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路新视角新技术赋能重大主题报道

以新思路新视角新技... 2021年12月01日

      矢志创新表达形式,以新思路呈现大主题;全景记录小康故事,以新视角诠释真感情;有效整合资源要素,以新技术赋能好内容。“交汇点新闻”推出的融合创新产品《听·见小康》,以音视频等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依靠技术赋能,呈现丰富视听内容、提供全新阅读体验,拓宽了地方新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路径。

      快速发展的数字新闻业正培育出新的新闻理念与实践,重塑着新闻业的运行机制与文化生态。当互联网向受众呈现“去地域化”的崭新格局之时,地方媒体在数字新闻生产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中应当采取怎样的融合创新方式?2020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融合创新产品《听·见小康》,拓宽了主题报道的路径,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

      矢志创新表达形式,以新思路呈现大主题

      小康,不仅是民族的千年梦想,更是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在即将梦圆的重要时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主题,主流新媒体如何创新思路,创制出生动活泼、入脑入心的新媒体产品,是一道时代考题。

      2020年12月31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互动式融媒体产品《听·见小康》。该产品作为“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暨融媒体专栏的融合创新产品,跳出原有主题报道的模式,紧扣“听”“见”“融”三字,呈现丰富的视听内容,传递真实的小康心声,记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历程,创造性落实了中宣部“纪录小康工程”的相关工作要求。

      听,时代之声;见,小康画卷。为报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主题,新华报业精心策划,从2019年12月23日起,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同步推出《听·见小康》融媒体专栏,采取音视频为主、配以图文报道的形式,每周一期,以声音聚焦普通百姓的小康故事,已刊播100期。

      在采访阶段,为加强环境音的采集,报社专门采购了专业的录音收声设备。主人公工作环境中的鸡鸣、犬吠、打字声、开门声、骑车声等都被加入音频中,以丰富音频的画面感,增强用户对小康故事的代入感。随着报道的推进,采编团队也在不断进行栏目优化。原本每期节目中的视频为记者采访时的工作花絮,后来将其调整为对主人公的拍摄,并以航拍等手法加入背景环境,形成一个2~3分钟的采访视频,更多维细致地讲好主人公的小康故事。文字报道也由起初只介绍小康故事概况、引导受众去听音频,改为将音频中旁白与主人公的话语悉数用文字呈现,满足受众聆听音频时对照文字阅读的需求。

      这个重大主题策划既是融媒体全面出击,也是线上线下全面打通的立体传播过程。在推出线上创新产品的同时,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交汇点新闻”承办的“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于2020年4月正式启动。别具匠心的线下体验区,以印有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元素的“号外特刊相册”“小康幸福车”“小康照相馆”“小康签名长卷”“小康留声机”等为特色,生动记录百姓的小康欢颜、小康心愿。

      主创人员将一辆依维柯改装成主题鲜明、设计别致的“小康幸福车”,车内添加灯光、调整座椅布局,添置录音设备,打造“小康留声机”,布置出一个录制小康心愿的采访区,百姓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用专业的录音设备留下小康心声。车身上,则贴上“听·见小康”“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等主题标语。还有可在线下活动中落地的小康照相馆,请专业摄影师为到场的百姓免费留影,并且采购了照片打印机,免费提供照片打印服务。拍完照后,大家可以在“小康笑脸墙”展示区找到自己的照片,领取一份精心设计的“号外”特刊,将照片插入其中,作为活动留念。创作团队还准备了印有江苏13个设区市地标的30米长卷,供参与活动的百姓签名。

      通过与江苏13个设区市委网信办合作,“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团队开着专门定制的“小康幸福车”,带着“小康照相馆”“小康留声机”等走遍全省,邀请城乡居民参与其中,用“小康照相馆”记录小康笑脸,用“小康留声机”倾听小康心声,用 “小康签名长卷”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姓名,与城乡居民分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直观感受全面小康成就,共同倾听小康心声、触摸小康温度。

      大型融媒体行动暨融媒体专栏为融合创新产品《听·见小康》的创制积累了丰富素材。《听·见小康》H5精心选取《听·见小康》融媒体专栏的代表性产品,将宏大主题拆解为多元化的小切口,以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小康故事为内容依托,聚焦普通人。在表现形式上则聚焦“听·见小康”线下活动中的相关元素,将“小康幸福车”“小康留声机”“小康签名长卷”等巧妙地植入H5,使得H5产品从题材到内容再到表现形式都与前期采访和线下活动完美结合,在集纳线上栏目和线下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以新思路呈现大主题,打造出一个精益求精、新鲜有趣的小康故事集。团队记录的小康声音和影像等,都在H5产品中进行了融合呈现,让小康图景和故事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全景记录小康故事,以新视角诠释真感情

      媒体力量的发挥总是与时代重大主题密不可分。重大主题关系大政方针、触及社会热点、反映主流价值,敢发声、发好声才能给人以有益启示与引领。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也是真情实感的熔铸,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江苏,是小康宏图的起笔处,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要求。一幅幅小康图景,反映出江苏人不懈奋斗的动人历程。作为江苏主流媒体,新华报业早在2019年就积极谋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上一份新闻人的厚礼。制作别致新颖的小康主题融媒体产品,成为集团布置给各媒体单位的重要新闻生产任务。在报社党委、编委会负责同志统筹指导下,“交汇点新闻”确立了将“听”“见”“融”作为小康融媒体产品的主要抓手,策划了《听·见小康》融媒体专栏,以音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用心采集、用情记录小康进程中的鲜活故事。同时,为H5产品的最终落地不断积累素材,探究新的表达形式。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内容永远是根本,优秀的内容是作品出彩的基石。《听·见小康》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大视角讲述小故事,从小故事映射真感情。在江苏大地上,有许多扎根一线的奉献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小康生活的幸福指数。为了创制融媒体产品,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深入江苏各地,在可知可感的民生实事采写上下功夫,寻找触动心灵的真人、真事、真情,努力推出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从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到山水田园的乡村图景;从芳草萋萋的黄海湿地,到树影婆娑的长江之滨;从科技赋能的产业园区,到传道授业的学校课堂……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用脚步丈量、用声音诉说,推出一大批有思想含量、有传播流量的融媒作品。

      记者们走遍江苏各市,亦赴千里之外的对口支援帮扶省区,记录江苏人在小康路上的责任与担当。从海拔2700多米高的西域之冲青海,到近3000公里远的雪域高原西藏;从一段段情比金坚的“苏陕情”,到江苏“援疆人”奋斗的身影,再到苏州与贵州铜仁的携手前行……正是通过这些作品,读者们“听·见”了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柞水木耳的陕西姑娘李旭瑛;“听·见”了不畏高海拔、吸着氧仍坚持看诊,从南京赶往青海开展医疗扶贫工作的医生李强……支援帮扶不以山海为远,不惮于前驱、不计较回报,是小康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一大批有故事性、现场感、感染力的融媒体产品,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这些精品力作构成了《听·见小康》H5的内容主体,被重新编排后,在新的表现形式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出激荡人心的力量。

      高站位、小切口、大情怀。截至第100期,《听·见小康》栏目的文字采写量已接近30万字,通过优中选优,最终以涵盖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及江苏对口帮扶五省区的小康故事为主要内容,对往期的线上产品进行了精品集纳。产品融合了100余个音视频,凸显“听”和“见”的特色。当媒体用户点击进入,一段充满视听元素的视频自动播放,为用户拉开探寻“听·见小康”之旅的帷幕。用户可在视听内容的陪伴下,选择感兴趣的小康故事阅读。同时,充分融合线下举行的“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将活动中“小康幸福车”“小康签名长卷”“小康留声机”“小康笑脸”等内容嵌入产品中,予以生动呈现。

      集团全媒体记者践行“四力”要求,守正创新,以全新视角、贴近表达,探寻小康生活为江苏带来的点滴变化,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康故事为载体,传播好小康声音,系统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风雨历程,润物无声地展现“聚力强富美高、决胜全面小康”的江苏精神、江苏担当、江苏作为、江苏追求,让江苏人民真切感受到发展的进步和温度,凝聚“强富美高”再出发的磅礴伟力。这样的匠心之作,在诸多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有效整合资源要素,以新技术赋能好内容

      “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暨新媒体专栏采集百姓“小康心愿”5644条,拍摄百姓“小康笑脸”6350余张,收集百姓签名超过10500个。如何将这些互动元素在一个融媒产品中体现出来?打通线上线下壁垒,在理性与情感、内涵与技术、表达与思想间兼容并蓄、深度融合,成为盘活各类素材的有效手段。

      互动式融媒体产品《听·见小康》以“小康幸福车”为线索,以“小康笑脸”为切入口,为媒体用户铺展开一幅充满视听效果的小康长卷。多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带给用户新颖别致的观看体验。小康这一宏大主题在该H5层层页面的递进中,融入一个个生动的视听场景。同时,考虑到各年龄层用户的需求,产品在形式上追求朴实简约,信息呈现方式更为立体,用户体验更加丰富。

      用户受邀开动“小康幸福车”,在“小康签名长卷”上游走,参加一段特殊的“听·见小康”之旅,并在途中收获各种惊喜。满载群众签名的小康长卷上画有讲述人及城市地标,点击浮动的气泡“见”,即可进入查看“图文+音视频”报道,并可点击寻找礼物,获得当地小康讲述人送给用户的特色礼物,大大增添了趣味性。在品读完小康故事后,来到关于《听·见小康》栏目的介绍页面,点击浮动的音频或视频图标,可以继续聆听市民录制的小康心愿。最后,用户可查看通过阅读小康故事获得的“小康礼物”,增强了参与感。此外,产品整体上以水彩画卷的铺陈进行展现,既有好内容,又有高颜值,带给用户审美愉悦。

      技术赋能作为当下融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抓手,在新闻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造血功能。“交汇点新闻”经过严格把关,筛选出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合作。为保证用户的阅读体验,经过充分研讨,该H5最终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

      前端开发基于HTML5、CSS3及JavaScript,实现浏览器端页面展示,H5页面具有跨平台、无需下载即可访问等技术特点,用户可在各种PC端和移动设备浏览器上顺畅地浏览产品页面。基于这种技术支持,互动式融媒体产品《听·见小康》的传播力得到保障,传播分享十分便捷,能够被更多用户主动传播,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

      后端开发采用SpringCloud进行分布式集群部署,根据不同业务分离为各个微服务模块,提高了每个模块的可维护性,能够很好地应对高访问量带来的服务器压力。项目还多次进行了压力测试,以保证上线运行后的稳定性。最终,在先进技术支撑下,《听·见小康》以多元媒介互动的完美配合,释放出更多传播潜能。技术为新媒体深度赋能,用新形式表达好内容,正成为大趋势、劲浪潮。

      以思想为笔、以激情作墨,聆听时代声音、感知时代脉动、见证时代变迁。《听·见小康》融媒体专栏系列报道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定期发布,并被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媒体广泛转载,产品集锦还进入了学习强国平台首页,该专栏各平台总点击量达2.8亿次。“听·见小康”还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作为“听·见小康”大型融媒体行动暨融媒体专栏集大成的H5作品,《听·见小康》在制作时特意考虑适配多种移动终端,建立了广覆盖、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人民号、新华社、头条新闻等多渠道分发,让用户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得到很好的体验,为扩大传播范围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融合创新产品,依靠技术赋能,呈现了丰富的视听内容,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拓宽了地方新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突围路径。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