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细节更“抢眼”

让细节更“抢眼” 2021年12月01日

      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典型,折射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杨叔的脱贫日记》从杨叔焕然一新的家切入,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叙事流畅、以小见大,配以时代背景、生动情节,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体饱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新闻作品要力争让“不起眼”的细节变得“抢眼”,成为非凡时代画卷中出彩的一笔。2020年12月22日,以鲜活的小人物故事折射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成就的通讯《杨叔的脱贫日记》登上了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并配发新闻图片和评论员文章《写在人民心里的战贫篇章》。杨叔的“日记摘抄”在“群众新闻”客户端连载19期,阅读量逾百万次。《杨叔的脱贫日记》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

      找选题:培养新闻敏感,文章合为时而著

      文章合为时而著。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紧扣时代的脉搏,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坚持守正创新,忠实履行职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陕西日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播影响力是通过新闻作品来体现的,把人们的思想引至同一个方向,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项工作好不好,一项政策落地情况如何,群众是最好的裁判。所以,在报道中,记者要多关注“阅卷人”怎么看、怎么说,注重“群众视角”,给群众更多的关注和镜头,从他们的语言、故事中感受时代的脉动。从陕西日报《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地区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地区》《“秦岭小慢车”书香伴成长》等多篇优秀新闻作品中咀嚼学习,发现好的作品都是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微故事透视大格局。

      一颗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杨叔的脱贫日记》里73岁的杨叔老年丧子,却有一股子不甘贫困的向上正能量。脱贫日记的记录小而普通,却是脱贫攻坚时代巨著中必不可少的篇章。它映射出脱贫户杨叔“我要脱贫”的发奋图强,映射出帮扶干部朱继宏勇于作为的真抓实干,更映射出共产党人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党中央强调政策帮扶,重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现实中,的确存在贫困户“等、靠、要”的现象,如果仅靠“输血”,不去“造血”,“懒汉”贫困户无法彻底摆脱贫困。

      《杨叔的脱贫日记》中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从“帮扶干部来了,也重燃了希望”到“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再到“希望子孙能记住历史,律己向上,感恩社会”,无不反映出杨思笃这位“典型”骨子里透着的老秦人不服输的“拧劲”。这种“拧”包含着中华民族朴实勤劳、知足感恩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影响着与他境遇相同的贫困户,也使得帮助他的扶贫干部受到了激励。从小事中挖掘出大主题,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既着眼于事件的新闻性,又凸显时代的精神内涵,这“一笔”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力量。

      挖深度:深入实践多调研,践行“四力”要求叩初心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有个好朋友,没脚就会走,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说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这就是陕西日报的前身边区群众报,那时的报纸不识字的人能听懂,识字不多的人能看懂。

      2020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群众”二字出现了多次,这是总书记对陕西日报的殷殷嘱托和热切期望。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弘扬延安精神,扎实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四向四做”、践行“四力”要求,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包含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高度自觉和持久定力。

      “脚力”是行动力,回顾历届摘得中国新闻奖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用“脚底板”换来的。笔者张辰先后6次驱车到杨叔家了解情况,“身临其境”只为发现故事、充实细节。前两次,当地宣传部门和扶贫办的同志陪同去“认门”,但是发现杨叔有些拘束,介绍情况时有所保留,得不到想听的“干货”。于是,从那以后他都是独自前往,人少了,采访却轻松了。

      白天,张辰陪杨叔上山察看树苗长势。傍晚回到家,和杨叔坐在炕上,听他讲自己的脱贫故事。其间,张辰还给杨叔夫妇拍摄了一些全家福作为纪念。坐在办公室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不如“走出去”到百姓身边去,才能发现到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活生生的思想就蕴含在“家常话”里,只有深入百姓才能挖得到。

      “眼力”是发现力,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眼界决定格局,眼力就是新闻发现力。洞悉幽微才能增强眼力。不要囿于自我,要开拓视野,观察世界;在说好故事,见人见事中,见思想见精神。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眼明手快”,抓住事物本质,把亮点托举出来。

      杨叔在扶贫干部眼中是村里的“文人”“能人”“勤快人”,土地庙前的石碑碑文、村史馆历史撰文都出自他手。笔者与扶贫干部第一次来到他家走访,看到杨叔炕头有十几本小册子,征得老人同意后,笔者翻开阅读——竟然是他的日记。本子里记录着一件件脱贫故事,工整的字迹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感慨,更有对党和国家的感激,让人动容。作为记者,本能地“嗅”出了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如获至宝,喜出望外。

      “脑力”是思考力,只有多动脑筋、反复推敲,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出最具价值的新闻,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新闻事件的本质,才能写出具有思想性和说服力的深度报道。也就是说,既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也要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要做一个心思细腻、善于思考的人,将新闻信息在头脑里进行过滤和加工,再通过分析、联想、延伸,把平常现象、普通细节与现实发展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挖掘出新素材,总结出更深刻的主题,做深度报道也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杨叔的脱贫日记》一文中,透过杨叔家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使命。这些观点和思考,紧扣时代主题,不增强“脑力”往深里想、往宽里看,怎会有高瞻远瞩的视角?一名好的记者,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埋头赶路”就要脚踏实地,将具体业务工作抓实、抓紧;“抬头看天”就要善于总结思考,跳出庐山看庐山,在思辨中研究业务、改进报道,在守正创新中寻求突破。

      “笔力”是呈现力,《杨叔的脱贫日记》成稿过程颇费周折,素材内容丰富,但难以取舍,无从下笔。如何让杨叔的故事既精彩,又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倘若从扶贫干部的嘴里说出帮扶政策,由车辙村村支书畅谈村子如何发展、杨叔家如何脱贫,平铺直叙恐怕达不到理想效果。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罗敷美吗?诗中并没有对她的相貌进行描述。而是借“行者”“少年”“耕者”的举止动作来描写。这就会引起读者的好奇,从而加深印象。人物通讯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也可以借鉴《陌上桑》的描写方法,从惯性的“领导怎么说”“干部如何做”“群众反映好”的套路中跳出来,从群众角度出发娓娓道来,定能增色不少。

      即便有国家精准帮扶“兜底”,让杨叔心里“有底”,但他也不忘自己与“贫困”斗争,一个善良感恩又倔强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从开始家里遭遇变故致贫,杨叔写道“我的精神一下子垮了,别说脱贫了,一家人都养不活”,字里行间充满了沮丧和消沉;到摘掉“穷帽子”后难以掩饰的喜悦,“如果老天眷恋我,不急于叫我离世,我倒衷心地还想再多活几年……”;再到杨叔的心存感恩,“贫困户的扶持待遇,我已享受两年多,多种优惠项目,一项都没落下。我既感激又愧疚,无从报恩,只想有生之年,好好劳动,如遇公益事项,将奉献绵薄之力。”利用“写罗敷”的手法,借用杨叔日记记录家庭的变迁为时间线,不仅让杨叔身上的优秀品质发光,更是通过杨叔日记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多打磨:注重细节讲故事,精选素材细斟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一词成为当年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宣传的统一“命题”,不少新闻单位开辟了脱贫攻坚故事专栏,很多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脱贫攻坚稿件,最终《杨叔的脱贫日记》脱颖而出。故事性新闻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的事实,具有起因、变动和结果三个环节,故事不仅有骨架而且有细节,有血有肉、环环相扣,读起来轻松不乏味。写好脱贫故事性新闻,要弄清两个概念,什么是故事性新闻?什么是故事性新闻中的细节?

      故事性新闻是一种写作方法,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其特点就是在采访中善于捕捉细节,在写作中善于运用细节。它常常以一个具体的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过渡到新闻主体部分,报道新闻事实及背景,深化报道主题,在报道结尾处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杨叔的日记有14本,共几百篇。这些日记跨越几十年,记录了这个农民家庭的变迁,尤其是近5年他和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深入了解杨叔家的前后变化,仔细聆听帮扶干部畅谈工作收获,笔者将这些新闻素材提炼归纳,写稿的时候精选了3篇日记穿插到报道中,创新文章形式,采用日记体呈现,受众读来轻松明了。为了使报道更真实,小标题也选用了杨叔日记中的原话,增强了稿件的故事性、语言的生动性。

      如何抓住脱贫攻坚故事中的细节?应该做好采访前的“预习”工作,了解选题的政策背景、人物的大致经历、典型的核心价值。现场采访时,还要向摄影记者学习,用专业的眼光观察人物、事物、环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刨根问底不放过与采访主题相关的所有信息;还要身临其境用心感受现场环境以及被采访者情绪等方面的变化,细节往往就蕴藏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信息中。

      在采访中注重挖掘细节,在写作中善于运用细节,围绕细节选题立意,围绕细节谋篇布局、记叙铺陈。只有把细节处理好了,才能使情节生动、主题丰满、报道感人。脱贫攻坚是伟大的工程,也是细致艰苦的工作。媒体用故事性新闻来宣传这个举世瞩目的壮举,就要遵循善于抓细节的原则,既要在采访中挖掘以小见大的细节,也要在写作中用好见微知著的细节。采访挖细节需要扎实的作风和细致的观察,需要对扶贫的艰巨性有深刻的认识,对宏伟构架与具体实践有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骨架有血肉的报道,做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宣传。

      (作者张辰系陕西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张丹华系人民日报陕西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