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孙秀

三国西晋时孙吴宗室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孙秀(?-301/302年),字彦才[22]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西晋孙吴宗室、将领,乌程侯孙匡之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吴大帝孙权侄孙。
孙秀出身宗室,又拥兵在外,被吴末帝孙皓忌惮。吴建衡二年(270年),孙皓派宠臣何定带士兵到夏口狩猎,孙秀害怕自己会遭到诛杀,便携妻室及亲兵数百人投奔西晋,被晋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西晋灭吴后不久,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故。永宁(301年-302年)年间,孙秀逝世,获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全    名
孙秀
彦才
所处时代
三国西晋
民族族群
汉族
逝世日期
301年 至 302年
籍    贯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官    至
伏波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追    赠
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爵    位
会稽公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颇受猜忌

孙秀是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第四子孙匡之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与吴末帝孙皓是堂兄弟。孙秀早期任孙吴前将军、夏口督,于任内甚有声威恩泽。孙秀身为宗室至亲而拥兵在外,孙皓很是不安。[1]

举家降晋

建衡二年(270年)九月,孙皓派何定带着五千名士兵在夏口打猎。之前,民间流传着孙秀早晚会被人算计的说法,孙秀得知后惊慌失措,夜里带着妻子儿女及亲兵几百人(一作“部曲二千余人”[24])投奔西晋。[3][19]一说,孙皓忌惮孙秀,打算除掉他,因此遣何定溯江而上,对外声称是要捉三千头鹿用来做食物。孙秀闻知此事,于是归顺晋朝。[23]
晋泰始六年(270年)十二月,孙秀正式降晋,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2-3][20][22]当时,贾充担任车骑将军,司马炎以他为旧臣,打算让车骑将军位在骠骑之上,但因贾充再三辞让而止。[25]孙皓得知孙秀降晋后大怒,将孙秀改姓为厉。[4]
泰始七年(271年),孙秀过去的部将何崇也带着五千人投降晋朝。[21]

国亡不贺

太康元年(280年),群臣听到孙皓投降、吴国已平定的消息,都去庆贺,为武帝祝寿。孙秀称病不去,面朝南方流泪说:“从前,讨逆将军(孙策)刚满二十岁,以一个校尉的身份创下了基业,如今后主把整个江南之地都抛弃了,宗庙陵墓从此将成为废墟,悠悠青天啊,这究竟是谁造成的啊!”[5]因此得到朝廷的赞赏。[6]

晚景凄凉

当初,朝廷对孙秀、孙楷等投降者尊重恩宠,是想利用他们招来吴国人。等到吴国灭亡了,孙秀就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旧;孙楷则被降为度辽将军[7-8]但孙秀因为是亡国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耻于任他的掾属,而后来的东晋名将陶侃也出身南方寒门,因而被孙秀召为舍人。[9]
御史中丞周处不畏权贵,等到氐人齐万年反叛时,朝臣因讨厌周处的刚直,都推举他,朝廷便让他隶属于夏侯骏西征。孙秀知道他一定会战死,便对他说:“你有老母,可以凭这个理由推辞。”周处说:“忠孝之道,怎么能够两全?既然已经告别亲人侍奉国君,父母又怎么能把我当儿子呢?今天是我献身国家的时机。”后来周处果然被逼迫以少御多,最终以身殉国。[10]
永宁年间(301年-302年),孙秀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11]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陈寿三国志》:“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12]
《中兴书》:“为夏口督,甚有威恩。”[22]
罗大经:“吴孙秀曰:‘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唐李翱曰:‘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忠臣志士之叹,古今一也。”[13]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孙秀投降西晋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他深加安抚并宠爱他,把小姨子蒯氏嫁给他,夫妻间感情很深厚。蒯氏曾经因为忌妒,竟骂孙秀是貉子(北人轻视、辱骂南人的口头语)。孙秀非常不满,就不再进内室。蒯氏深为悔恨自责,请求武帝帮助。当时正大赦天下,群臣都受到召见。召见完毕,群臣已经离开,武帝单独把孙秀留下,和缓地对他说:“国家宽大为怀,实行大赦,蒯夫人是否可以援例得到宽恕呢?”孙秀脱帽谢罪,夫妻于是和好如初。[14]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曾祖

孙坚,字文台,孙吴始祖武烈皇帝。[12]

祖父

孙匡,字季佐,举孝廉,早逝。[12]

父亲

孙泰,官至长水校尉,在合肥之战时被射杀。[12]

配偶

蒯氏,晋武帝司马炎的姨妹。[14]

儿子

孙俭,字仲节,官至给事中[15]

曾孙

孙晷,字文度,东晋名士。[16]

文学形象

播报
编辑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秀形象与正史相似。为晋骠骑将军。晋灭吴后,孙秀于退朝时哭道:“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8]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三国志·卷六·吴书六·宗室传第六》[12]
江表传
《晋诸公赞》
《晋纪》
《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14][22]
《晋书·列传第三十六·卷六十六》[17]
建康实录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晋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晋纪三》
《鹤林玉露·卷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