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后汉书

[hòu hàn shū]
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史书
展开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史书,创作于南朝宋元嘉年间。[7]
《后汉书》上起王莽新朝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建魏,记东汉一百九十七年历史。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与《史记》《汉书》比较,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一是范书只有纪传而无表、志,是其一大缺陷。二是范书改《史记》的《外戚世家》与《汉书》的《外戚传》为《皇后纪》。范书纪十卷,前九纪是帝纪,记东汉十三帝;末一纪是后纪,记诸帝皇后与外戚。三是范书列传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则选人立传,“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杜。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所以立传对象除公卿将相外,较为广泛地网罗社会各阶层、各类型代表人物。二则记人叙事,以类相从,创立《党锢列传》《宦者列传》《文苑列传》《方术列传》《独行列传》《逸民列传》《列女传》等七种《史记》《汉书》没有的类传。[12]
该书属“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6]《后汉书》在中国史学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对中国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5]
作品名称
后汉书
外文名
Book of Later Han
作    者
范晔
创作年代
432年—445年
文学体裁
纪传体
字    数
2309000(包含注释、译文)[16]
类    别
史书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195年的史实;共一百二十卷,包括十纪、八十传、八志三十卷。志一般称《续汉志》。
《后汉书》创立了七篇类传:《宦者传》《党锢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其中,《宦者传》与《党锢传》记党人与宦官两股势力的对立与消长。《文苑传》记词章之士。《独行传》记特立卓行之人。《方术传》记科学技术和谶纬神学。《逸民传》记隐居不仕的高士。《列女传》记才行优秀的妇女。
《续汉志》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的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舆服志》记录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

作品目录

播报
编辑

本纪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一
世祖光武帝纪第一
光武帝
卷二
孝明帝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孝章帝
卷四
孝和帝、孝殇帝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孝安帝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孝顺帝、孝冲帝、孝质帝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孝桓帝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孝灵帝、弘农怀王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孝献帝
卷十
皇后纪第十
皇后

列传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隗嚣、公孙述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刘縯、刘兴、刘良、刘祉、刘歙、刘赐、刘顺、刘嘉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李通、王常、邓晨、来歙(附来历)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邓禹(附邓训、邓骘)、寇恂(附寇荣)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冯异、岑彭、贾复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吴汉、盖延、陈俊、臧宫
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耿弇(附耿国、耿秉、耿夔、耿恭)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铫期、王霸、祭遵(附祭肜)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任光(附任隗)、李忠、万脩、邳彤、刘植、耿纯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朱祐、景丹、王梁、杜茂、马成、刘隆、傅俊、坚镡、马武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窦融(附窦固、窦宪、窦章)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马援(附马廖、马防、马严、马棱)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卓茂、鲁恭(附鲁丕)、魏霸、刘宽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伏湛(附伏隆)、侯霸、宋弘、蔡茂、郭贺、冯勤、赵憙、牟融、韦彪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第十七
宣秉、张湛、王丹、王良、杜林、郭丹、吴良、承宫、郑均、赵典
卷二十八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桓谭、冯衍、冯衍、冯豹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申屠刚、鲍永、郅恽
卷三十
苏竟杨厚列传、郎顗襄楷列传
苏竟、杨厚、郎顗、襄楷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郭伋、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王堂、苏章、羊续、贾琮、陆康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樊宏(附樊鲦、樊准)、阴识(附阴兴)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朱浮、冯鲂、虞延、郑弘、周章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梁统(附梁松、梁竦、梁商、梁冀)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张纯(附张奋)、曹褒、郑玄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郑兴(附郑众)、范升、陈元、贾逵、张霸(附张楷、张陵、张玄)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桓荣、丁鸿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张宗、法雄、滕抚、冯绲、度尚、杨琁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刘平、赵孝、淳于恭、江革、刘般、周磐、赵咨
卷四十
班彪列传
班彪、班固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第五伦、钟离意、宋均、寒朗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刘彊、刘辅、刘康、刘延、刘焉、刘英、刘苍、刘荆、刘衡、刘京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朱晖(附朱穆)、乐恢、何敞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邓彪、张禹、徐防、张敏、胡广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袁安(附袁京、袁敞)、张酺、韩棱、周荣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郭躬(附郭镇)、陈宠(附陈忠)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班超(附班勇)、梁慬(附何熙)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杨终、李法、翟酺、应奉(附应劭)、霍谞、爰延、徐璆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衍、刘畅、刘昞、刘长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李恂、陈禅、庞参、陈龟、桥玄
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崔骃(附崔瑗、崔寔、崔烈)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周燮、黄宪、徐稺、姜肱、申屠蟠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杨震(杨秉、杨赐、杨彪、杨修)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刘伉、刘全、刘庆、刘寿、刘开、刘淑、刘万岁、刘胜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张晧、王龚、种暠、陈球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杜根、栾巴、刘陶、李云、刘瑜、谢弼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虞诩、傅燮、盖勋、臧洪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张衡
卷六十
马融列传第五十、蔡邕列传第五十一
马融、蔡邕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左雄、周举(附周勰)、黄琼(附黄琬)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荀淑(附荀爽、荀悦)、韩韶、钟皓、陈寔(附陈纪)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李固(附李燮)、杜乔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皇甫规、张奂、段颎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陈蕃(附朱震)、王允(附王宏、士孙瑞、赵戬)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刘淑、李膺、杜密、刘佑、魏朗、夏馥、宗慈、巴肃、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张俭、岑晊、陈翔、苑康、檀敷、刘儒、贾彪、何颙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郭泰(附左原、茅容、孟敏、庾乘、宋果、贾淑、史叔宾、黄允、谢甄、王柔、王泽)、符融(附田盛)、许劭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窦武(附胡腾)、何进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郑泰、孔融、荀彧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儁列传第六十一
皇甫嵩、朱儁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董卓(附张温、李傕、郭汜)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附赵昱)
卷七十四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
袁绍、袁谭、刘表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刘焉(附张鲁)、袁术、吕布(附张邈)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卫飒、任延、王景、秦彭、王涣、许荆、孟尝、第五访、刘矩、刘宠、仇览、童恢(附童翊)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董宣、樊晔、李章、周纡、黄昌、阳球、王吉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郑众、蔡伦、孙程、曹腾、单超、侯览、曹节(附审忠)、吕强、张让
卷七十九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
刘昆、刘轶、洼丹、觟阳鸿、任安、杨政、张兴、戴凭、魏满、孙期、欧阳歙、曹曾、牟长、宋登、张驯、尹敏、周防、孔僖、杨伦、高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驯、杨仁、赵晔、卫宏、董钧、丁恭、周泽、孙堪、钟兴、甄宇、楼望、程曾、张玄、李育、何休、服虔、颍容、谢该、许慎、蔡玄
卷八十
文苑列传第七十
杜笃、王隆、夏恭、傅毅、黄香、刘毅、李尤、苏顺、刘珍、葛龚、王逸、崔琦、边韶、张升、赵壹、刘梁、刘桢、边让、郦炎、侯瑾、高彪、张超、祢衡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谯玄、李业、刘茂、温序、彭修、索卢放、周嘉、范式、李善、王忳、陆续、戴封、李充、缪肜、陈重、雷义、范冉、戴就、赵苞、向栩、谅辅、刘翊、王烈
卷八十二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
任文公、郭宪、许杨、高获、王乔、谢夷吾、杨由、李南、李郃、冯胄、段翳、廖扶、折像、樊英、唐檀、公沙穆、许曼、赵彦、樊志张、单飏、韩说、董扶、郭玉、华佗、徐登、费长房、蓟子训、刘根、左慈、计子勋、王和平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向长、逢萌、周党、王霸、严光、井丹、梁鸿、高凤、台佟、韩康、矫慎、戴良、法真、庞公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鲍宣妻桓少君、王霸妻、姜诗妻庞氏、周郁妻赵阿、曹世叔妻班昭、乐羊子妻、程文矩妻李穆姜、孝女曹娥、许升妻吕荣、袁隗妻马氏、庞淯母赵娥、刘长卿妻桓氏、皇甫规妻、阴瑜妻荀采、盛道妻赵媛姜、孝女叔先雄、董祀妻蔡琰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夫余、挹娄、高句骊、东沃沮、濊、三韩(马韩、辰韩、弁辰)、倭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武陵蛮、交阯日南蛮、巴郡南郡蛮、板楯蛮、夜郎国、滇、哀牢、邛都、莋都、冉駹、白马氐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无弋爰剑、滇良、湟中月氏胡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拘弥、于阗、西夜、子合、德若、条支、安息、大秦、大月氏、高附、天竺、东离、栗弋、严国、奄蔡、莎车、疏勒、焉耆、蒲类、移支、东且弥、车师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南匈奴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乌桓、鲜卑

志第一律历上
志第二律历中
志第三律历下
志第四礼仪上
志第五礼仪中
志第六礼仪下
志第七祭祀上
志第八祭祀中
志第九祭祀下
志第十天文上
志第十一天文中
志第十二天文下
志第十三五行一
志第十四五行二
志第十五五行三
志第十六五行四
志第十七五行五
志第十八五行六
志第十九郡国一
志第二十郡国二
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志第二十二郡国四
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舆服上
志第三十舆服下[16]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史料来源

《后汉书》取材于东汉国史《东观汉记》,并博采多家《后汉书》而成。据袁宏序,其所撰集《后汉纪》,“缀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而据王鸣盛考证,宏书所采虽博,“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然则诸书精实之语,范氏摭拾已尽”,可见当范晔修史之时,袁宏书及其序中所举大部分史料已为范氏摭取。此外又有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等可为范氏所取资,故其修撰《后汉书》自无文献不足之憾。尤其是作为范晔撰次《后汉书》第一手史料的《东观汉记》,更是东汉多位史官共同参与完成的国史,已深深地烙下了东汉的时代印记,其所反映的自然是东汉时代的历史实际。《后汉书》是在旧的史料基础上建立的新的史料,是在对诸多文献进行选择与取舍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文献,有着很强的文化层累性。范晔对材料的选择、裁剪与整合的过程固然包含其本人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观点,但解释与观点首先应该以原始材料为导向,以历史事实为根本出发点,解释可以多样,但史实却是确定与唯一的,势不可随意更改,随意更改则史实失实,此是自然之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汉书》将作家作品“一一列名,编诸传末”,本来就是一个对作家存世文献的数据罗列,属于一种客观材料的转抄,并不包含对这种客观材料的评价和解释,所以像这样表示事物客观数据的原始材料,范晔修史时显然是没有必要按照刘宋时的观念对它作出修改,把后人的意志强加给古人。[9]

成书过程

后汉书
《后汉书》大约开始写作于公元432年,即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的那一年。史载,元嘉九年(432)冬,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去世,其僚故并集东府助理丧葬事宜,时范晔之弟范广渊当值,范晔与其“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彭城王刘义康听说此事后大怒,左迁范晔为宣城太守,时年35岁。官场失意的范晔,开始埋头著述,“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根据他本人的计划,此书要写成100卷。其被处死时,尚有10个志未完成。南朝梁刘昭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取了近人司马彪《续汉书》中8个志共30卷补入进来,基本完备了《后汉书》的体例。对于为何要撰《后汉书》,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是这样说的:“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由此可见,范晔不但对当时各家《后汉书》的撰述不满,而且对班固的《汉书》也表示不满,所以他要重撰《后汉书》,以展示自己的史学才华和历史见解。[7]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思想价值

《后汉书》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史记》《汉书》等史书,在本纪中都有不少神化帝王之词,如刘邦母“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而范晔写刘秀出生,直书“钦生光武”,未有神怪之词。又如他写史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和暴虐,记录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歌颂正直、廉洁的官吏和士人。这些都表明了他的思想中,有些唯物主义的观点。
《后汉书》具有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作者专门为妇女立传,称赞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妇女,如记载鲍宣妻桓少君,打破世俗偏见,脱下贵妇装束,“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他还冲破“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为先后三嫁的才女蔡琰立传,赞扬妇女改嫁不守节,他在一千多年前歧视妇女的封建社会里,能立《列女传》打破世俗偏见,这种思想和勇气是可贵的,与后来的史书专为“贞洁”“节操”妇女而立的《烈女传》相比,更说明他具有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
《后汉书》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如记载明帝省刑罚,“劝督农桑”,多次下诏“赐天下男子爵”,救济鳏寡孤独,死前又下诏“无起寝庙”“无得起坟”。又如他在《逸民传》中,记载许多学识渊博、品德优良的士人,为这些中下层人士立传,而一些卿相则未立传。他还记录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黄巾起义等史实,这些都说明他的人民性,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后汉书》歌颂正直、廉洁的官吏和士人。朱晖不巴结权贵,明帝“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侯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主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又清廉,任临淮太守,“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但却救济他人,同县人张堪曾以妻子托咐,堪死后,“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侯视,厚赈赌之”,南阳大饥,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放旧之分赢者”。李团向顺帝举荐人才,对贪官恶吏上书劫奏,“帝纳其言,于是下诏诸州劫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冲帝时任太尉,受梁太后的重用,但遭梁冀的猜忌而被免官,后又诬陷下狱,太后赦出狱时,百姓称万岁,梁冀“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万更据奏前事”竟将他杀害。陈蕃任乐安太守,梁冀“时遗书诣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渴,蕃怒,笞杀之”。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范晔的爱憎分明,也是比《汉书》进步之处。
《后汉书》不以刘汉为正统。范晔写史无正统思想,他在《儒林列传》论中称献帝为昏主,称袁绍、曹操等为群英。在《袁绍传》中认为袁绍可以代汉,未有谴责袁术之词。李瓒对儿子宣等说:“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必归曹氏”。何颐见曹操时,对人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都说曹可以取代刘汉,这种写史不以当代帝王为正统的观点,也是进步的。[8]

编辑特点

《后汉书》的列传,往往打破时间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后汉书》的特点,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2]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的,然而,历史事件与人物之间往往是一人数事、一事数人。为解决这一难题,范晔在司马迁“互见法”的基础上,创新出“一事不两载”的叙事方法。如《后汉书·何进传》对何进谋杀宦官不成反为其害的经过记载得非常详细,而在与何进关系密切的《张让传》中就记载得极为简略。再如《后汉书·董卓传》详细记载了王允与吕布谋诛董卓一事,但在《王允传》及《吕布传》中,仅以“语在《卓传》”“事已见《卓传》”两语言之。[13]

体例创新

《后汉书》在继承《史记》《汉书》的纪传体的体裁之外,在体例上看不少创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本纪》继承和发挥了司马迁的附记方式。司马迁创造了附记的方法,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附纪秦二世和子婴的史事。范晔也将在世短暂,史事不多,独为一卷内容太少的皇帝,与前任皇帝合为一卷,如将邓太后所立出生百日、八个月后就死的殇帝,与和帝合为一卷,将年幼在位时间不伏的冲帝、质帝,与顺帝合为一卷。
2.将皇后列入本纪符合实际。东汉王朝自章帝以后,历代皇帝大多在青壮年就去世,故太子即位时年幼,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而太后大多无治国的才子,只得依靠父、兄弟来掌权,因此将皇后从《外威传》转为《皇后纪》,突出了东汉政治上的这一特点。
3.人物传记大多以类相从。范晔将人物才学、品德、事迹相同或类似者,共列为1卷。
4.新创立了七个类传。范晔除继承原有的儒林、酷吏、循吏等类传外,又新创了文苑、党锢、宦者、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个类传,立传以类相从,不受时间的限制与约束,读者可按类查询,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5.为少数民族立了六个列传。《后汉书》立了东夷、南蛮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六个少数民族列传,不仅包括了当时的各个主要民族,还记载了四周与东汉王朝关系密切的国家,保存了少数民族和中外关系的大量史料。
6.纪传有序、有论、有赞。范晔在各类传的开头都写了“序”,为立传的宗旨及类传之纲;“论”大多是借古喻今,评论时政和人物的得失,正如他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赞”是对该人物的评价。三者各有所侧重,是他对迁、固的序、赞的发挥。[8]

不足之处

《后汉书》虽有诸多的优点和长处,但不可避免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兹列举如下:
1.史实有遗漏和错误。《许慎传》仅有三行85字,记事过简不全,而许慎为贾逵弟子,曾在东观校书,死前任太尉南阁祭酒等,传中皆无。《耿国传》有“建武二十七年,代冯勤为大司马”,而《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七年,改大司马为太尉,冯勤由大司农升司徒。因此耿国是代冯为大司农,这是官名之误。
2.类传中有宣扬封建道德和迷信荒诞的内容。《列女传》中记班昭作《女诫》七篇,宣扬妇女要遵从四德;曹娥、叔先雄二人的父亲都是坠江溺死,她们也投水自杀,是宣扬“孝”。荀采的丈夫死,父要她改嫁,她不从自缢死,这是扬“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贞节”观念。《方术传》载,王乔为叶令,某日天下玉棺于堂前,吏推不动,乔说是天帝所召,“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营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营长房见一老翁卖药毕,跳入壶中,次日他与老翁都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与老翁入深山,辞归时翁给一竹杖骑归,“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功。这些都是鬼神迷信荒诞不经之说。
3.叙事有颠倒和无头之处。如《胡广传》第一至十段叙述他的一生,但在第九段却插入“时年已八十, ……率礼无愆”,又写“性温柔谨素,.... 以此讥毁于时”,这些是对他品德的评价,应放在第十段说他死之后,这样叙事才条理清楚,首尾才衔接。
4.行文也有不通和错误。如记安帝延光二年“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在《谷梁》后应加“左氏”二字,改成“《谷梁》《左氏春秋》各一人”才对,从《寇恂传》有伺“聘能为《左氏春秋》者”,可为证。又如建安元年辛亥“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族’功,“为”是多余字,应将为改为顿号,下接辅国将军。
5.黄巾起义领袖无传。司马迁在《史记》中,将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表现了他对农民起义的赞扬和同情。而范晔对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竟不立专传记载,仅在灵帝纪及皇甫商、朱传中有零星记述,开了不为农民起义领袖立传的恶例,表明他对农民起义是反对和仇视的。[8]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史料价值

《后汉书》结构谨严,内容丰富,文辞优美、流畅,叙事简洁,笔势纵放,时有新意,故此书一出,大家争相传诵,除了袁宏《后汉书》外,在他之前各家后汉书便逐渐销声匿迹,至于亡佚。其后梁萧子显复著《后汉书》一百卷、王韶作《后汉林》二百卷亦皆未能传世。这个事实足以证明,范晔的《后汉书》必有其过人之处,有其存在的价值。[3]
《后汉书》类传多而内容丰富,《宦官列传》既记载了郑众、侯览、曹节等大宦官的擅权、专横、残害人民、诬陷贤良的罪行外;也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吕强“为人清忠奉公”,不接受封侯,劝灵帝不收“导行费”等事迹,《文苑列传》写了杜笃、王隆等22位学者在文学上的贡献,记录了一些诗赋,使人们在今天还能读到一千多年前的这些文学作品。《独行列传》记一些“以其名体虽殊,而操行俱绝”有“特立卓行”的人,以“庶备诸阙文,纪志漏脱云尔”,共立传24人。《方术列传》记载名医华伦用针灸治病,发明了“麻沸散”,高超的外科手术,郭玉为太医翠,治病“多有效应”;许杨兴修水利,使“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秘”。《逸民列传》记载那些有学问德行,但不愿做官的士人,其中有一些史实揭露皇帝的淫逸和对宦官专权的不满。《列女传》记载了不少品德高尚、才学优异的妇女,如说班昭“博学高才”,为《汉书》补八表;黄甫规的妻子不愿做董卓之妾,大骂董卓而被打死;盛道起义失败,妻赵嫂代夫受刑被杀。这些类传保存了东汉时期的许多史料。六个民族列传收录东汉时各少数民族和中外关系的史料。《东夷列传》记载夫余、高句丽、沃坦、三韩、倭等族或国的历史。《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武陵蛮夷、交耻、西南蛮夷反抗东汉统治的史实,以及益州诸夷、哀牢、耶都夷、白马等族的历史。《西羌传》载羌族的发展史,羌族人民大起义和东汉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史实。《西域传》记载西域诸国与东汉王朝的密切关系,以及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南匈奴传》记录南匈奴与东汉的友好关系,东汉与北匈奴的战争。《乌桓鲜卑列传》记叙乌桓归顺东汉、为东汉守边的史实,以及鲜卑发展强大和衰落的历史。特别是大量收录了《竹书纪年》的资料,使这些资料得以保存下来。[8]

体例影响

在体例上,作为纪传体史书,班固开创的一些类传开拓了纪传体史书记事的范围,除《党锢列传》外的其他类传均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所承袭,另创《皇后纪》。《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传》七篇由范晔独创,其诞生是由东汉政治的特殊情况所决定的——桓、灵之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而东汉尚名节,蔚成风气,士子或坚决与之抗争,或拒居庙堂之高,故立党锢传、宦者传、逸民传,来记述社会上敢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以撰史抒己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编纂方法上,《后汉书》的专传较少,合传最多,类传次之,其中以类相从进行编次,合传也不受时代先后的影响,就其人其事进行编次,这样的分类使读者更易了解有相似特征人物的形象。比如《邓张徐张胡列传》(《后汉书·卷四十四》)是将邓彪、张禹、徐防、张敏、胡广合在一传,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位清白、为百姓做实事,敢于上谏,这样的分类整合大大精简了材料,不至将更多的人物纳入史书记载,也使纪传的撰写更有条理。[11]
如先唐其它史籍一样,《后汉书》的写作亦喜用排比辞格。整部书120卷,卷卷都有排比,共计达1592组。其排比数量是先秦五史总和的约1.4倍(1592组/1160)。而即使在“前四史”四部巨著中,其排比数量也仅排在体量最大的《汉书》之后。《后汉书》之排比不仅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对排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0]
《后汉书》不立艺文志,但在《文苑传》和其他传记中却将不少作家的文学作品“一一列名,编诸传末”,并统计篇章数量,如《蔡邕传》云蔡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等等,形成了一种极为固定统一的著录模式。[9]

天文贡献

《后汉书》记录2000年前爆发的超新星合成图
《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十月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后汉书这段文字记录了发生于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如今科学家为这个超新星编号为RCW86,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1]。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确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纪录。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南朝梁刘昭:“范晔《后汉》,良跨众氏”。[22]
唐朝刘知几《史通》:“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人其所取,颇有奇工。至于《方术》篇及诸蛮夷传,乃录王乔、左慈、廪君、槃瓠,言唯酉诞,事多诡百越。可谓美玉之瑕,自圭之玷。惜哉!无是可也。”[3][23]
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20]
近代文学家刘师培:“‘抽其芬芳,振其金石’,字句声律,并臻佳妙。导齐梁之先路,树后世之楷模也,宜蔚宗自诩为‘天下之奇作’矣”。[19]
近代文学家黄侃:“赞之精整可法,以范蔚宗《后汉书》赞为最。自云’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由今观之,自陆、袁以降,诚未有美于詹事者也。”[19]
毛泽东:“《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21]

版本信息

播报
编辑

现存版本

现存《后汉书》版本,以宋绍兴刊本为最早最善,百衲本就是采用的这个本子。现存《后汉书》各本排列次序不同,因其纪传与志原是分属二人的,往往错置相差三十卷之多。殿本把志插入纪与传之中,不妥。百衲本及金陵书局本则以志附于纪传后,较妥。今本中华书局《后汉书》点校本,也是把志附于纪传之后,正是。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有《后汉书》点校本,是采用商务影印绍兴本作为底本,再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对校,并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刘放《东汉书刊误》、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黄山《校补》以及张森楷《后汉书》校刊记的若干意见。这是较为完善的了。所采用的底本是绍兴本。绍兴本是现存《后汉书》的最早和最善的本子,其所采用的底本是甚得其书的。特别好的,是这个点校本,重编了新目,改正了《后汉书》各本目录不一致、前后错置的缺陷。[5]

版本修订

《后汉书》岳麓书社版
南朝梁人刘昭,既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又为司马彪的《续汉书》的志作注。有感于范晔的《后汉书》,虽跨越众家,但“序或未周,志遂全缺”,所以将《续汉书》的志移植到了《后汉书》中,并“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到了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在张大安、刘讷言、格希玄、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人的协助下,为《后汉书》的纪、传作注。他们或援据旧籍、补充范史,或训、古音义、注释名物,或订正范书所误,或标示范书所据。由于李贤注比刘昭注要好,所以李贤注本流传开来之后,刘昭所注的《后汉书》纪、传部分便逐渐失传了,但他所注的志却仍在流传。到了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由于孙爽的建议,才将李贤注合并于范史。清人校正补汀《后汉书》,也是成绩斐然。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钱大昭的《后汉书辨疑》、周寿昌的《后汉书补正》、李慈铭的《后汉书札记》,释纷解疑,澄清了诸多疑难,至于惠栋的《后汉书补注》成就更大。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收集了自唐以来的研究成果,是注释《后汉书》的集大成之作。[14]

工具书

关于《后汉书》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编《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李裕民《后汉书人名索引》、王天良《后汉书地名索引》三种。[17]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因触犯之,被贬为宣城太守;后又因参与密谋拥立刘义康之事被人告发,入狱被杀。史称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通晓音律,颇以才气自负,对自己的杂传论赞之文笔识见,亦颇为得意。范晔不得志时,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