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快速问医生

      西医治疗:

      患者应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多吃蔬菜。少用肥皂、热水洗头,因洗头过勤会促使皮脂分泌更亢进;少洗则堆积的皮脂产生反压力,从而减少皮脂腺活动,于是分泌减少。另外避免各种机械性刺激如搔抓和篦头等。

      一、全身治疗

      1.维生素类:维生素B6,每日60mg,分3次口服;维生素B2,每日30mg,分3次口服;或复合维生素B片,每日6片,分3次口服。

      2.止痒镇静剂:瘙痒剧烈时可用安定每日7.5mg,分3次口服;扑尔敏,每日12mg,分3次口服。

      3.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适用于严重的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强的松10mg,每日3次,四环素或红霉素0.25g,每日4次。

      4.抗真菌药:如酮康唑0.2g,每日1次,连用10~15天。

      二、局部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溶解皮脂、减少脂溢、抗细菌、抗真菌及止痒。

      1.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肤轻松、去炎松尿素软膏等涂患处,每日2~3次。

      2.抗生素制剂:1%红霉素酒精及红霉素软膏、1%氯霉素雷琐辛酊等。

      3.抗真菌制剂:采乐2%洗剂(含2%酮康唑)及希尔生洗剂(含二硫化硒)。主要用于头部,每周用其洗头2次。2%酮康唑霜,涂患部,每日2~3次。

      4.其它:5%硫黄霜,5%水杨酸酒精等,涂搽患部,每日2次。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血燥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减。白茅根、生石膏、生地各30g,元参、白芍、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g,银花15g,甘草6g,升麻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湿热外溢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清热除湿饮。茯苓20g,白术12g,苍术12g,黄芩10g,茵陈10g,山栀12g,泽泻10g,竹叶10g,灯芯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苍耳子、苦参各30g,白鲜皮15g,明矾9g,水煎外洗。

      2.苦参、野菊花、白鲜皮各30g,硫黄15g,水煎外洗。

      3.蛇床子、苦参各40g,土槿皮20g,薄荷脑10g,75%酒精1000ml,浸泡7天后,外搽患处。

      4.麻黄30g,羌活60g,升麻、防风各12g,当归9g,白及、白檀香各6g,香油310g,黄蜡15g。以上药入香油内浸泡5天。小火熬至药枯。加黄蜡熔化,搅至冷成膏,薄涂患处。

      三、专方验方

      1.银花30g,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15g,青天葵10g,茵陈18g,栀子、大黄各30g。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剂。

      2.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当归、白芍、川芎各10g,生地15g,何首乌12g,生甘草6g。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剂。

      3.生地30g,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10g,天花粉、白蒺藜各12g。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剂。

      4.威灵仙、苦参、苍术、川芎各6g,当归、赤茯苓、大胡麻、何首乌各10g,茺蔚子12g。杭菊花、山楂、虎杖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5.生地30g。玄参、生山楂、侧柏叶、土大黄、车前草、虎杖各10g,麦冬、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6.黄芪20g,白术、防风各15g,黄芩、僵蚕、蝉衣各10g,当归、川芎、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7.山楂60~120g,陈皮30g,水煎,连渣及汤同食;或加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

      8.马齿苋30g,萝卜缨30g,苍术15g。水煎服每日1剂。

      中药治疗:

      龙胆泻肝丸,每服6g,每日2次。祛风换肌丸,每服6g,每日3次。健脾丸,每服9g,每日2~3次。六味地黄丸,每服6~9g,每日2~3次。防风通圣丸,每服6g,每日2次。

      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脂溢性皮炎好发部位多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结合背部挑刺穴位,选用风池、风府、承山以及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点刺不留针。

      2.穴位注射:以5%当归注射液,取耳部穴位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皮质下四穴,每次各选2个穴位,每穴位注入当归注射液0.1~0.2ml,隔日注射1次,10~20次为1疗程。


      龙胆泻肝丸,每服6g,每日2次。祛风换肌丸,每服6g,每日3次。健脾丸,每服9g,每日2~3次。六味地黄丸,每服6~9g,每日2~3次。防风通圣丸,每服6g,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