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余玠

南宋名将
收藏
0
0
余玠(1199年-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湖北蕲春南)人,一说江西修水人,或谓其世居浙江开化。中国南宋末名臣。[32]
余玠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1237年-1240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淳祐元年(1241年),应援安丰,败蒙古军。淳祐二年(1242年)二月,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十二月,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任责全蜀。次年,兼四川总领财赋、四川屯田使、夔路转运使。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加四川安抚制置大使[32]
余玠入蜀后,大改弊政,整顿军政,设置屯田,选贤任能。同时加强战备,因地制宜地修筑钓鱼城,又陆续修筑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或为诸州治所,或用屯兵积粮。驻重兵于大获城以控扼自陕入蜀孔道,驻重兵于青居、钓鱼、云顶以保障嘉陵江、长江,创建了依山傍水、耕战结合的山城防御体系。后作《经理四蜀图》上报朝廷,自许10年之内手挈蜀地还宋。后又率军北攻兴元,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促使蜀中军事、政治、经济情况全面好转。然而,云顶山城统制姚世安勾结权相谢方叔等,造谣中伤余玠。宝祐元年(1253年)五月,宋廷命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32]其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为稳定西南地区战局、支撑南宋王朝抗战,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发展了中国古代抗击骑兵的防御实践和理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33]
义夫
樵隐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1199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1253年
主要成就
大破蒙古军,守卫西南数十年,以山城防御抗击蒙古军
主要作品
《瑞鹤仙·怪新来瘦损》
本    名
余玠
籍    贯
蕲州
官    职
四川安抚使、四川总领等
追    赠
五官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投身军旅

余玠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十二月八日(1199年1月6日)。[1]祖籍淮南西路蕲州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宋室南渡后,其祖先携家人流寓,先后寄居浙东衢州开化县(今浙江开化)金水乡、江西路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后来又返回蕲州原籍定居。[2]
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一带,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补进义副尉,又擢升将作监主薄。[3]
端平三年(1236年)二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等地。余玠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
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今安徽寿县)守将杜杲,击溃蒙古军,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玠进官三秩,被任命匪局府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3]

盱眙退敌

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
嘉熙三年(1239年),余玠率军远袭开封(今河南开封)、河阴(今河南郑州西北)一带的蒙古军,全师而还。[4]
嘉熙四年(1240年)九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4]
淳祐元年(1241年)秋,察罕再出兵安丰军,余玠率舟师进击,激战四十余日,使蒙古军溃退。凭军功拜辣想凶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5]

构垒守蜀

战争示意图
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汗病死,内部纷争汗位,无暇全面部署对南宋大规模战争,南宋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宋理宗赵昀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
[6]
自淳祐三年(1243年)至宝祐元年(1253年),估企在蒙宋战争中,出守四川的余玠多次击退蒙古军进攻的作战。在蜀期间,余玠大力革除弊政,实行轻徭薄赋、整顿军纪、除暴奖贤、广纳贤良、聚小屯为大屯等政策。[7]纳用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建策,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先后筑青居、大获、云顶、钓鱼(分别位于今四川南充南、苍溪东南、金堂南、重庆合川)等十余城,并迁郡治于山城。又调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陕西安康)戍军于大获;移沔州(今陕西略阳)戍军于青居;移兴元(今陕西汉中)戍军于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东钓鱼城),共同防守内水(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军于云顶,以备外水(岷江、沱江)。诸城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经数年建设,逐步建成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边防稍安。[8]

屡破蒙军

抗蒙战争
余玠在四川,开屯田以备军粮,整顿财赋,申明赏罚,修筑山城。抗蒙有功将士都得到奖掖。违法的将官,受到惩处。利州都统制王夔凶残跋扈,号称“王夜叉”,不听余玠调度,到处炼放劫掠。余玠依军法斩王夔。经过余玠的整顿,四川驻军声势大振。蒙古军多次自西酷戏乌来侵扰,都被宋军打退。[9]
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余玠继多次战胜蒙古军进攻之后,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又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余玠守蜀有功,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给予执政官相同的恩数,仍驻四川。
淳祐十年(1250年),余玠调集四川各路精锐,誓师北伐。以一部兵向陇蜀边界出击;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汉中(今属陕西)进发,三战三捷。次年四月,余玠率军号十万进占汉中西之中梁山。
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古汪德臣部侵掠成都,围虹达蒸攻嘉定(今四川乐山)。余玠率部力战,再次打退蒙古军。在余玠的领导下,四川抗蒙形势日益好转。[10]

含冤暴卒

余玠抗战获胜,宰相谢方叔却设法迫害余玠。余玠与统制姚世安不和,姚世安则以谢方叔为援。[11]
宝祐元年(1253年),谢方辨遥懂艰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等向理宗诬告,攻击余玠独掌大权,却不知事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以金牌密令召其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同年七月(余玠之子余如孙所撰《玠府君墓志铭》称是五月十八日[12]),余玠在四川暴卒,享年五十六岁。[13]有传闻称他是服毒自尽。余玠死后,“蜀人莫不悲戚如父母”。[11]
叠嘱余玠死后,理宗为之辍朝,特赠五官。次年六月,侍御史吴燧等在宰相谢方叔等指使下奏陈余玠“聚敛罔利”的七罪,理宗下诏查抄余玠家财。[14]之后又称他镇抚四川无方,劳军困民,命其家运钱“犒师振民”。[15]十月,再经监察御史陈大方诬告,理宗遂削去余玠资政殿学士等一切官职,并迫害其家属和亲信。[16-17]
宝祐六年(1258年)十一月,迫于朝内抗蒙形势和民间压力,理宗下诏追复余玠官职。[18]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余玠富韬略,通兵法。初投淮东制置使赵葵麾下,营田、备战有功。嘉熙三年(1239年),率军远袭开封(今河南开封)、河阴(今河南郑州西北)一带蒙古军,全师而还。淳祐元年(1241年),率舟师解安丰(今安徽寿县)围。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建策理宗改变轻武重文之风,深受赏识,出守四川。他到任后,革除弊政,遴选州县官吏,招贤纳士,大兴屯田,整顿军纪,使军势大振。针对蒙古骑兵善驰突的特点,余玠采纳冉琎、冉璞兄弟筑城守蜀之策,沿嘉陵江、渠江、涪江和长江两岸山隘、要道,筑青居(今四川南充南)、大获(今四川苍溪东南)、钓鱼(今重庆合川东)、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等十余城,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并迁沿江各州治所于城堡,广储粮、兴武备,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堡寨防御体系。率领军民抗击蒙古军进攻,屡获胜利。淳祐十二年(1252年),击退蒙古军对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进攻。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

个人作品

播报
编辑
《瑞鹤仙·怪新来瘦损》[19]
《自述》[20]
《句》[21]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脱脱:①喜功名,好大言。(宋史[22]②余玠意气豪雄,而志不克信。[22]《宋史》
王夫之孟宗政赵方孟珙、余玠、彭大雅之流起,而兵犹足为兵,将犹足为将,战犹有以战,守犹有以守,胜犹非其徼幸,败犹足以自持。左支右拒于淮、襄、楚、蜀之间,不但以半割残金,而且以抗衡蒙古。[23]《宋论》)②以贿赂望阃帅,以柔媚掌兵权,以伉直为仇仇,以爱憎为刑赏;于是余玠死而川蜀之危不支,刘整叛而川蜀之亡以必,吕文焕之援绝而阳逻之渡不可复遏。[23]《宋论》
蔡东藩:①继以余玠镇蜀,礼贤下土,徙城设守,军民交安,是亦一干城选耳。[24]宋史演义)②宋廷非无贤将相,如杜范吴潜董槐等,皆相才也,孟珙、余玠、马光祖、向土璧、王坚等,皆将才也,若乘蒙古之有内乱,急起而修政治,整军实,勉图安攘,尚不为迟……杜范殁矣,孟珙逝矣,内外已乏一贤将相;至谢方叔进而余玠蒙谗,丁大全用而董槐被逐,仅有二三材士以扶危局,反欲尽排去之,理宗之不知理国若此,几何而不沦胥也。[25]《宋史演义》
吴廷燮:宋之制抚以实权言,较唐方镇实远逊之,然如其季,(赵)葵、(孟)珙之贤,苦护淮、汉;(余)玠、(王)坚之勇,力悍川、陕,理、度支柱,越四十年而后亡国,何非其力。[26](《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祖先:余椿年,南宋初年举家迁徙至衢州开化县,住居金水芳山(即今村头芳林)。[27]
母亲:巩氏。[1][27]
儿子:余如孙,取“当如孙仲谋”之义,后改名余师忠,历大理寺丞,为贾似道所杀。[28]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玠府君墓志铭》。[29]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30]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祠

余玠薨于重庆,其子余如孙奉旨扶柩,安葬于溧阳荆山之原。[27]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31]蜀人得知余玠抱恨而死,又兴建“余玠遗爱碑”及“余公祠”。在其故乡蕲水,将余玠列为宋元八贤之一,入“八贤祠”。

帅府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的帅府所在地在重庆渝中区被发现。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后该地下考古现场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至此,抗蒙山城体系已经完全清楚:核心级的指挥部就是如今发现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