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邙山陵墓群

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
收藏
0
0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1]号称“东方金字塔”;[3]也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帝王谷”。[4]
邙山陵墓群汇集着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数十万个,传言“无卧牛之地”。[6]这里是历代帝王贵胄、显赫人物趋之若鹜的葬地,自东周迄五代有40多个帝王埋骨在此,葬在此的达官贵人多达千余名。[5]现已探明的帝陵包括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2001年6月25日,邙山陵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中文名
邙山陵墓群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所处时代
汉至北魏
占地面积
756 km²
保护级别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价格
免费
景点级别
AAAA级
著名景点
古墓博物馆
建议游玩时长
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全年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    号
5-0171-2-027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蜿蜒于洛阳汗体、孟津乐定希签巴欠、偃师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被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故而,邙山之上古墓众多,“无卧牛之地”。
据考证,邙山已出土墓志6000余方,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夜请弃盼、孟津县境内邙山上。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25年~220年)至三国(220年~280年)时期的古墓。邙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2002年付旬设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开始对邙山各时期的古代陵墓进行考古调查,勘测。
2003年10月,第一阶段古代墓冢的普查工作正式启动,历时近4年,2007年6月,普查工作基本府院战完成。通过文物普查,获得了邙山古墓冢的基础资料,了解了邙山古墓冢阿催壳的保护状况,初步掌握了各个时期陵墓群的分布规律。[9]
2006年7月起,结合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建设工程,考古人员首次发掘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白草坡陵园遗址。[3]
2010年,配合连霍高速洛阳段改扩建工您棕程发现曹休墓。[8]

遗址特点

播报
编辑

综述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这里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120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土层深厚,黄土粘结性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占地面积756平方千米,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的20余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文物保护区内人口约20万。陵墓群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20千米,大致分为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8]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已知在邙山地区埋葬着6代共24座帝王的陵墓。其中东周时期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五代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整个陵墓群可以分为五个陵区:[9]

东周陵区

东周陵区
东周陵区,位于洛阳郊区白马寺镇金村附近。据文献记载,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十一王均居于成周。所以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东周时期成周城即为汉魏故城。金村大墓位于故城内北部。[9]

东汉陵区

东汉陵区
东汉陵区,位于中段的东部,汉魏故城西北方。这里是邙山地区地势最为平坦开阔的区域。这里墓冢分布密集,而且是大小墓冢结合。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规模也相对较大,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等一致,应为东汉帝陵的核心区域。整个陵区西侧与黄河两岸的北魏陵区衔接,其间约有数千米的过渡地带,墓冢较少。东侧有凤凰山、首阳山与曹魏西晋陵区相隔。核心区域西南、东南邙山山麓,以及北部黄河沿岸也有一些属于东汉时期的墓冢。这些墓冢的规模和分布密度要小,缺少大型墓冢。[9]
东汉定都洛阳196年,历12帝,有11帝葬于洛阳,其中,在东汉洛阳城西北邙山(北郊兆域)有5帝陵,即光武帝刘秀原陵、汉安帝刘祜恭陵、汉顺帝刘保宪陵、汉冲帝刘炳怀陵、汉灵帝刘宏文陵。[10]

曹魏陵区

曹魏陵区
曹魏陵区。位于东段,汉魏故城东北方,邙山东部的首阳山南北两侧。[9]曹魏定都洛阳46年,历5主,其陵均在洛阳。其中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222年),选定首阳山东为寿陵,黄初七年(226年),崩,葬首阳陵。依其生前所作“终制”,应是依山为体,地面不封不树,无陵园,无神道。《水经注》说:“首阳山,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山之南,魏文帝陵在焉。”其址应在今偃师市西北首阳山火车站北一带,邙山脚下。魏明帝高平陵,不在北邙山,《洛阳县志》说“在茹店东二里许霸陵山下”即在今汝阳县茹店村东南霸陵山下。地面有夯土冢,高约15米。
废帝高贵乡公曹髦墓,嘉平六年(254年),齐王曹芳被废,曹髦即帝位于太极前殿。甘露五年(260年),被司马昭指使心腹成济杀死,葬于“(曹魏)洛阳西北三十里癯涧之滨”。涧,应指古金谷涧;高贵乡公墓,应在今洛阳老城东北15千米癯河附近邙山以北一带。[10]

西晋陵区

西晋陵区
西晋陵区,位于东段,汉魏故城东北方,邙山东部的首阳山南北两侧。[9]西晋定都洛阳52年,历4帝。除晋怀帝、晋愍帝死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外,晋武帝、晋惠帝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共5帝,其陵均应在洛阳。[10]

北魏陵区

北魏陵区
北魏陵区,位于西段的全部、东段的西半部,汉魏故城的西北方。整个区域内东汉墓冢数量很少,说明当时北魏陵区在规划时有意避开了东汉陵区。《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北魏时期墓志的材料比较集中,年代相对准确,所以陵区的范围较为清晰。北魏陵区范围较东汉陵区大,但墓家少,有50余座。帝陵多位于瀍河西岸,陪葬墓则集中在瀍河东岸。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考古队和洛阳古墓博物馆对景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清楚。2004年,对孝文帝长陵进行了调查和钻探,首次发现了北魏帝陵陵园遗址,确定了陵园的范围,布局、结构和规模,并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9]
北魏定都洛阳42年,历6帝。除节闵帝、孝武帝二陵不详外,其他四帝陵情况如下。
孝文帝长陵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文昭皇太后山陵志”在今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小冢内被盗出,志称“附高祖(孝文帝)长陵之右”小家之东南,恰有一大冢,大小二冢之距,与《魏书》所载“六十步”基本相合,研究者推定大家即为长陵(而非龚松林所定之“汉灵帝文陵”)。
2004年2月至5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孝文帝长陵陵园进行了全面勘察,得知陵园为长方形,围墙外有壕沟,宽3米~4米。长陵冢高30米,直径100米。由封土形状、墓道朝向等,勘察者认为长陵继承了东汉皇陵葬制,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反映,但较之东汉皇陵又有所变化。[10]
宜武帝景陵
宜武帝景陵位于邙山镇冢头村东,今洛阳古墓博物馆内西部,陵冢高大雄伟,已经过考古发掘,现正式对外开放。[10]
孝明帝定陵
孝明帝定陵位于今洛阳市北郊,西山岭头村南。民国年间,这里出土的张宁葛志称“葬于孝明皇帝陵西二里”,王悦墓志称“合葬芒岭定陵西岗”,均提供了定陵地望线索。[10]
孝庄帝静陵
据载,孝庄帝手刃权臣尔朱荣于明光殿,尔朱荣从子尔朱兆举兵由晋阳向洛阳,擒庄帝于式乾殿,囚送晋阳,缢于三级寺。至太昌元年,迎梓宫返京师,葬静陵。今邙山镇上寨村南,有冢高15米,直径40米。这里曾出土高大的北魏石翁仲,研究者推测应是静陵。[10]

五代后唐陵区

五代后唐陵区。宋代王明清《挥座前录》记有“明宗葬徽陵,在洛阳东北”。清乾隆《洛阳县志》记载:“后唐明宗微陵在洛阳东北十里,今查在东北路护驾庄。”今洛阳孟津县送庄乡护庄村西南有1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其封土也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为后唐明宗徽陵。[9]

陪葬墓

已发现的王侯将相及名士墓葬
冉耕周先贤,墓在白鹤村南。
吕不韦墓: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区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樊崇赤眉军首领,墓在白鹤乡雷湾村西,俗称汉赤眉墓。
樊哙,汉舞阳侯,墓在王良乡落驾沟村。
贾谊,汉太傅,墓在平乐镇新庄村东。
邓晨,汉西华侯,“葬于北邙”。
邓骘,汉罗侯,“葬洛阳北邙旧茔”。
祭彤,汉太仆,墓在朝阳镇一带。
刘宽,汉逯卿侯,墓在朝阳镇,名大尉冢。
班超,汉定远侯,墓在朝阳镇,称班墓。
裴潜,三国魏河南尹,墓在横水镇会瀍村。
石崇,晋卫尉,墓在送庄金谷园遗址。
冯熙,北魏驸马都尉昌黎王,墓在凤凰山。据说,此山因埋冯熙而称冯王山,后传讹为凤凰山。
元怿,北魏太尉清河王。墓位于洛阳市北行2公里、洛孟公路东。俗称“青菜冢”,曾被讹传为“司马懿坟”。
元召巳,北魏常山王,墓在蟠龙冢村南。
元乂,北魏侍中、江阳王,墓在朝阳镇。其墓高20米,内有“天象图”,闻名遐迩。
苗蕃,唐太原参军,墓在朝阳镇小梁村
刘幽求唐徐国公,墓在送庄凤台村
孟郊,唐著名诗人,墓在送庄凤台村,唐大文学家韩愈为其亲撰墓志。
李虚中,唐殿中侍御史,墓在朝阳镇卦沟。
狄仁杰,唐宰相,墓在梁周寺村。但白马寺一带亦有狄仁杰墓,待考证。
李承休,唐吴房令,墓在王良乡河清谷。
魏威信,宋驸马都尉,墓在平乐村南。旧时墓前有虎、马等石雕,现白马寺山门前的石马即为该墓故物。
张咏,宋左仆射,墓在平乐镇天皇岭。
伯颜察儿,元蓟国公、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墓在平乐村。
朱諟鋢,明伊定王,与妃沈氏合葬于长华镇上店村
朱讦漈,明西鄂恭靖王,墓在朝阳镇。
朱常洵,明福王,墓在麻屯镇庙槐村。朱常洵为明神宗宠幸郑贵妃所生,深受溺爱,欲立为太子,大臣们阻之,无奈封福王,就藩洛阳,“费2800万两银”置官邸,“中央财政为之一空”。因此,当时福王府巍峨壮观,富丽堂皇。后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火烧王宫三日不绝,其子朱由崧即位上谥恭宗孝皇帝,陵曰熙陵。
李天宠,明浙江巡抚,墓在孟津老城
陆坦,明大名府教授,墓在孟津老城。
王铎,明清大书法家。其葬时四门出棺,在孟津城四门各置疑冢,真棺潜葬家中。
杨玉珂,清通政司参议,墓原在白鹤四冢村,乾隆五十二年迁孟津老城扣马村
李际期,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墓在孟津老城村南。墓前保存有碑铭、供案、土阙、翁仲、石虎、石马、石羊、望柱等全套神道石刻,神形兼备,动静有致,因此,被称作“李兵部坟神道石刻”,是我国神道石刻艺术的精品。

文物遗存

播报
编辑
20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专家用墓室中残存的碎片,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12]
2009年,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饰等。陶器有四系罐、碗、盘、奁、耳杯。铜器有带钩、铺首、泡钉,铁器有钉、钩、镜、刀削。后室北侧出土铜印1枚,异常重要。铜印,边长约2厘米,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另外,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11]

文物保护

播报
编辑
2001年6月25日,邙山陵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700万元实施了“汉光武帝陵环境整治工程”,使其文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再现了汉光武帝陵气势恢弘的历史景观,促进了北部旅游线路的形成。[1]
2021年10月12日,邙山陵墓群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 相关艺文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
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
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
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
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诗歌《北邙行》。[8]
  •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1987年,博物馆开馆,当年叫“洛阳古墓博物馆”,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2008年。博物馆依托北魏宣武帝景陵,迁建复原自西汉到宋金9朝25座古墓,据称是世界第一座古墓博物馆。2009年,据说有游客因为避讳馆名,博物馆更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由三部分构成:历代典型墓葬展、北魏皇家陵园、古墓丹青精粹展。历代典型墓葬展,仿汉式三座大殿外立着镇墓的天禄辟邪,中间大殿介绍洛阳地区古墓分布情况,两侧配殿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汉代帝王出殡仪式群塑”等展览。[5]

旅游信息

播报
编辑

地理位置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1]
邙山陵墓群

交通信息

1、乘27路、83路到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站下可参观洛阳古墓博物馆及附近的北魏景陵。
2、由于古墓群分布分散,若有兴趣多游览几个建议包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