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高启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高启(1336年-1374年[1]),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4]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3]
(概述图参考资料[2]
全    名
高启
别    名
高季迪
季迪
槎轩、青丘子
所处时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336年
逝世日期
1374年[1]
主要成就
纂修《元史
主要作品
《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扣舷集》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高启半身像[2]
元至元二年(1336年),高启出生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之北郭。幼年时父母双亡,家道中落。高启以聪颖闻名,学识渊博,尤其擅长纸重戒作诗。[10][14]
约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左右,高启的哥哥高咨戍守淮右,此时高启已有诗名。[10]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11]
至正十三年(1353年),高启与青丘周仲达之女成亲。[12]
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少敬与饶介等共十二人游灵岩凶习元喇,作有《游灵岩记》一文符旬举。同年秋,陪饶介游天池,作有《陪临川公游天池》诗。同年冬,陪饶介复游天池,作有《陪临川公游天池三十韵》诗。[12]
至正十八年(1358年)秋,高启送张祥赴京师参加会试,作有《送张贡士祥会试京师》诗。随后自北郭移居青丘趋跨她(今江苏吴淞),依附于岳父家。[15]自号青丘子,作《青丘子歌》。同年冬,出游吴越,作《吴越纪游诗》十五首。同年冬,客居钱塘,作有《客夜闻女病》诗。同年,还作有《尹明府所藏徐熙嘉蔬图》诗。[12]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高启第一次游吴越归来。同年春,作有《留别李侯》诗。[13]
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高启第二次出游吴越。随后于钱塘送马玉麟去吴中,作有《钱塘送马使君之吴中》诗。此后于云间逢宋克,作有《醉歌赠宋仲温》《醉赠宋卿》诗。接着又访余尧臣于越之桐桂里,作《菜薖为余唐卿赋》诗。夏秋之际,与友泛舟西湖,作有《泛舟西湖观荷》诗。李用和自海宁知州迁常熟知州,高启有诗《送海昌守李使君迁海虞》送之。同年夏,与张羽、王行等游虎阜。约在本年秋,张宪退居松江,高启作有《张思廉退居江上》诗。约本年或稍前,姚广孝游淮楚,高启作有《赋得履送衍上人》诗送之。同年,还作有《得家书》《寄家书》《送叶卿东游》《送王稹赴大都》等诗。[13]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春 ,高启一度住在江上,相士薛月鉴访于南渚,劝其出仕,高启作《赠薛相士》诗赠之。此后,作有《客舍寒食次周著作见寄韵》诗。随后客居城西,访云岩,识虚白上人。[17]
至正二十二年(1362颂艰套年)秋,高启徙家于江上。并作有《送叶卿还陇西公幕兼简周军咨》《题陶生兼寄周记室》诗。不久,张德常调松江府判官,高启作有《送张倅之云间》诗。同年冬,王隅访高启于娄江寓舍,高启作有《娄江寓舍喜王七隅见过却送还郭》诗。约本年或稍后,高启编写《娄江吟稿》。[17]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暮春,送陈宗义出守嘉兴,作有《暮春送陈郎中出守檇李》诗。同年秋,戴良避兵吴中,高启约于本年以后与之相识,并为其“松隐居”作赋。同年,送胡端官阳朔主簿,作有《送胡簿之阳朔》《送胡端任岭南阳朔主簿》诗。[18]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夏,高启送徐幼文读书于蜀山。应徐幼文约,作《蜀山书舍记》一文。送王立中迁云间知府,作有《送王太守迁云间》诗。同年冬,访姚广孝于西涧,作有《西涧访衍上人》诗。[19]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春,高启送贾祥麟、贾祥凤归海宁,作有《送贾二进士归省》诗、序《送二贾君序》。[20]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送唐肃移家嘉兴。高启作有《送唐博士肃移家檇李》诗。此后,送石光着著守昆山,作有《送石明府之昆山》诗。此外还作有《闻早蛩赋》诗。六月,友王隅病卒,作有《哭王隅》诗及《仲廉哀辞》一文。中秋,与余尧臣、王行、徐幼文在张羽宅中赏月,作有《中秋玩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随后,送顾倅之钱塘,作有《送顾倅之钱塘》诗、《送顾倅序》文。同年冬,作有《闻朱将军战殁》诗。友吕志学入姜狼道,作有《送吕秀才入道》《送吕志学秀才入道》诗及序《送吕山人入道序》。[21]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春,高启作有《答余左司沈别驾元夕会饮城南之作》《雨中春望》《闻晚莺》等诗。九月前,与诸友被围于城中,围解则移居江上。此后北郭诸友或谪或隐、各相睽异。九月九日,游虎丘,作《虎丘题名》一文。同年秋,送兄高咨西行,作有《送伯兄西行》《送家兄西迁》诗。不久,高咨谪寿州,高启作有《闻家兄谪寿州》诗。同年冬,作《荆南唱和集后序》。友人饶介解送南京被处死,高启作有《哭临川公》诗。此外,还作有《兵后逢张孝廉醇》诗。[22]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春,高启作有《见花忆亡女》诗。重过娄江旧馆,作有《乱后经娄江旧馆》诗。此外还作有《上巳有怀》《寒食感怀三首》诗。同年秋,作有《秋日江居写怀七首》《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登南楼看雨有怀》《东皋林下》《梦杨二礼曹》等诗。同年冬,作有《得家兄在远消息》诗四首、《爱竹轩为陈维寅赋》诗。同年,还作有《送孙先生序》《野潜稿序》等文。并编成《缶鸣集》,收诗共732篇。[23]
洪武二年(1369年)春,高启被举荐,与同县的谢徽一同被召去修撰《元史》。[25]高启初入京师与谢徽同寓天界寺。不久,杨基赴诏至京,访高启于寓馆,高启作有《喜杨荥阳赴召至京过宿寓馆》诗。郑叔车归金华省墓,高启作有《金华郑叔车父仲舒仕燕,十年不得闻。元年南北既通,叔车即往省,至京师遇焉。时仲舒方卧病,叔车侍养久之,仲舒命归祀先茔。将行,赋诗送之》诗送之。重午,作有《午日有怀彦正幼文》诗。同年夏,送鲍颎迁官陕右,作有《送鲍翰林迁官陕右》《送鲍修撰出官关中》诗。送郑士恒赴山西,作有《送郑都司赴大将军行营》诗。八月,《元史》修成,进奉天殿进献,作有《奉天殿进元史》诗记其事。同年秋,移居钟山里,作有《自天界寺移寓钟山里》诗记之。送天界寺僧联季芳东归省亲,作有《送联书记东归》诗。送吕仲善去北平山东采访遗事,作有《送吕仲博士之北平山东采访遗事》诗记之。送张文海北行,作有《送张明府》诗。送王锜之官北平,作有《送王检校锜赴北平》诗。杨基徙汴,任荥阳令。作有《赠杨荥阳》诗。送许时用归越,作有《送许先生归越》诗。十月,甘露降后庭,高启作有《洪武二年十月甘露降后庭柏树上出示侍从臣启获预观嘉瑞因赋诗颂之》诗记之。十一月,送孔显出守邓州,作有诗《送宿卫将出守邓州》、词《酹江月·送金吾右将军赴邓州守》。同年冬,内兄周谊来访,复送还江上,作有《送内兄周谊还江上》诗。与包师圣相遇于京师,作有《次韵包同知客怀》诗。应张梦兼请,作《西台恸哭诗》。此外,还作有《京师苦寒》《真氏女》等诗。[24]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洪武三年(1370年)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协牛狱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诛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文学思想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诗歌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余集绘《青丘先生小像》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巇。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田鼢窦婴赵高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菑基。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馌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词作

高启也写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

散文

高启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王祎:季迪之诗,隽逸而清丽,如秋空飞隼,盘旋百折,招之不肯下;又如碧水芙渠,不假雕饰,倏然尘外。(《缶鸣集》序)[7]
明·谢徽: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从百出,开合变化。其体制雅醇,则冠裳委蛇,佩玉而长裾也。其思致清远,则秋空素鹤,回翔欲下,而轻云霁月之连娟也。其文采缛丽,如春花翘英,蜀锦新濯。其才气俊逸,如泰华秋隼之孤骞,昆仑八骏迫风蹑电而驰也。[8]
明·李东阳:国初称高、杨、张、徐。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列朝诗集小传》甲集)[6]
明·顾起纶:①高侍郎季迪,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故高、杨、张、徐,虽并称豪华,惟季迪为最。其古体咀嚼刘桢,近体厌饫李颀。②七言律不易得,元和以还,仅见高侍郎一家,何其寥寥也。(《国雅品》)[6]
明·王世贞:高季迪如射雕胡儿,伉健急利,往往命中,又如燕姬靓妆,巧笑便辟。(《艺苑卮言》卷五)[6]
清·纪昀: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高)启实有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赵翼:①高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②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唯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惜乎年仅三十九,遽遭摧殒,遂未能纵横变化,自成一大家。然有明一代诗人,终莫有能及之者。(《瓯北诗话》卷八)[6]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5]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个人作品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著有《高青丘集》,今存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平装两册,精装一册。

出版图书

  • 作者名称高启
    作品时间1985-12
    据明代杨循吉《吴中故语》,朱元璋对原来张士诚的属地江苏南部,那里的老百姓,那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苏州城,一百个不放心,因为他打败张士诚,拿得天下后,吴地的黎民百姓,依旧怀念这位怜民的张王,依旧怀念他的宽柔统治,依旧偷偷地给他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小名叫张九四)。朱元璋很不安,但更嫉妒,所...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祖父高本凝。
父亲高一元,字顺翁,一说顺翁为其号。
哥哥高咨,曾戍守淮右。侄子:高庸,高常。
姐姐高氏。
长女高氏。
次女高书,亡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围城之时。
幼女高定儿。
儿子高祖授,高启三十八岁时出生,早夭。[9][22]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高启苏州石刻像[2]
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点上炮竹驱鬼,作为苏州治所的官方办公大楼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便把高启请出来挥墨献宝。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其二,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岂不是另“有异图”?用现在话说,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图”。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抓住高启的“小辫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以此为由磨刀杀人,很明显的是在“秋后算帐”。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高启,这除了高启不肯接受户部右侍郎一职,不给皇帝面子,不愿顺从,不肯合作外,还在于他写得诗多次有意无意的触动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再者,高启在《青丘子歌》有“不闻龙虎苦战斗”的诗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强烈厌恶。因为高启写这首诗之时,正是朱元璋率军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强敌在“苦战、苦斗”之际,在朱元璋看来,你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倒也罢了,竟然表示不闻不问,你的政治、思想、行动与明政府是怎么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高启
朱元璋大概是要亲眼看着这位不合作、不给面子,多次用诗文来讽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样一点一点死去的。历代“屠夫皇帝”的凶残程度,莫过于此。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须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16]
《尧山堂外纪》
明初,吴下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称四杰,以配唐王、杨、卢、骆云。
饶介之仕伪吴,雅喜文学,闻高季迪才名,召之至再,强而后往,因命《题倪云林竹木图》,实试之也,且以“木绿曲”为韵。季迪随口答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泻潇湘绿。逾垣为惜酒在樽,饮余自鼓无弦曲。”饶大惊异,因劝之仕,季迪笑而不答,乃去之,隐青丘,时年才十六。
饶介之求诸彦作《醉樵歌》,以张仲简第一,季迪次之,赠仲简黄金十两,季迪白金三斤。仲简歌曰:“东吴市中逢醉樵,铁冠欹侧发飘萧。两肩矻矻何所负?青松一枝悬酒瓢。自言华盖峰头住,足迹踏遍人间路。学书学剑总不成,惟有饮酒得真趣。管、乐本是王霸才,松、乔自有烟霞具。手持昆岗白玉斧,曾向月里砍桂树。月里仙人不我嗔,时令下饮洞庭春。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醒时邂逅逢王质,石上看棋黄鹄立。斧柯烂尽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于今老去名空在,处处题诗偿酒债。淋漓醉墨落人间,夜夜风雷起光怪。”(后承平久,张洪修撰每为人作一文,仅得五百钱)
高季迪年十八未娶,妇翁周仲建有疾,季迪往唁之。周出《芦雁图》命题,季迪走笔赋曰:“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仲建笑曰:“是子求室也。”即择吉以女妻焉。
高季迪《明妃词》云:“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高季迪《凿渠谣》云:“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
高季迪《忆远曲》云:“杨子津头风色起,郎帆一开三百里。江桥水栅多酒垆,女儿解歌山鹧鸪。武昌西上巴陵道,闻郎处处经过好。樱桃熟时郎不归,客中谁为缝春衣?陌头空问琵琶卜,欲归不归在郎足。郎心重利轻风波,在家日少行路多。妾今能使乌头白,不能使郎休作客。”
高季迪《赋得寒山寺送别》云:“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酒,乌啼时候与君违。”
高季迪在金陵,晚登南冈,望都邑宫阙,赋诗云:“落日登高望帝畿,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阙开黄道,烟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响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入瓒闱。”
兜罗绒者,琉球、日本诸国所贡也。今杭州织造局工作亦仿为之。高季迪《谢友人惠兜罗被歌》云:“蛮王细擘冰蚕茧,织得长衾谢缝剪。蒙茸柳絮不愁吹,铺压高床夜香软。朔风入关凋白榆,塞寒此物时当须。明灯炽炭夕宴罢,荐寝宜共红氍毹海客扬帆游万里,得自昆仑国中市。归来遗我见远情,重似鸳鸯合欢绮。诗人鹤骨欺霜棱,曾直禁署眠青绫。自从身退得闲卧,只爱拥纸同山僧。今朝得此何奇绝,展覆不尤儿踏裂。便思清梦伴梅花,静掩寒窗听风雪。越罗蜀锦安可常,洞房姜女谩熏香。谁知一幅春云暖,即是温柔堪老乡。”
高季迪《题笔峰》诗:“云来浓似墨,雁去还成字。千载只书空,山灵怨何事?”季迪辞侍郎不拜家居,忽罹党祸腰斩,亦其谶云。(季迪撰苏州府上梁丈,为御史张度所劾,与知府魏观并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