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全景式刻画长津湖战役的史诗力作

新浪网 2021年10月17日 22:11

      近日,电影《长津湖》赚足了国人的眼泪。这些“最可爱的人”从儿时的课文中走出来,成了银幕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240万人因为一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赴后继跨过了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奋不顾身的血肉之躯,换来了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

      关于长津湖一仗,是否有更多的细节是我们所不知晓的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了王筠抗美援朝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是第一部全景式刻画长津湖战役的史诗力作,开创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文学新范式,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1950年深冬,在极度严酷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歼敌13000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扭转战局,为最终到来的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这场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战役,俨然已经超出了常规战争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意志力的殊死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军人衣着单薄,武器简陋,饥肠辘辘,却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在最后的阵地上凝固成庄严的雕像……在作家王筠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志愿军战士从冰天雪地中重新回到我们面前,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他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灵魂!

      10月16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码字人书店联合主办的“重现长津湖战役:真实与残酷、冰雪与意志、信仰与归乡——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分享会”在码字人书店举行,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著名军史研究专家张明金、丁伟,以及本书作者王筠,一同与作者分享了《长津湖》的阅读感受。

      王筠,著名作家,毕业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作品《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

      《长津湖》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特别奖、原济南军区大型文学创作特别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出版政府奖特别奖等奖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解放军报》(2012)十大军事题材好书。

      白烨做为一个军史爱好者,在看《长津湖》的时候非常震撼,因为这部小说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描写了很多真实的战争细节。小说中有两个地方令他印象深刻,一个是写到志愿军与敌人的武器的对比与反差,一个是写到每一个底层士兵的英雄行为。“在今天看,其实它非常好的诠释了什么叫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就是在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凭着意志战胜。现在虽然电影很火,但是小说也需要看,甚至更需要看,看完电影再看小说感受会更深,”白烨认为,王筠在军史题材方面的写作已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战争的文学不纯属于军队,它是立足于军队,面向全国,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精神财富。”

      张明金在三十多年前就与王筠在同一个部队工作,他分享了很多曾经与王筠交往的细节,并透露王筠那时在部队里就是一个非常爱书的人。“从电影艺术到这本《长津湖》小说,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影视的画面是一种冲击力量,而文字则会给你更多的思考。”张明金认为,能有这么多读者来到现场,不仅是为了关注这本书,也不仅是为了关注作者,而是为了关注这场战争。“这场七十多年以前发生的战争非常残酷,那种冰雪的残酷我们是体会不到的。王筠有担当,有责任,把它写了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这个非常难能可贵。”

      “《长津湖》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的第一部,这个非常重要。史书反映抗美援朝和小说反映抗美援朝的意境是不一样的,小说可能更细腻、更有感染力。”丁伟如是说,他从军史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认为《长津湖》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史实准确,一个是小说中的内容是长津湖作战的一个索引,还有就是反应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志愿军当时有多艰难?他们穿着很单薄,有时候两天才能吃一个冻成冰的土豆,而且部队迫击炮大约70%都被冻上不能用。志愿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印证了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顽强的战斗作风。”

      王筠坦言,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些抗美援朝的资料,觉得很感兴趣,于十年前开始写《长津湖》这个小说。《长津湖》其实早已出版,这次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是再版。在此之前,《长津湖》已经拿了很多国家级的大奖。他认为,长津湖这场战役非常重要,非常特别。“我在部队服役的时候,经常听老前辈们讲到长津湖战役,讲到长津湖的冰雪严寒以及刻骨铭心的寒冷,我意识到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于是开始动笔写这个小说。写《长津湖》的准备时间很长,大概有二三十年,写起来却很快。写完《长津湖》,我又开始写《交响乐》《阿里郎》,都是描写抗美援朝战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