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cssn.cn提供.

学科体系

新媒体矩阵

  • sk_v2022_front_wechat.png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106.jpg

    微信小程序

  • sk_v2022_front_gzh.png

    微信公众号

    微信106.jpg

    微信公众号

  • sk_v2022_front_zgxp.png

    中国学派

    学派106.jpg

    中国学派

  • W020220922336137882083.png

    中国社会科学报

    111.jpg

    中国社会科学报

  • 123.png

    新浪微博

    微博106.jpg

    新浪微博

  • 123.png

    今日头条号

    头条106.jpg

    今日头条号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 建设“大思政课”

2024-07-08作者:张怡琨 林贤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为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因此,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上下功夫。

  “大思政课”场域由校园向社会拓展,善用优质丰厚鲜活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有效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是建好“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善用优质的人力教育资源。我们党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加强对“大思政课”建设各项工作部署的领导,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办好“大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按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整合校内外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力量,促进专兼职教师间的协同合作,依托教师培训、实践调研等形式,促进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双提升,加快打造一支具有大情怀、大学问、大境界的新时代“大先生”队伍。善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作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也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思想养料,是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另一方面,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收藏的历史文物、革命物件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善用历史文物,通过让文物“活”起来,挖掘潜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感人事迹,是最具说服力的实体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提升“大思政课”深度的宝贵资源。善用鲜活的时代发展资源。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时代变迁为“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有力的时代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辅相成,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些鲜活的时代素材和现实案例,将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思想认同和情感归属。

  强化主体协同,调动全社会力量。“大思政课”视域下的社会力量是一支多元育人队伍,是人数、范围、层次的整体性跃升,不囿于承担思政课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还包括家庭小单位、党政机关以及参与思政课资源管理调配、兼职协助、监督评估等各类群体。在教学场域向社会拓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联动家庭单位、党政领导、高校、企事业单位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各行各业优质的社会力量都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师资队伍,强化主体协同促进专业性与社会性互动融合,以理论知识的专业性为社会实践提供指导,也借助社会现实丰富理论教学的实践性,缩减理论的距离感、增强实践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推进融通转化,优化全社会资源。拓展思政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和生成要素。盘活并优化全社会资源,为“大思政课”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一是依托社会资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识读本,共建共享社会资源案例库、素材库等,为思政课提供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二是转化社会资源。在系统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找准与思政课的价值熔铸点,对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提炼总结社会资源背后蕴藏的道理、哲理、学理。三是用好社会资源。切实利用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研学实践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见识、强本领、壮筋骨,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善用数字赋能,用好用活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高质量“大思政课”。一是数字赋能“大师资”建设,通过在线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组织邀请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各行业先进模范等社会人士走进线上“大思政课”课堂,打破地域与行业的限制,形成“大师资”,从而更好以高质量师资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二是数字赋能“大平台”建设,建设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深化全国思政课教师网络研讨,激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数智动力;建立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课堂”平台,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理论创造便利条件;开发一系列线上微信小程序、公众号、APP等教育宣传平台,开放学习浏览、资源查询、在线提问等多样化功能,为教育资源高质量共享插上腾飞的“翅膀”。三是数字赋能“大资源”建设,以“数字+”为抓手,挖掘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编码、修饰,突出实践导向,形成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资源,以优质资源融通转化拓展和丰富“大思政课”资源的精准供给。

  【本文系福建省2023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闽派特色‘大思政课’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实践( FBJY20230149)”、2022年度福建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培育计划“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实践建设‘大思政课’研究”(JSG2022009)阶段性成果】

  (张怡琨,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贤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