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牛运震

清朝官员
牛运震(公元1706年~1758年)字阶平,人称空山先生,山东滋阳县马青(今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牛楼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年五十三岁。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十三年,举博学鸿词,报罢。历官平番县,值固原兵变,大掠,运震为画策平定。上官咸异其才,为忌者所中,免归。运震开敏有断,居官不延幕友,凡事均自理。性好金石,精经术,工文章。著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史论》二十卷,《塞山堂易解》四卷,《春秋传》十二卷,《金石图》二卷,均《清史列传》传于世。
阶平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东兖州
出生日期
1706年
逝世日期
1758年
本    名
牛运震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牛运震,山东滋阳人篮辣,雍正进士,乾隆初出任甘肃秦安县令,“开九渠,溉田万亩。县北玉钟峡山崩塞河,水溢为灾,运震率丁夫开浚,凡四日夜,水退。缘山步行,以钱米给灾户。”前任误审马姓五兄弟为盗,不服上告,却将一人监毙狱中,牛氏审实,为之昭雪。当地文教落后,乃设陇川书院,“日与诸生讲习,民始向学”。固原发生兵变,捕捉三百人,督抚召他去出主意,他“请释无辜,入城慰喻。斩三人,监候四人,余予杖徒有差,反侧遂安”。他自己被劾免官,“贫不能归”,只好留在兰州的皋兰书院讲学。
牛运震虽仅在世52载,却跨康、雍、乾三朝,其高祖牛天铸、曾祖牛起宗、祖父牛洪范均为贡生,其父牛梦瑞亦为拔贡,家风世代敦厚,使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岁便能诵四经、撰美文,探归有“牛才子”之美誉。
雍正初年(1723),在他十七岁时补选为县禀生,以文章文彩出众,声名远扬。1729年,选为拔贡生。1732年应顺天试,次年进士及第。1735年,山东奉诏举办博学鸿词科考试,山东巡抚岳睿选推他应试,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和韬略。当时的许多硕学饱读懂墓洒之士与其相比亦略逊一筹,然而遗憾的是他到京都参加殿试时,却因其文章不符合体例规定而落榜。
乾隆三年(1738),牛运震被授予甘肃秦安县知县一职,当时,京城的群贤公卿都对他到如此偏僻的外地补缺任职而惋惜,然而他却欣然赴任。秦安四面环水,西有陇水,牛运震到任后即带领民众开凿了九条河渠,使万亩旱田得以灌溉。县北的玉钟峡崩塌,致使河道堵塞,河水溢出损坏民居,牛运震招募民工壮丁,率领县内官吏及家属数百人,亲自监督疏理,一直奋战了四个昼夜,终于使河道通畅,沿河民众转危为安。在远离县城200多里地的西固,村民长途运输交纳粮食费时费力,长年拖欠公粮,胥吏强迫他们交纳,村民则成群结伙手持棍棒进行抗拒,牛运震单人单马前往劝谕,询问百姓疾苦和拖欠公粮的原因,村民请求用银子代替粮食,他经过考虑后答应了他们,西固的百姓再也没有拖欠的了。
在任其间,牛运震明察秋毫,平反了许多冤狱。他还指导农民制作新式农具,学习先进的耕作方法,给贫困的农户以无息贷款,民众十分欢迎和拥护这样一位父母官。他在县署东侧设立陇山书院,常到书院进行讲学,地处偏僻的秦安人民,由此开始倾慕求学,并有不少高中科举。秦安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陇右邹县”。至今,上镌“真谷先生讲学处”的石碑犹存于书院旧址。
由于牛运震治秦有方,功绩卓著,乾隆六年(1741),朝廷又令其兼任徽县知县,实践着他“从政为民”的夙志。
乾隆八年(1743),他又兼摄了两当县县令,同时治理三县,事务更加繁忙,特别是由于地域广袤,听断十分困难,他特意在三县中心点的大门镇(别名小甘州)设堂办公,听讼断案。其五言诗《大门镇晓行》即描述了这段经历:
落日微心道,遥林风未收。
簿书妨月夜,鞍马任霸秋。
峡虎饥难卧,江猿晚易愁。
一身三县宰,憔悴小耻乎和店钻击甘州。
徽县多虎患,在牛运震兼摄县令的三年里,共招募壮士捕杀26只,从此后,徽县道路才畅通无阻。徽县民众为表感激之情,在其离任时特绘制了《驯虎图》赠送给他,表达了徽县百姓对牛运震的爱戴和崇敬。
乾隆九年(1744),逢甲子乡试犁愚端,牛运震被召赴西安任考官,因考核政绩优异,于次年调任平番(今甘肃永登县)知县。
平番县地当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屯兵3000余人。牛运震到任后采取对外友好、对内安抚、恩威并重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果,威信大增。他还针对此地常受干旱威胁的现状,兴修水利,发动民众治县城东南的咸水河,开浚渠道十余里,使附近180余顷农田得到灌溉。
乾隆十二年(1747),县城东南玉道岘等五个地方发生饥荒,他淋尝主带头捐粮200担,使遭受饥饿死亡威胁的百姓得以拯救。后来当地百姓为表感激,每人捐献了一文钱,做了件“万民衣”,并把剩余的钱兑成银子,一起赠送给他。牛运震再三推辞不下,收下了“万民衣”,银子则分文不受。
地处甘肃东南边境的固原,是提督衙门所在地,这年其内部发生了兵变,乱军攻占了提督府,掠夺居民,抢人钱财,情势十分危急,陕甘督抚调大军来到平凉,在镇压前,闻听牛运震足智多谋,便急召其前来献策,牛运震劝两位大人镇静行事,先不要带大兵进行剿杀,而是远远地屯兵于城外作为后援,他命令和说服被俘乱兵回营游说,并向他们亲授良策,他们依计行事,果真说服了一大批乱军,捕获了乱军首领并交出城外。之后,巡抚和总督却又采取了新的镇压,派了一个姓任的游击将军进城抓捕了300多名叛军押出城外准备处斩,使恐惧万分的其他乱军又要发生新的骚动,牛运震挺身而出,请示督抚释放无辜者,并亲自入城安抚,请缨审理此叛乱事件,除对首犯3人和主犯10人判斩立决和秋后处斩外,对协从者进行了赦免,将这次叛乱兵不血刃地平息了。督抚大人通过这件事对牛运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极为欣赏他的才能,又任命他兼摄了古浪县县令。
然而,黑暗的封建官场是难以容忍这样一位正直、廉洁、博学多识、能力超人的官吏仕途通达的,兼摄四县的一个七品县令,却令一些州官感到威胁。乾隆十三年(1748),正当上级将他列名提升的关头,那些人却抓住先前受“万民衣”一事,对其进行弹劾,其结果让牛运震目瞪口呆,不仅未被提升,竟然还被罢免了所有的官职,一时间,心中之委屈、愤怒可想而知。然而,牛运震的骨子里终究是来自孔孟之乡的文化人,他的愤懑变成了坦然。离任时,平番县百姓近千人夹道哭送,然而他为官十年,却清贫到最后凑不足回家的盘缠,其廉洁程度已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史学家慕寿祺曾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前清一代,甘肃州县以牛运震为第一。不闻旌异之典,反为宵小所排。古今政治之不同类如此。”上级官员有与他交好同情者看到此状,深为感慨,将其聘为皋兰书院主讲,以积聚归乡之资,因其知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得学生钦佩,等到先生回归故里时,竟有学生不远千里步行送他到西安灞桥方才返回。
牛运震回到兖州后闭门研习经学,和家乡的学儒探讨交流治学经验,并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天下名士,其间还曾主讲过晋阳、河东两书院,深受山西、河南两省教育界推重,尊称其为“空山先生”。这时牛运震已彻底完成了由一个封建官吏向一代鸿儒的嬗变,他对学问的研究和著述亦开始进入博大精深的黄金岁月。
然而天不假年,就在空山先生刚开始实施他“贯穿万家,删拾前史”、写成几部“永为典记”著作的计划时,却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二日酉时溘然长逝,年仅53岁,这是兖州的遗憾、历史的遗憾、文化的遗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