臣奉命出征得国自请为王以镇之而上不疑者?是破赵而请王张耳,此韩信欲王之机也。破齐而请为假王,此高祖伪游云梦之机也。观书至此,可为痛心![123]
  • 观韩信答武涉、蒯通之言,岂有背汉之心哉?而汉王之疑,则已兆于蹑足之封矣。固陵后期,许地始来,而汉王之疑成矣。项羽一死,即夺其军,更齐与楚,不少辽缓,而信之迹于是危矣。地大兵强,汉不能过,此高祖之所日夜忧虞而不能释者。……呜呼,高祖之视信,犹养虎以御也!虎之得不死者,以罴在焉;罴死则虎亦死矣!谓信为反,人知其诬。而信小人,固有以自取也。至若伪游云梦,则窃为高祖羞之。……今年即皇帝位,而明年以伪出狩禽一诸侯,何以示信于天下矣。此陈平险诈无识有以误之也。[123]
  • 古之人,功高迹危,而有一旦佯狂用晦者,此明哲保身之道也。“多多益善”,高祖之所以忌信正在乎此。夺楚王而侯封之,诛戮之兆见矣。为信者,敛形遁迹,尽丧其智勇于块处无用之地,尚庶几焉。犹之猛虎方就圈槛,而乃呀然出爪牙,以自矜耀,几何其不速死也。呜呼,愚哉![123]
魏了翁:“凡(破)四王,并三秦,计之拔七王国,皆韩信之功,神兵也。”[131]
陈元靓:“淮阴善将,逢时展效。受律登坛,握兵之要。虏魏降燕,平齐下赵。辅汉之功,久而益劭。”[127]
黄震:“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武涉、蒯通说信背汉,而信终不忍, 自以功多,汉终不夺我齐也。不知功之多者忌之尤甚,今日破楚,明日夺齐王。信方为汉取天下,汉之心已未尝一日不在取信也。”[123]

元明清

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123]
李东阳:“信之罪,独有请假王、期会不至二事,非纯臣之节耳,实不反也。”[74]
徐经:“淮阴惟自满假,所以遭汉高之忌,然必有哙等辈谗于其间,则胜气所凌,终酿钟室之祸。”[128]
杨慎:“叙高祖与项羽决胜垓下,仅六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曰'不利',用奇也,既却而左右兵纵,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战法奇正相生也。”[129]
常伦:“汉代推灵武,将军第一人。祸奇缘蹑足,功大不容身。带砺山河在,丹青祠庙新。长陵一坏土,寂寞亦三秦。”[171]
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130]
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130]
茅坤
  • 太史公传淮阴,不详其兵法所授,此失着处。[74]
  •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放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词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123]
  • 信于此能如鲁连之辞爵而逃海上,则善矣。而犹鞅鞅,称病不朝,耻列绛灌及哙等,非所以自取灭亡也乎?[121]
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130]
余有丁:“信所以背水阵者,虽欲陷死地以坚士心,其实料成安君守兵法而不知变也,故以后水诱之,使之争战趋利耳,此致人之术也。”[74]
李贽
  • 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163]
  • 识见如此,至自谋全不济,何也?利令智昏,贪令人愚也。[74]
  • 蒯通为信画策,何其工也。而不知信之终不听,何哉?然卒如其策矣。信固无负于汉王也。方其设坛始拜,一军皆惊。卒之少年之耻雪,漂母之恩酬,志亦遂矣。堂堂赤帜,涉涉囊沙。垓下挫羽,木罂破魏。虽西楚霸王,且恐惧遣武涉往矣。英雄万古香,安在乎其无王也?谚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今世人士,少知自好,犹能判身首以就功名,况烈丈夫之业乎。等死耳,牖下亦死,汤镬亦死。自无用太较计为也。乌乎,天地如存,三杰长在。酂侯之命不延,淮阴之寿不短。彼区区者,犹抱冤痛于侯其余几之人哉。[162]
祩宏:“韩信,楚士也。背楚之汉,楚卒以信困,汉以信兴。夫前后一信耳,而二国之兴废因之,善用与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则名六贼,善用之则种种神通妙用耳,烦恼即菩提。岂不信哉。”[124]
凌稚隆:“按:‘(《史记·韩信传》)欲与子有言也’,其凄凉不快,正在此’也’字。《汉书》去之,语势径直,非徘徊犹豫之意矣。”[121]
陈仁锡:“淮阴侯极得意之阵,太史公极用意之文。曰‘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张左右翼也;‘淮阴侯小却’,诱兵也;‘复乘之’,合战也。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奇正还相生’也。”[132]
黄道周:“淮阴饿夫,饭于漂母。时不利兮,胯下受辱。事楚无知,事汉谁数。火烧连厥,身几伏斧。萧膝虽奇,沛犹未许。既亡追还,方惊嫡语。暗出陈仓,定秦袭楚。井陉拔赵,佯弃旗鼓。袭田囊沙,要求齐主。干金报恩,百钱差沮。能辨多多,不能自处。未央被诛,前功何补。”[79]
  • 能任也,则不能让,所谓豪杰之士也,韩信、马援是已。[78]
  • 夫韩信袭齐,世常有愚人谓之贪功害命。然无破赵服燕之威,整兵齐境之势,郦生何以说齐以降?况楚汉之争,汉强则诸侯附于汉,楚强则诸侯臣于楚。汉并三秦,出关中,诸侯皆附,势吞彭城,然一旦项王回戈,诸侯亦复背之。言信贪功之人不见魏王豹之反复,而独以黥布度诸侯之心,其何以知田氏非魏豹之流也?此,谬也![74]
王鸣盛:“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著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74]
王志湉:“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125]
梁玉绳:“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148]

近现代

吴敏树:“患生于多欲。信之败,诚以此尔。”[74]
金锡龄:“尝读《史记》,至《淮阴侯传》论,窃怪丈夫患无才,而淮阴竞以才死,且冒不韪之名,不禁为之掩卷三叹也。夫以淮阴挟不世之才,微特非哙灌等伍,并选出酂侯之上,故汉高深畏其能,已非一日。假令有意谋叛,当早在王齐之时,乃武涉说之而不从,蒯通说之而亦不听,则其始终不忍背汉,已可具见,安得止据舍人之弟告变数语,而遽断其为反哉!然当日不察虚实,竟置诛夷,人亦知为千古疑狱,但绎告变之词,实无反事。”[128]
  • 韩信与项羽始终未一交战,独垓下一战收楚汉兴亡之全局。[126]
  • 汉王从临晋渡,劫五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韩信。以当时事实求之,拜信为大将,部署诸将所击,则高祖直趋彭城,以当项羽,自是相持荥阳、京索间,专意与楚争衡,而韩信渡河击魏,因击赵、击齐。始终未与高祖会攻项羽,直至垓下,乃始一当项羽。[81]
薛福成:“中国兵法之有专家,始于战国之时,厥后汉之韩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传于世,盖此中窾要,非可卤莽,宜有心得也。”[80]
  • 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115]
  •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115]
毛泽东:“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韩信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人家让他钻‘胯裆’,他一看没办法,只好钻。”[133]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相关成语

典故名
出处
释义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作“一饭之恩”。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后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134]
指韩信刚投奔刘邦时,提出的管理粮仓的理念。后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指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韩信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韩信评价项羽是妇人之仁。该成语是指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韩信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韩信说希望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该成语是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史记·高祖本纪》[135]
明修栈道,即派人公开修复褒斜栈道,把三秦王的注意力引向秦岭东段;暗渡陈仓,即远远绕开已烧毁的褒斜栈道,西出故道,以迂为直,突袭陈仓,复归咸阳。后以此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134]
木罂渡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作“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指韩信破魏时奇妙的渡河方法和突然袭击的战术,被《百战奇略》一书列为“水战”“远战”法则。[134]
韩信东进灭赵时,听说张耳与陈余两人曾经为刎颈之交,后来两人翻脸。韩信慨叹,人的内心难以探测。该成语是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指韩信东进灭赵时,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了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后以此比喻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也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作最后一次努力。[134]
韩信东进灭赵时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后用以为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134]
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拼搏奋战。后以此比喻各人独立工作。[134]
韩信东进灭赵时的一个计谋,谓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134]
指声威在前,武力在后。
囊沙壅水
潍水之战韩信智胜龙且事。[134]
指渡河作战乘敌人尚未全部渡过河时进攻他们。[134]
西汉演义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指韩信垓下击败项羽事。后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134]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该成语是指,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的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的。该成语是指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的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比的,后用于夸奖人等。
说的是韩信在战争中功劳,后形容功劳极大。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史记·高祖本纪》
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韩信成功是由于萧何,韩信败亡也是由于萧何。该成语是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同一个因素造成的。
史记钞
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134]

创造象棋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说始创于韩信。虽然《楚辞·招魂篇》中有象棋一词,但那时的象棋与现在的象棋不大一样。张如安《中国象棋史》载文“清梁同书渊深海阔象棋谱》序”“又闻象棋始于韩信,朱子云百局戏也”;周家森《象棋源流考》云:“韩信伐赵时作象棋和叶子戏以娱士卒……乐而忘归。”《象棋教材》也称:“韩信作象棋稳定军心,使伐赵取得胜利。这就是楚河汉界的来历。”[103]

风筝来历

木制风筝的起源最早可溯源到墨翟鲁班[105-106],而纸制风筝的起源则与韩信息息相关。相传在刘邦外出征讨陈豨的时候,韩信与陈豨里应外合,谋划在中央起事,所以创造出纸鸢放在空中,用来测量未央宫的距离,想要穿凿地道进入宫中。[107-108]唐朝赵昕在《息“灯鹞”文》中说:“我闻淮阴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迹其原本,亦蠲祓之所为。”举了韩信创制风筝和张良以楚歌动摇项羽军心,歌声不在地上而在云中的例子。指出这两事与灯鹞相较,前者为了政变与战争,后者目的则在祓除不祥,祈求福祉。[104]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效力主君项梁→项羽→刘邦[55]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韩信熟谙兵法,曾著有兵法三章,今已佚;并与张良整理兵法,从一百八十二家中选出三十五家,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还参与收集、修订军中律法。[113]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清殿藏本韩信画像[159]
对于韩信的出生年份,《史记》《汉书》《汉纪》等相关历史文献都没有记载,现今《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大辞典》等书中介绍韩信时都标示其生年不详。另有说法指韩信大约生于公元前231年,但持这种说法的人没有提供其资料依据。[99]
民间文艺创作多流传其去世时为三十多岁,如见载于明朝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创作有“谁知夭亡,只有三十二岁[100],类似说法更早可追溯到传统戏曲,参见《韩信算卦》《斩韩信(又名未央宫)》等传统曲艺剧目都保留有“三十三岁[101]、“三十二岁[102]的唱段。
但是以上有关韩信身死时年龄三十余岁的说法都没有史实依据,仅属于民间文艺的虚构创作,正史记载里韩信的生年不详,去世时的实际年龄失考。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地

中国的韩信墓有三处:
  1. 1.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韩信墓”;[145]
  2. 2.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韩信墓”;[144]
  3. 3.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韩信墓”。[146]

其他地标

韩王山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的“涉县”条记载:“韩王山,在县东五里。《通鉴》云韩信击魏豹、定河东,北举燕赵,驻兵于此,故名。”[84]另,中国还有两处韩山,一处位于江苏沭阳县东北五十里。《寰宇记》卷22沭阳县:韩山“按《州旧记》,韩信为楚王,讲武之所也”;[85]另一处位于江西波阳县北。《清一统志·饶州府一》:韩山“在鄱阳县北六十里。上有韩信祠,因名。明淮王葬此,改名安山”。[85]
韩信故里景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包含韩信故里广场、韩信湖、信缘山、胯下桥、韩信钓台、淮阴侯庙、庙门等景点。[83][166]
韩信城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乡西境韩城村,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残存南城垣长500余米。土城垣遭到严重破坏,尚存东断面处土城垣。为淮阴市文物保护单位。[165]
韩信沟:指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区、安邑办事处西“魏豹城”南的水沟。[164]
韩信岭:有两处,第一处韩信岭,又称韩信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故城东北河崖头村西南约200米处。传说韩信求封齐王,筑宫于此,故名韩信岭;[169]第二处韩信岭,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南。刘邦征陈稀途中,得到吕后送来的韩信首级,葬之岭上,故名韩信岭,别名高壁岭。[170]

民间信仰

  • 赌神
据说,韩信以“设赌安军心”之举,常在士卒困乏之时,以赌来激励精神,刺激士气;因之,官兵乐为其用,屡战屡胜。韩信以“赌”为致胜之说,流传民间,遂被赌博场所奉为祖师爷。[147]
中国台湾地区有谚语:韩信要死哭三声,缴予憨的赢。据说,韩信发明了赌博,没想到却害很多人倾家荡产,所以他临死前哭了三声:缴要让憨的赢。尔后民间开始敬拜韩信为“赌神”。在中国的台湾地区,有庙宇里供奉的是“赌神”韩信,前些年,关于“赌神”还有新闻传出。[147]
此外,韩信还被尊奉为阴间赌神。至今有谚语“门口两条龙,内坐韩信公”为证。民间流传在鬼月向阴神求明牌特别灵验,尤其在乐透彩、四星彩和香港六合彩盛行的地区,一些想发偏财的民众,特地前往知名的阴庙求名牌。传统习俗中,信徒可用槟榔、骰子、赌博器具拜韩信爷,增加个人的博弈运势。[147]
  • 仓神
清代所奉仓神,俗传即韩信。清代韶公《燕京旧俗志·岁令篇·添仓》记旧京官仓和粮商所奉仓神及配神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不知何所根据而然。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一种雍容华贵之像。神前旗伞执事等类甚多,据传,非生封王爵者不能有此。”[82]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戏曲形象

元明戏曲有多种取材于韩信故事[167]。如在《萧何月下追韩信[154]中,韩信是主要角色。

影视形象

时间
影视作品
饰演者
1985
《楚汉河界》
1991
1994
西楚霸王
叶辉
1998
汉刘邦
李宏伟
2004
楚汉骄雄
黎耀祥[143]
2005
楚汉风云
2010
大风歌
张光北[138]
2011
焦恩俊[137]
安志杰[139]
楚汉争雄
2012
楚汉传奇
段奕宏[140]
王的盛宴
张震[141]
2015
秦时明月
姬晓飞[136]
2018
天意
欧豪[142]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关于韩信的生平,主要参见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55]、班固《汉书》卷34《韩彭英卢吴传》[157],其余事迹散见《史记·高祖本纪》等部分。《资治通鉴》等亦有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