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抒写新时代丹青画卷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2024年06月03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抒写新时代丹青画卷

      诸迪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贯立场,从马克思提出“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只是而且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列宁提出“文艺必须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到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再到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关于“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等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的立场一以贯之。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和深刻阐释。重申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二为”方向,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又具有丰富鲜明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新时代广大美术工作者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人民立场,深深扎根人民,热情讴歌人民,真诚服务人民,创新艺术表达,用丹青画笔塑造新时代的人民形象,繁荣发展人民文艺。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作为美术表现的主体,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日益活跃,新业态不断涌现,人民形象日益丰富。反映到美术创作中,就是表现对象覆盖面更广,形象塑造更加可爱、可信。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各行各业中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新时代以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特别是在建党百年主题雕塑工程的创作中,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优秀代表为主要表现对象,《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作品中精心塑造的276个人物形象,生动体现了农民、工人、解放军、消防员、教师、法官、社区工作者、外卖小哥等各个社会群体的时代风采,展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抒发对党和国家、人民的热爱,对民族复兴的憧憬,形象展示了人民的磅礴伟力,真切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寓意,诠释了党与人民、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美术作品中表现的新时代的人民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和概念的,而是以各种视角捕捉不同社会群体打拼者追梦者的奋斗形象。比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李玉旺的《使命》,陈治、武欣的《尖锋食刻》和王巍的《时代节奏》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就在于作品刻画的现代化城市生活中青年消防队员那种从精气神里透露出来的使命意识,在繁忙的快餐后厨准备外卖的自主创业者那种自信的神情,以及快递员辛勤劳动的拼搏精神。这些作品虽然展现了当下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职业群体,但美术家笔下的新时代青年形象却具有一种追求美好、筑梦理想的共同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以“新时代领跑者”为主题的美术创作项目,通过5幅大型群体肖像,塑造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共和国各行各业的“时代领跑者”形象,尤其是对“两弹一星”科学家形象的浓墨重彩,更加凸显了新时代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人民形象的表现,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几乎触及了中国当下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不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还是自主创业的青年,也不论是电商新兴的快递小哥,还是科创推动的IT从业者,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新阶层”丰富了新时代人民形象的整体面貌和真切感人的形象塑造。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努力提高美术家阅读生活的能力,以新的视角不断发掘塑造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深受人民喜爱的人物形象。从创作视角看,要杜绝矮化人民形象的“俯视”,避免标签化的“英雄塑造”,要克服远离现实生活的闭门造车,贴近人民群众,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把人民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场景定格画面,把人民逐梦理想所焕发的新的精神风貌浓缩丹青,全景观、全视角地展现新时代的人民形象。新时代以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持续组织广大美术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让美术家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味生活本质、感悟生活底蕴。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极大激发了广大美术工作者走进生活、描绘人民现实形象的创作热情,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一批用清新质朴的眼光观察人民的生活,用平视的视角抒写人民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如王奋英创作的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工写结合的笔墨表现、暖意融融的画面氛围,呈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基层扶贫工作者与村民们凝心聚力改变现状的感人情景,反映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落后山区人民的真切关怀,也展现了他们对脱贫致富、走向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同样是表现精准扶贫题材,张见、齐鸣、李玉旺、李朋帮、李丹和管海龙的中国画《助梦》,则描绘了四川省大凉山火普村表彰脱贫示范户领奖回乡的热闹场景,作品以生动简约的造型刻画了彝族人民通过种植草莓开始走向富裕生活的动人画面。而梁文博、赵鹏、宋欣联合创作的中国画《书香飘村镇》,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男女老少通过网络和纸质图书阅读的情景,展现了新时代全民阅读的新风尚。除了这些群体性的人物塑造,还有很多的作品是以单个或多个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以小故事诠释大主题,以小人物展现大变化,比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李智华创作的二联油画《老广东,小生活》,以微观视角描写了广东集贸市场上售卖摊位的日常,以平凡的对视生动展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创作者正是从那些忙于生计的平凡者日常生活中挖掘生活的诗意与温度,用朴素真挚的视觉语言刻画了基层劳动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鲜活形象,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创新艺术表达,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以更加立体、更加饱满的艺术形象镌刻丰富的时代记忆。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的新需求新愿望更加多样化,也日益迫切,对各种艺术创新表达的接受度也更高。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多样多元探索日益活跃,创新手法不断涌现。这首先体现在美术创作着力突破传统技法与叙事技巧的限制,采用现代人更加熟悉、更贴近时代、更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比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黄涛创作的中国画《天堑变通途》,在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基础上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场景,在制作中使用了肌理效果,在技法上同样更新了以往的勾线填色方式,让中国画走出“文人书斋”,而更加贴近表现现实的需要和人民的观看习惯。

      在表现典型人物方面,美术家们也在力求创新突破。在“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上,焦小健、胡蓉蓉、游迪文、席华侨联合创作的油画《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运用舞台布景切换的蒙太奇、拼贴的方法,以阎肃先生为主体,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空间中相互交错展示,整个画面从右至左以“南椰北松”的概念依次展开,红梅和岩石以拼贴和自然衔接的方式穿插于其中,背景以晚霞的横线条贯穿于整幅画面,整个作品既充满时代感又真切感人。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联合创作的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将中心画面构思为李保国在苹果园中给村民传授剪枝技术。画面中李保国和农民的形象浑然一体,正印证了李保国的话,“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农民的形象成为李保国的另一个化身,这种相互转化的中介就是苹果,落实到画面中,就是用一个个硕大的苹果将整个的画面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种律动,富有现代美感。

      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为创作赋能,为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新的文艺样式,拓宽了文艺表达空间。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体现科技融合发展,今年中国美协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展览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开辟了公众认识和接触艺术新途径,也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呈现了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数字艺术作为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艺术家应该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俯下身、沉下心,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发挥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对新时代文艺实践成果的总结,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的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6月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