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林:气候投融资发展需完善体制机制、与现有绿色金融政策衔接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2024年05月15日 15:27

      金融机构是气候资金流动的重要枢纽,也是推动气候投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力量。5月13日-14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大会以“碳路逐峰·绿新双驱——气候投融资赋能绿色低碳未来”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和六场平行论坛,从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碳交易碳金融和气候投融资加速城市低碳转型等视角,探讨了实现气候投融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为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并与现有绿色金融政策衔接,避免金融政策的碎片化;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进一步加强气候投融资的信息披露和监管,防止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进一步推动气候投融资产品的创新和多样性,特别是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此外,要重视气候投融资的绩效评估工作,要通过方法学的创新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开展气候投融资的绩效评价。通过推动评估企业和金融机构气候变化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中,建立内部碳定价机制,通过评定、制定,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同时,要充分动员民间力量与外资力量。解决气候资金面临的巨大缺口,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气候投融资的领域,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资金,境外投资者,并解决不同来源资金的风险偏好和合作模式。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表示,要强化气候投融资的激励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有效的投融资支持;稳步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坚持注重时效,先立后破;要以创新思维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催生新动能。要紧紧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着力提升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努力形成各方积极主动参与气候投融资的整体氛围和工作机制,加强气候投融资人才知识储备培养和持续创新能力。

      大会指出,气候投融资是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的目标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缓”聚焦减排增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适应”则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处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下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等提供资金支持。现阶段,我国的气候投融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还发布了“2023年气候友好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单。广州银行、桂林银行、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中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恒丰银行北京分行以及兴业银行西安分行6家银行成功上榜。

      编辑 李铮

      校对 王心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