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会议消息“活”起来

让会议消息“活”起... 2021年12月01日

      短小精悍是消息的特色,也是难点。内容独家越来越难,“速度”“深度”兼顾成为新闻发展的趋势。要让受众记住,“深度”是关键,这建立在记者扎实苦练内功和用心深挖内容的基础之上。

      新闻立意是新闻内容的核心所在。

      数字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围绕数据技术为核心发展要素的数字经济也正成为全球各国互相角逐的重要手段。在浙江,数字经济是“一号工程”,如何走好进阶之路,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经济促进立法,可以说是浙江推进数字领域依法治理的里程碑事件。广播消息作品《全国首个!浙江为数字经济立法》,于浙江而言,很“浙江”——敢为天下先;于报道而言,很“消息”——紧扣时代脉搏。

      拎“活鱼”,“火眼金睛”辨方向

      早在2020年11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召开时,记者就注意到了当时还是处于审议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如果该草案审议通过,是不是全国首部?是否具有引领意义?

      经过前期翔实的调研及与团队的“头脑风暴”,我们了解到,这个《条例》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转型升级,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困局”。浙江通过立法,既有摸索出的“经验总结”,也有解决问题的“引领策略”,具有规划性,难能可贵。

      在采访过程中,浙江省人大的工作人员曾提到,立一部法,准备的材料堆满了整个办公室,需要一字一字地商讨、斟酌,这也很像我们的成稿,从一堆材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主题,这正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好的新闻报道在一个时代留痕,除了新闻事实的呈现,更要凸显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作品《全国首个!浙江为数字经济立法》通篇文字简练、逻辑清晰,每段同期声、串联词都有其用意,让受众对稿件的主旨与特色了然于胸。

      同时,《条例》也首次明确了数字经济的概念,首次对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出法律界定,成为我国省级层面首部关于数字经济的法规。报道对此进行了清晰的阐释与分析,在立意高度上再添一笔。抓住这条消息很幸运,记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新闻背后的重大意义及新闻价值。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到重大主题,多年扎根一线的新闻采访生涯,帮助我们锻炼出了不一样的“新闻嗅觉”。

      拼速度,也需探“深度”

      新闻消息的重要特点是时效性强。这里有个小“插曲”,《条例》于2020年12月24日上午9时10分左右通过,我们在第一版报道中,提到这是“我国省域层面的第一部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经过相关部门几轮斟酌讨论,最终在当天22:30左右重新敲定,统一表述为“我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本着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原则,评奖报送的也是12月25日早新闻播出版本。

      新闻不仅讲求速度,其魅力也在于要有纵深的厚度。如何在厚度上做好文章?与纸质媒体不同,广播作为听觉媒体,除了必须找到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还要有通过声音的呈现吸引人的同期声。最终定版的报道,全篇一千字左右,7段同期声。但采制的录音远远不止这些。仅浙江省人大相关处室负责人录音,就长达3个多小时。“问题立法”是《条例》的一大特点,号准脉才能开良方。从制定立法计划、开展立法调研、反复修改条例……长达一年的立法全过程及细节,记者都逐一进行了解。

      制定一部创制性且有操作性的条例,离不开扎实、深入的调研,走企业串部门,这些调研背后的故事尽管没有收入到稿件中,但让记者落笔成稿有了更多的“主题共鸣”。稿件中专家点评90个字,也就几十秒,但采访聊了近一个小时,而这也仅仅只是这一位专家的采制时间。其他3位专家点评时间都在一小时左右。企业同样如此,记者采制了不同业务类型的浙江互联网企业,了解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他们的意义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同期声文字共有50多页,也正是因为有充足的采访素材,所以在挑选时余地很大。眼下,一味靠内容独家、播报首家已经越来越难,“速度”与“深度”兼顾成为新闻发展的趋势。让受众记住,深度一定是角逐的关键,这些则建立在记者扎实苦练内功和用心深挖内容的基础之上。

      磨技巧,武装头脑立角度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做好报道的基本功。如果说,记者沉下心走进新闻一线是报道的第一步,那么,在采访过程中扎实做好采访工作尤为关键。只有采访到位,才能捕捉到最为鲜活的新闻素材。在“一块砖”里做好学问,很考验记者的采访技巧,需“精雕细琢”。

      这篇消息虽然时效性强,但采制素材并非一路平坦。从涉及的几大部门到企业、专家,就靠一个字——“磨”。“这个立法过程没什么特别可说的”,几乎所有部门第一反应都是这样。这确实就是他们寻常工作的一部分。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正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深挖背后典型的能力。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过硬的采访本领采制出有价值的作品,是记者业务能力的根本。采访对象形形色色,有内敛的、有外放的,有表达能力好的、也有注重实干的。

      一次采访令我印象深刻:中午12点多,趁着会议间隙,“拖”住了已蹲守几天的采访对象。他有着浙江人典型的“实干标签”,做好这部法规的一切理所当然,甚至《条例》高票通过后,他的表情,也可用“淡定”二字形容。但我深知,这背后是他们长达一年的全省奔波、连续熬夜推敲用词的煎熬、克服万难只为倾听真实民意的用心。

      毫不意外,采访一开始——“没啥好说的,就是做好工作。”我更换了提问方式:“这次条例通过了,您最近和处室同事们又开始另外的法规调研了?听说这几天调研有困难,和这次通过的条例情况很相似,做这个调研不容易啊。”听我说完,他的表情有了细微变化,似乎是找到了共鸣,或是惊讶于我对工作的了解,他终于开始诉说调研中大家面对的困难、压力,也就有了这次的“问题立法”。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相同的题材、一样的采访时间,有的可能是简单的文字简讯,有的是发现线索后的深度报道。要脱颖而出,需要记者不断的业务积累。任何收获背后,都是对新闻无限执着的激情以及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当然也需要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一遍遍地采制最适合报道主题的新闻素材、一遍遍地推翻又重塑稿件结构、一字字地斟酌审核定稿……我始终坚信,一曲优美的交响乐,一定需要整个乐团的通力合作才能完美演奏。

      (作者单位:浙江之声)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