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姬载

西周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
收藏
0
0
同义词冉季载(周朝诸侯国聃国开国君主)一般指姬载
姬载[1]周文王太姒嫡传第十子,因其最小故称季载,二哥周武王时,年尚幼,未封。周成王时,因成王年幼,四哥周公旦摄政,姬载已长大,助成王周公平“三监之乱”,有道德懿行,封聃国国君,享侯爵,因才能出众常留镐京任司空,管理农林、水利、土木建设及舆地和监察等,位居三公,食邑仍为聃国(沈国),今即汝南平舆沈国沈亭遗址。姬载(聃季载)为周王朝修东都时,去世后葬在了洛阳西部。西周末期,附楚不就晋,为晋挟持周厉王降为子爵,按皇舆考汝宁府城东汝水南有平舆城即其国也,参沈国故城。沈国向南扩展合并了姬载祖母(殷商挚国首领次女太任)的任姓挚国,遗址即今距平舆县城20多公里的射桥镇古城村周围200多万平米范围,2013年,沈国故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不会盟而为蔡国所灭,其后人以聃(沈)为姓,古语聃、沈同音,沈氏始祖即姬载。从姬载1世始祖开始,源远流长,仁人志士辈出,沈氏绵延约112世,人口约650万,约占全国0.5%,仍然在新百家姓行列,为江浙、湘、闽、赣、徽、粤等地之名门望族。后世沈姓又衍生出“叶”(沈诸梁被楚王封公于叶地后裔以地为姓)、“尤”(福建沈姓避闽王王审知姓氏改尤姓)、“冼”(秦始皇时沈汭避祸改姓)、三姓,故称“沈叶尤冼同宗”,按周公礼制,不可通婚。
别    名
聃季载
所处时代
西周
民族族群
华夏
出生地
岐山
主要成就
辅佐周成王、封建聃国、沈氏始祖
本    名
主要嫡孙
沈嘉、沈戎、沈约、沈衡、沈钧儒、沈玄庐

人物历史

播报
编辑
沈国故城址
姬载 为沈姓始祖,聃国即沈国,古语聃、沈同音。又有说,老子,聃即是姬载后人。
沈人[2]源于东夷嬴姓少昊族,约42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在山西汾水水系建立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部落,夏代徙居运城盐泽之滨建立沈国。西周初,嬴姓沈人参与管蔡之乱。周公灭沈,将部分沈人遣归周文王十子聃季载分封的聃国(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聃国因此而改名“沈国”。后由聃季载世子桓伯袭爵为沈侯,历十六君,至沈子嘉在位时(前506年)为其胞邦蔡国所灭。其后裔蕃衍为沈、叶、尤三姓。历代沈氏人才济济,为国史称誉,今沈姓为中华民族100个大姓之一。所以沈国虽是先秦一个弱小国家,夏商典籍缺罕,春秋记载不详,但仍有寻觅陈迹及研究之必要。
1. 沈国的由来与迁徙
沈人始祖少昊,名青阳,又名玄嚣,成名挚,初浆说居穷桑(即今河南省正阳县境江国故城),姓已(西周金文已作纪。《正韵》云:已音纪。《释名》亦云:已,纪也)氏,后徙居瀛滨(嬴通瀛,山东毗邻蓬莱之地有瀛洲)。再后经多次迁徙,这支瀛姓后裔到了汾水(今山西)流域。帝尧时在汾水水系建立了沈、姒、蓐、黄4个国家,历经夏、商。
[2]沈国之“沈”,义为大泽浑浊的水色,引申为石盐、食盐。古代的紫色亦为黑色,故水紫曰沈。由于广大沼泽地造福于民,远古先民视其为“天池”、“神泽”,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都会到大泽旁举行祭水神的仪式,并向水中投放一定的祭品,这种祭祀仪式亦名曰为“沈”。以后历代祭川泽皆曰“沈”。在大泽之滨建立国家,以大泽之盛产石盐,水色浊黑,或以部族于此沈祭,都可命名为“沈”,号称“沈国”。今山西运城盐泽之滨的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当为远古沈国之墟。
夏朝末年,汾水流域的沈、黄等嬴姓国家极为不满夏桀的暴虐统治,旗帜鲜明地支持成汤灭夏战争。
商王朝建立后,滞留在晋南的少昊族(夏族是由少昊族发展而来的,以下简称“夏族”)各方国部落,仍保持各自的国家机器、氏族组织以及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晋南俨然成了夏人的“自治区”、夏文化的保存地。如嬴姓的沈、姒、蓐、黄4国,建有宗庙,尊少昊为初祖,按季节、习俗祭祖,“守其祀”这些方国部落的君长,一般在商王室任职或兼职参政,定期向商王纳贡述职,受商王调遣,承担征伐、戍边等义务,“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周人灭殷,嬴姓诸方国部落耿耿于怀,对周人充满了敌意。
周武王四年(约前1066年),武王克殷一年后病逝,太子诵立,是为成王。周成王元年(约前1063年),周公因成王年幼而摄政行事。后“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平叛,杀管叔、武庚,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继之攻灭熊、盈族十七国”。为了控制地近镐京、洛邑,有山河之险、“盐铁之饶”的山西地区汾水流域,周公用武力将在这里以沈国为首的嬴姓4国贵族、唐国贵族等分迁到各地。唐迁到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建立了杜国,号称“唐杜氏”;黄国迁到弋阳(今河南省潢川市西北一带),在淮水(今淮河)之滨建立了新的“嬴姓”国家;沈国的迁徙之地当在地近镐京的渭水水系之沈水之滨。《水经注·渭水篇》载:沈水支脉发源于樊川的皇子陂,经杜伯冢、下杜城、昆明池、阿房宫西、建章宫东流注于渭。位于渭水水系沈水之滨的沈城,或即沈国故城,临近的沈城当系沈人之邑。九夷中的“聃国”贵族亦从晋南的丹水之滨被强迁到陕西省宝鸡市一带。沈、聃靠近的两京,驻守着周天子的大量精锐部队,所以各迁徙国贵族的动静皆受到周人的严密监视。周公、成王乘机在这些被迫迁出的夏民族部落的旧墟上,建立了晋、魏、郇、韩、贾、虞、虢诸姬姓国家,把统治的触角伸展到汾水水系。
上述各邦国分散迁徙,分而治之,西周政权巩固。聃国新居之地, 近西戎,那里散居多个游牧部落,周人鞭长莫及。聃国贵族惟恐被周人兼并,在其君长的统率下西徙,待周师追击,仅得其臣民的老弱婴幼。流徙西域的聃人后在蜀西南建立了聃国。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邛、笮、聃、 者近蜀,道亦易通。”《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聃、 最大。”据说,汉司马相如出使西夷时,与邛、筰、聃、 、斯榆诸君长相会,诸国君长皆表示愿作大汉“内臣”,还报天子,汉武帝大喜。
周公当时为防止聃民再次流徙逃亡,故分封十弟季载为聃侯,统周师把聃人迁徙到汝水水系癔水之滨,建立聃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史记·管蔡世家》载:“周公旦承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聃。”这就是说康叔姬封受命建立卫国,姬载奉命建立聃国。
关于聃地位置,谭骐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将其标绘在今平舆县北40里射桥镇古城村一带。这当是正确的。此地远古属豫州,为殷帝国畿内之邦挚国的疆土。殷《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国王季历来朝,武乙赐他三十里,玉十砡,马八匹”,并将挚君的女儿太任许配给他,后生一代圣贤周文王。《诗经·大雅龙纸陵·大明篇》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即指此事。
在姬姓聃国刚刚建立未久,原嬴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并东迁,故率众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于周王朝腹地,周师反应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壮族众西遁外,大部沈民被周师俘获逼返。西徙的沈人成为秦汉时期闻名西羌的“沈氏”。周公灭沈后,指令聃季载把这一部分嬴姓沈国遗民,强迁到聃国。由于沈遗民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聃民,周公、聃叔采取怀柔政策,将聃国改名“沈国”。这大约在周成王五年(前1059年)。
在此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姬封、姬载兄弟无负周公所望,皆有佳政和善行,与殷民和谐相处,东土遂大定。
周成王七年(约前1057年),周公还政于成王,集中精力营造洛邑,王室中缺少辅弼良臣,周公提拔“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司空掌邦土”,“司寇掌邦禁”,其与“掌邦治,统百官”的太宰(又称“冢宰”,时为周公所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公”。
2. 沈国兴亡史
和卫国一样,沈国在西周前期也是一个重要封国。但令人遗憾的是,沈国的兴亡过程却未能在国史中详细保存下来。只能以沈氏族谱、谱牒的记载来加以梳理。近年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沈英名教授在编写《沈氏宗谱》时,搜求了不少樱蜜尝沈姓的谱牒,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学术价值高的有浙江竹溪《沈氏家乘》、《诏安沈氏宗谱》、《环川沈氏宗谱》、《南靖沈氏宗谱》、《沈氏大宗世谱》等。如浙江竹溪《沈氏家乘》,始修原本为晋大司马沈薇的《沈氏统宗世谱》。在决意修谱前,沈薇将家藏的沈氏谱牒表呈晋武帝,曰:“聃季膺沈子之封,后嗣成沈氏之族……幸丁盛世,缮成谱系上陈。”晋武帝严格审核后,沈薇“奉敕修谱”。其考“各族宗支,汇成一帙,首列系图,次列传赞”,撰成《沈氏统宗世谱》,时为“晋泰康二年(公元281年)正月十八日”。这使沈氏先秦谱系得以流传。但该世谱收藏的范围很小,仅限各房宗长,据说南齐著名史学家沈约晚年才见过本家此谱。现以此谱及诏安、环川、南靖诸沈氏谱牒为依据,并参照其他有关文献,将沈国兴亡过程列述如下:
聃季载为司空入辅成王,食邑聃,季载尚婴幼的儿子伯桓立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为沈君,袭爵为侯伯。伯桓卒,其子向融即位。向融卒,子采立。沈君采时,周穆王在位。周穆王统中原各邦国伐徐,沈君采(即《沈子簋》铭文中的“沈子也”)率沈师从征。沈师饮马泗水,攻克蔑(杜预注:蔑,姑蔑,鲁地。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采卒,子乙初立。
乙初处共王、懿王、孝王之世。时犬戎益强,共王有攻灭密须之伐,懿王有徙都大丘之举。乙初三子,乙初卒,子杼立。
沈君杼处夷王、厉王、共和之世。时西周益衰,“荒服不朝”,楚国益强,淮夷攻周。周厉王十三年(前845年),厉王亲征淮夷,沈君亦从征,征服东夷、南夷二十六国。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召辅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杼二子,子庚向立。
庚向处宣王、幽王之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犬戎联兵攻周,杀幽王虏褒姒,尽取周财宝而去,西周亡。申侯、鲁侯、许文公、沈庚向共立太子宜臼于沈,是为周平王。总之,西周前期,沈国与卫国一样,取代管、蔡为东土殷墟(殷旧地)的诸侯之长,封土与蔡国相等,当为“伯”、“侯”之爵。时汝水水系的姬姓国家及其他蛮夷小国,合力抗御徐国的侵扰。他们以沈为长,仅在封土范围内开垦拓植,彼此疆界设封人管理,互相节制,相安和睦。到春秋时期,礼乐崩败,大国争霸,逐鹿中原,社会动荡不安。
庚向卒,忽立。平王以沈为历代侯伯擢称沈国为“汝南国”,谱牒曰:“封汝南国”。
周平王六年(前765年),郑灭虢、郐。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晋灭其胞邦韩国(周成王弟所建,在今山西河津东)。在周平王纵容下,蔡国亦效法郑、晋,灭了毗邻的莘国(故城在今汝南县城西北一带)。莘国,姒姓,实为蔡国始封之君蔡叔度的舅氏之邦。灭莘,其疆土为二:南属汝坟,北归蔡国。从此蔡国的疆土扩展近半倍,始大于沈。中原地区风靡兼并之风,无疑为汉水流域的大邦楚国北进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沈君忽二子:不海棕询离、卜统。忽卒,不离立。
不离处周桓主之世,桓王以郑国肆意寻衅、攻灭邻邦为由,“欲授虢公政,以分郑伯之权”,郑师遂“取周温(今河南温县西)地之麦。周、郑交恶”。桓王无耐,只好召卫、宋、陈、蔡、鲁诸国之师伐郑,战争长达半年之久,时为周桓王元年(前719年)。而后,郑伐卫;郑、邾伐宋,亦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又继续占领了邬、刘、苏、邘诸小国。战争此伏彼起,连年不断,楚人观变,虎视中原。从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师渡过汉水伐随开始,至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09年),贰、郧、鄀、绞、州、蓼、罗等国皆在楚国的攻击下,或迁或亡,或成为楚国的附庸。
不离卒,子辛生立。
辛生处周庄王、周僖王之世。周庄王九年(前6翻嫌88年)楚师北上伐申;十三年(前684年),楚败蔡师于莘,俘蔡侯献舞,继灭息(在今河南息县境)。莘邑距沈国都城不足60华里,沈人震惊之状可鉴。迫于楚国势力过于强大,沈君辛生及沈国贵族以宗庙社稷安危为重,思议得失,立定附楚图存的决策,与蔡、郑、陈、许等诸
国同时附楚。
辛生卒,子乙济立。
周襄王十三年(前604年),乙济卒,子过立。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年),楚、晋“城濮之战”,楚军战败,蔡、郑、陈等中原大国又归附晋国,并参加了周工、晋人主持的“践土之盟”,沈国以拒绝赴会而受到晋人忌恨和周天子的非难,由“侯”爵贬降为“子”爵。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年),晋纠合宋、鲁、陈、卫、郑诸国之师伐沈,“讨其亲楚”,击溃沈师。沈国臣民更对周王室失去信赖感,并看清了晋的狰狞面目。
过卒,子揖立。
时楚国在被征服的附庸国设“尹”(古意为主管)。为与中原诸侯大国齐、晋争雄,求贤如渴的楚应王举用原沈国国君乙济之子沈策,称沈尹策。沈尹策与孙叔敖为师友,楚庄王拜其二人为师,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楚师败晋师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市北),俘晋大夫解扬。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沈尹策、孙叔敖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以围攻打援之策,大败晋师于邺(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在沈尹策、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庄王服陈、蔡、鲁、宋,成为中原的霸主。晋益疾恨沈。
周简王初期,吴攻楚,袭巢(今安徽瓦埠湖东南),伐徐(今江苏泗洪 南),人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国疲于对吴作战,北方空虚。因此,周简王三年(前583年),晋将栾书率兵攻打蔡国,接着又挥师攻打楚国,且一战俘虏楚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军大举入沈国,击败沈师,俘虏了沈国国君沈子揖。揖为晋人所杀。其子德允逃往楚国,在楚人帮助下复国。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楚共王伤一目,楚师受挫遂还。但此后晋东伐齐,西攻秦,无暇南犯,沈国安宁数十年。
德允卒,子鲒立。
周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夏,按弭兵之之盟的规定,沈子 同齐、陈、蔡、北燕、杞、胡、白狄诸国之君朝晋。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应楚灵王之约,沈子 同蔡、郑、许、滕、胡、倪等国之君及宋世子佐,还有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首领到申(今河南南阳北)参加了楚灵王举行的盟会。会上楚王拘禁了亲吴的许君。同年秋,沈子 率沈师与蔡、郑、许、滕、胡、倪等国的军队一同攻打吴国,攻占吴邑朱方(今江苏镇江市东),杀庆封灭其族。为报朱方之仇:吴师伐楚,攻占了棘、栎、麻三座楚邑。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奉楚灵王之命,沈子 率沈师和同蔡、陈、许、越之师一起伐吴,以报其攻棘、栎、麻三邑之仇。楚率盟军攻吴,因吴有备,无功而还。
卒,照旬举沈子逞立。子逞,宇循订晚举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大夫费无极谮太子建于平王,说建与伍奢将在方城之外反叛。平王信以为真,使人杀太子建。建闻之,出奔宋(后又奔郑)。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尚弟伍员(子胥)出奔寒组良芝吴,说吴伐楚。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秋七月,吴发兵攻楚邑州来。楚将薳(音伟)越率沈、胡、顿、陈、蔡、许等诸侯之师急救州来,尚未赶到,楚令尹子瑕暴卒军中,楚军大伤元气。诸侯军队为附庸国组成,不仅“政令不一”,且“同役而不同心”,由于“奔命”疾发,为疲惫之师。战前吴军将帅知晓沈、胡、陈三国最忠实于楚,而顿、许、蔡三国“疾(恨)楚政”,与楚人貌合神离。故吴公子光进言吴王,请先犯沈、胡与陈。戊辰(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吴、楚战于鸡父。沈、胡、陈之师先溃,沈子逞、胡子髡战殁,许、蔡、顿之师继之,楚师溃败。吴军兵分两路攻楚,虏走了楚太子建的母亲楚夫人,尽掠其宝物,迫楚主将远越兵败自杀,又“取胡、沈而去”。
翌,逞子嘉即位。嘉,字惟良,即位后仍奉行亲楚政策。
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冬,被楚拘禁3年的蔡昭侯被楚人释放,昭侯东返汉水,投玉于水,请水作证,誓不朝楚,蔡公赴晋,请以子为质,与晋伐楚。
第三年,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膝、薛、杞、小邾之君及周、齐之大夫于召陵(今河南鄢陵东),共谋伐楚。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晋国的代表令蔡伐沈。蔡师克沈,俘虏沈子嘉,继而杀之,至此沈国走到了尽头。
3. 沈国后裔的播迁与活动
沈国灭绝后,历代沈君后裔以国为氏。沈氏枝繁叶茂,世系无从考述。仅以沈子嘉的后裔为脉络,简述如下:沈子嘉三子:丙、戍、寅。戍字仲达,仕楚官“尹”,号称沈尹戍,后升任右司马,有安邦治国之才,经文纬武之略。在吴、楚战争中战殁。其二子:诸梁、后藏。
沈诸梁字子高,长期统兵镇守楚之北疆。周敬置四十一年(前479年),诸梁统帅楚国北疆之师,平息了白公胜之乱,受到楚国臣民的拥戴,升任令尹兼司马,食邑叶,号称“叶公”。即今河南省叶县。叶公四子:重、才、射、文。重,字茂春,楚邑令,袭爵为叶公,后世子孙遂以叶为姓,为叶姓始祖。。
沈文,袭父荫为楚令尹。文第19世孙沈戎,后汉官至光禄勋,因劝诱农民起义军尹良部投降有功,封海昏县侯,戎婉言谢绝,乃领家人避乱江东,徙居乌程县的馀不乡(今浙江吴兴南)安家定居。后逐渐成为南疆名门望族。宋齐梁陈四朝,由于长期战乱,沈氏代代出贤臣良将,儒雅之士。封侯者沈庆之、沈文秀20余位,还涌现了一些名垂青史的史学家、文学家,如沈约、沈麟士等。
隋代,吴地沈氏蕃衍数千家,族人沈法兴依靠宗亲资助,“聚精卒”六万,据有江表十余郡,制置百官,建元称王。唐朝历代,沈氏不乏饱读之士,沈佺期以律诗见称,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宋代的沈括是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其撰著的《梦溪笔谈》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不朽著作。元代的沈璟是戏曲“吴江派”的创始者;画家沈周是“吴门派”的鼻祖。
清代沈氏名贤不衰,著名人物有:史学家沈钦韩、制定大清刑律的沈本家、维新派首领沈荩、民族英雄沈寿昌。
现代沈氏亦不乏名贤大家,如沈工心、沈尹默、沈克非、沈知白以及毕生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沈钧儒等。
沈氏自东汉祖沈戎避乱率领族人离开故土徙居南疆,后播迁大江南北、天涯海角,繁衍派生出闽浙八木公派、延辅公派、诏安楸公派、枝公祖派等诸多派系,枝繁叶茂。五代时王审知据有福建之地,为闽王,沈氏贤哲沈思礼娶王审知标梅之龄的公主王氏为妻,官至都尉,系当朝驸马。但由于“沈’读音与闽王王审知‘审’字,字异音同,实大触讳,于是驸马爷即将其姓沈字,去水旁,以避犯上。其他同宗沈氏,亦效之而改沈为尤,另成一族”。因此“沈、叶、尤三姓,均属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之后代子孙,血缘同宗”。明、清、民国时期,部分沈、叶、尤族人再梯航南渡,徙居台湾、港、澳以及南洋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拓荒创业,如今这些国家和地区皆有沈、叶尤的宗亲会组织。1965年,马来西亚的三氏宗人,以知恩思本之念,团结三氏宗人成立了“吴兴沈叶尤联合会建置宁委员会”,创建“马六甲吴兴堂沈叶尤宗祠”,把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异邦,同创辉煌的历史与明媚似锦的未来。
(《沈国史考》作者:陈文云 陈香亭 张耀征
本文作者陈文云系黄淮学院副教授、驻马店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后裔世系

播报
编辑
1. 世系之一:兰溪派沈氏宗谱世系
[3]萧山长巷兰溪派沈氏宗谱世系--丁酉年斌修纂(依据国图藏本)
总世系( 长巷世系)[3-4]姓名 生卒时间 朝代 事迹
原始世系周文王姬昌 周朝奠基者 前1152年-前1056年,寿97岁 祖岐周,袭西伯侯,西伯昌42年称王(武则天自称其后裔追尊始祖文皇帝),拜姜尚为军师,天下三分,其二归周,都丰京,演周易,创周礼,六征观人法,保训中道,克明德慎罚,三代之英,配妻太姒,葬陕西宝鸡岐山凤凰山西周王陵。 18子考、发、鲜、旦、度、振铎、武、处、封、载、郜叔、雍叔、郑、绣、高、原叔、酆叔、葡第10子姬载沈氏始祖。第2子姬发即灭商周武王
1世“天”字系姬载 始祖 公元前1043年由周公旦辅成王封聃季载于聃(沈)国 太姒10子中最小而称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封汝南平舆沈国,子爵,按皇舆考汝宁府城东汝水南有平舆城即其国也,1子伯桓
2世地姬伯桓 袭子爵,3子向融匈第1子向嫡传。匈(令尹,居镐京)
3世元姬向(回) 袭子爵,麟士公金鹅山碑记作回,1子采
4世黄姬采 袭子爵,1子乙初
5世宇姬乙初 袭子爵,3子苏杼蒯第2子杼嫡传。苏(袭子爵,无嗣,杼承)蒯(KUAI3令尹)
6世宙姬杼 ZHU4,弟承兄位,袭子爵,2子庚向壬局第1子庚向嫡传
7世洪姬庚向 勤于王事,入周为卿,1子忽
8世荒姬忽 以父勤王事封汝南国,仍子爵,2子不离卜统第1子不离嫡传。卜统(令尹,居河南)
9世日姬不离 袭子爵,1子辛生
10世月姬辛生 袭子爵,文公三年春,庄叔会诸侯之师而伐之,民溃及平师还,1子己济
11世盈姬己济 袭子爵,1子遇
12世昃姬遇 袭子爵,2子楫樱第1子楫嫡传。樱(迁太原)
13世辰姬楫 袭子爵,1子德允
14世宿姬德允 袭子爵,1子鱄
15世列姬鱄 袭子爵,1子逞
16世张姬逞 袭子爵,年尚幼,周敬王元年吴伐之,奔楚,1子嘉
17世寒沈嘉 沈国灭沈氏始 袭子爵,春秋之时列于会盟,后遂以国为氏,3子尹丙、尹戌、寅第2子尹戌嫡传。尹丙(为楚客卿令尹,即外国人担任本国最高官)寅(麟士公记无寅,其子共从孔子游,其孙归为鲁国司马)
18世来沈尹戌 才略杰出精于兵机,入楚为左司马,征吴师被创,传称其志壮,2子诸梁后臧第1子诸梁嫡传。后臧(居东吴)
19世暑沈诸梁 春秋楚国最高官 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发强须推锋教战,平叛白公胜,楚封令尹兼司马,封叶邑爵叶公,长子茂春袭叶爵子孙遂叶姓,3子茂春、射、文第3子文嫡传。 茂春(袭叶爵子孙遂以叶姓) 射(楚令尹) “叶公好龙”成语所有来也,但历史其实英雄之辈也。
20世往沈文 楚令尹,1子随
21世秋沈随 楚内史司户参军,2子永中奇乙第1子永中嫡传。 奇乙(迁汝南,按麟士公记作乙奇)
22世收沈永中 1子犹行
23世冬沈犹行 受业于曾子之门,仕齐为大夫,1子安仁
24世藏沈安仁 齐大夫,1子同
25世闰沈同 齐大夫,居武城,2子郢(岂+阝)第1子郢嫡传 岂+阝(迁居内黄)
26世余沈郢 YING3,字律节,有才名秦始皇并天下召封丞相不就,避居江南,1子平
27世成沈平 1子祖
28世岁沈祖 2子保倧第1子保嫡传 倧(居镇江)
29世律沈保 字子衢,汉文帝以征蛮功,封竹邑侯,1子遵
30世吕沈遵 齐王太子太傅,敷德侯,迁居九江寿春,2子达逵第1子达嫡传
31世调沈达 骠骑将军(汉朝实权高于三公),1子乾
32世阳沈乾 尚书令,1子宏
33世云沈宏 南阳太守,2子昂勖第1子昂嫡传 勖(迁居古越,河内太守)
34世腾沈昂 河南太守,1子奋
35世致沈奋 御史中丞(副宰相实权管百官监察),1子恪
36世雨沈恪 汉朝 将作大匠,2子谏谦第2子谦嫡传。(老谱记载谏子戎)
37世露沈谦 尚书关内侯,1子靖
38世结沈靖 济阴太守,1子戎
39世为沈戎 武康始迁祖 东汉光武帝年间 谚谣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有公卿”此后旺达,民谣“满朝文武半朝康”。 生 ?,卒永平元年(公元58年) 字威卿,述善侯,初为光禄,以九江从事迁济阳太守,时尹良逆命,戎不烦兵甲往谕降之,光武封为海昏侯,辞不受,避地徙会稽乌程余不乡家焉([4]今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方安里自然村即属古乌程县余不乡,故居为皇觉寺(戎舍宅为寺),方志遗留名字余福里即余不乡古音孑遗),子孙繁衍毓秀产异,凡金鹅乡之沈皆出于戎,戎德文并著,辉映后先,2子酆礼第1子酆嫡传。 礼(尚书令)
40世霜沈酆 FENG1,字圣通,为国子五经博士,零陵太守,有善政,黄龙见芝草生之瑞像,2子景浒第2子浒嫡传。 景(字孟高,河间王相,休文序景浒二人兄弟名互换,沈氏家族见诸正史第一人《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
41世金沈浒 字仲高,安平王相,1子鸾
42世生沈鸾 字见光,州举茂才为别驾从事,1子直
43世丽沈直 字伯平,素有清名,2子瑜仪第2子仪嫡传
44世水沈仪 字仲则,累召不起,1子曼
45世玉沈曼 字元礼,左中郎新城都尉,封定阳候,才智显于吴朝,休文公自序公讳宪,2子矫陵第2子陵嫡传。 矫(字伯桓,武功校尉,以平晋功,授郁林长沙二郡太守,不受)
46世出沈陵 字景高,长沙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镇东将军,1子延
47世昆沈延 字恩长又字永叔,桓温安西参军、颍川太守,迁居博陆里余乌村,1子贺
48世冈沈贺 字子宁号冲南,中郎参军,围袁真于寿阳,1子警
49世剑沈警 字世明,京口参军,5子穆夫任夫仲夫预夫佩夫第1子穆夫嫡传
50世号沈穆夫 字彦和,会稽令,6子渊子云子田子林子(第5子名字,类“业”字,将两点平写移至顶端)子虔子第4子林子嫡传。 渊子(字敬源,伏波将军) 云子(字敬清,征西将军,徙新安) 田子(字敬光,以平咸阳功,授咸阳始平二郡太守)
51世巨沈林子 字敬士,封汉寿县伯,永和三年追赠征虏将军,谥曰怀子,1子璞
52世阙沈璞 南朝宋 字道真,淮南太守,1子约
53世珠沈约 南朝宋齐梁 字休文,尚书左仆射(实权宰相)封建昌候,左目重瞳腰有紫痣著韵垂世,谥曰隐,言不尸其位也,([4]故居在湖州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坞里、姚坞里,东面前埠村,有吴兴休文土地庙、萧公桥、绞丝岭,即南朝梁时之博陆里余乌村)。1子旋
54世称沈旋 字士规,南康内史(宰相),2子实众第2子众嫡传。
55世夜沈众 字仲兴,太子舍人兼散骑常侍,3子纯、絗(HU2)、仲豹第1子纯嫡传。 仲豹(参军)
56世光沈纯 字敦夫号天泉又好迁叟,1子蘧
57世果沈蘧 Qu2,4子处恭、处俭、访、询第2子处俭嫡传。 处恭(字敬之,迁居龙门)
58世珍沈处俭 定居钱塘 字节之,钱塘令,遂家焉,1子永光
59世李沈永光 字文耀,征翰林院五经博士,1子亮
60世柰(NAI4苹果种) 沈亮 唐中宗 字子明号有君,唐中宗嗣圣初征为相,辞归,2子伟倬第1子伟嫡传。 倬(字文卿,徙居四明为宁波始祖)
61世菜沈伟 字巨卿,涪州令,1子士衡
62世重沈士衡 追封太师,1子介福
63世芥沈介福 注:为宋同时代73世沈括78世沈衡之同祖 追封太师,2子易直易良第2子易良嫡传。 易直(字君德,以女为唐德宗的母亲睿真皇后【即战乱失踪的沈珍珠】而被封为太师)
64世姜沈易良 3子霆、既济、成德第3子成德嫡传。 既济(约唐750-797左拾遗、史馆修撰,有枕中记任氏传传世)
65世海沈成德 不详 镇东平节度使(三品山东省军政首脑),2子彦全彦金第2子彦金嫡传 彦全(大理寺卿正三品)
66世咸沈彦金 不详 知平章事(副宰相),1子清
67世河沈清 不详 1子说
68世淡沈说 不详 1子芳
69世鳞沈芳 不详 1子续之
70世潜沈续之 不详 赠金紫光禄大夫,3子景术景衍景衎第1子景术 景衍(金紫光禄大夫,初为湘州判后居吴湘淞) 景衎(司农少卿)
71世羽沈景术 不详 尚书左仆射(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此后不设,左右仆射是真宰相),金紫光禄大夫,1子延学
72世翔沈延学 不详 1子克
73世龙沈克 不详 2子惟远遂远第2子遂远嫡传
74世师 沈遂远 不详 刺史,1子操
75世火(萧山长巷1世“火”字系)沈邺 长巷始祖 新谱就简单标1子仁厚 卷首曰名“操”,荣禄大夫,郇国公,3子宠向绅第3子绅嫡传 宠(福建提刑光禄大夫) 向(朝议大夫)
76世帝(2世帝)沈仁厚 不详 新谱就简单标1子侨 卷首曰名“绅”,少师谥文肃,3子仁侨化第2子侨嫡传。 仁(封司郎中) 化(侍御史)
77世鸟 (3世鸟)沈侨 不详 一名如少,隐居(世居姑苏长巷)不仕,赠尚书刑部侍郎,一门2代内4进士!配封太县君,2子衡街第1子衡嫡传。 街(熙宁庚戌登叶祖洽榜进士,不仕配汪氏1子篆) 街子篆(熙宁癸丑登余中榜进士,不仕配金氏,居会稽)
78世官 (4世官)沈衡 长巷始迁祖 1007年-1074年六月二十一日。 宋景德熙宁年间 字公持,1034年登张唐乡榜进士,官兵部尚书职方郎中,配章氏封县君,葬开善寺后西山之原,有苏颂墓表详,5子筠笺筌箨笋5女,女皆适高官,长适太子中丞刘复,次适秘书丞唐壳,三适海州昫山县尉范汝楫,四适蔡州司户参军龚程,五适杭州节度掌书记程宽。第1子筠嫡传。 笺(熙宁癸丑等余中榜进士,任苏州昆山县主薄,携弟笋居苏州)
79世人 (5世人)沈筠 不详 字竹林,雄州推官(七品),知秀州崇德县事,配刘氏,1子二十一
80世皇( 6世皇 )沈二十一 不详 湮名讳,配汪氏,2子三六、三三第1子三六嫡传
81世始 (7世始)沈三六 不详 湮名讳,配宋氏,1子细五
82世制( 8世制)沈细五 不详 湮名讳,配鲁氏,2子六一六二第1子六一
83世文 (9世文)沈六一 不详 湮名讳,配俞氏,4子其举其章云皓其昌第2子其章嫡传
84世字 (10世字)沈其章 不详 配严氏继董氏,3子丹七允茂允成第1子丹七嫡传
85世乃 (11世乃)沈丹七 不详 湮名讳,配陈氏,1子思忠
86世服 (12世服)沈思忠 不详 配来氏,2子友谅文质第2子文质嫡传
87世衣 (13世衣)沈文质 不详 配张氏,4子才华才良福启1女第1子才华嫡传
88世裳 (14世裳)沈才华 不详 配陈氏,3子怀仁怀义怀智第3子怀智嫡传
89世推 (15世推)沈怀智 元朝 宋提举有传(处士礼三公),配陈氏,葬杨家山,3子纹垕溢纯1女第2子溢嫡传
90世位 (16世位)沈溢 元朝 字仲德,贤八有传,配董氏,葬长巷后坟圈头棋盘地,4子恕伯正(出继泽)晖祉1女第1子恕嫡传。泽(南岸派)继子伯正 晖(2子容门前派,宽楼下派) 祉出继纹垕 【 佳句:“凡物皆有影,惟心无影,然子孙乃心之影也!”】
91世让( 17世让)沈恕 不详 字原道,诰封中宪大夫,孝友,配翁氏诰封恭人,公卒于南京,弟祉赍骸骨归家合葬朝东山,4子宏宣宜寅1女第1子宏嫡传
宏(粮长派)
宣(出继祉,西庄派、南庄派、北庄派共祖)
宜(染店派)
寅(东溇派)【沈宏的4弟沈寅,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正七品]生卒为(1382.12.13--1463.12.18寿82岁),可以估算沈宏的出生大概。明朝全国设13道监察御史,巡按系代天子巡狩,大事奏报,小事立断,权力极大,上至藩服大臣,下至州县官吏,均仰其声息。】
92世国( 18世国)沈宏 粮长派或行素公派 年代不详 或作“上山下弓口合”,字孟远,号行素,家学,配汪氏,葬朝东山。6子瑾璐玑瑅珏(出继宇为三井始祖)瑶第2子璐嫡传
93世有 (19世有)沈璐 年代不详 字廷球,号养晦,义行,配冯氏继陆氏,葬八角坟。2子镀鐼4女第1子镀嫡传
94世虞 (20世虞)沈镀 年代不详, 字惟章号顺菴,孝友,配王氏继潘氏又继王氏侧赵氏,葬八角坟西。5子溙汴渤泗泌2女第2子汴嫡传。
溙(恬淡公派)
汴(蠖菴公派)
渤(遁山公派)
泗(东隐公派)
泌(守成公派)
95世陶 (21世陶)沈汴 蠖菴公派 生二月二十五日-卒三月二十二日。 年代不详 字天京,号蠖菴,晚号水东居士,孝友,配倪氏(生四月十六日-卒五月初四日),继丁氏又继董氏,葬朝东山。2子柷栎(栎出继泗)2女第1子柷嫡传
96世唐 (22世唐)沈柷 生七月十四日-卒十月初二日。 年代不详 ZHU4,字两桥,广东监市司提举,配叶氏(生十月十七日-卒十二月十五日),葬朝东山。4子耀宗耀礼耀文耀乐第2子耀礼嫡传
97世周( 23世周)沈耀礼 驾山公派(芙蕖始迁祖,芙蕖环就是土话叫荸荠湾) 1526年二月二十四日卯时-1575年二月十五日寅时,寿50岁。 明嘉靖万历年间 字驾山,邑廪生,由长巷荷花池迁居芙蕖环,为芙蕖始迁祖,配来氏谥号节俭,是长河外庄之万历丁未进士、福建布政使来斯行公妹,贤媛有传(15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亥时-1624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巳时,寿90岁),葬朝东山。5子大珪大玉大宝大璧大球第5子大球嫡传
98世发 (24世发)沈大球 1574年五月二十三日-1638年九月初七日,寿65岁。 明万历崇祯年间 字益州,好施与建桥梁,创造宗祠,载县志人物传,配徐氏御史勿菴惺公孙女(1574年九月十九日-1665年八月初四日,寿92岁),葬雄山。4子邦达邦通邦选邦道第2子邦通嫡传,侧1子邦遇2女。
99世商 (25世商)沈邦通 1606年正月十五日-1681年二月初十日未时,寿76岁。 明万历康熙年间 字青来,两举郡大宾助鲁藩饷,封总兵官,承先志,创沈氏大宗祠,建益秀桥于芙蕖之东,又建泰来桥于大义乡,事迹载县志有传,配漏氏,敕封夫人(1605年十二月初七日-1651年七月初一日酉时,寿47岁),4子以祗(ZHI1)以祺以礽(RENG2)以祄(XIE4)第3子以礽嫡传;继陈氏,敕封夫人(1604年正月十九日-1670年二月二十四日酉时,寿67岁);侧室王氏。葬樗(CHU1)里许家湾侧葬陆家园。 长子以祗诰赠奉政大夫,主修沈氏宗祠宗谱,与毛奇龄周恭政为友。【25世武职明朝沈邦通(字青来)召授副总兵(谱为总兵官,明末才20余人,为正二品,管理可至约1万5兵力,相当于军区司令,与巡抚平级,其上为同知(从一品)、都督(正一品)和经略(正一品);清朝上级为提督,区域为总督,但提督不能指挥地方武装),膂力过人像高伯祖吉臣公。族里沈镇东总兵保定伯(青来为副总兵)在杭州江干御敌,兵败不知所终,沈邦通也隐居避祸】
100世汤( 26世汤)沈以礽 生正月十九日-卒十一月二十七日,年代不详 字绍臣,郡庠生,轮大宗祠屋基四间生,配施氏(生十月十五日-卒四月十八日),继室张氏,3子士龙士凤士鹏第3子士鹏嫡传
101世坐 (27世坐)沈士鹏 生四月二十四日午时-卒九月初六日,年代不详 字在南,敕赠修职佐郎生,配任氏(生九月十八日-卒十一月初七日),敕封太孺人,葬顾家荡念亩滩, 3子元镛元烓元镳第2子元烓嫡传。同世沈士本进士为沈士鹏三从兄,同高祖:为23世沈耀礼(芙蕖始迁祖)——24世沈大玉——25世沈邦贤——26世沈以祥(庠)——27世沈士本。可参考估计沈士鹏生卒,沈士本(农历1649.12.22-1721.闰6.21,寿73岁,字辅菴)康熙乙丑进士(1685年),三甲第31名,总排名第74名,曾任四川屏山、芦山县令,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正5品),是6部中最有人事实权司机构的5品官,直接负责挑选知州、知县。吏部文选司列六部之首、掌全国文职官员任免之吏部,古称“天官”,尚书总理部务,侍郎为辅,下设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司,司的长官名郎中。安昌街市旧有“天官第”,即因主人沈士本康熙间官至吏部郎中。
102世朝 (28世朝)沈元烓 生九月十一日-卒七月十九日,年代不详 Wei1 字薪芝,号完璞,七岁贡生,任湖州府武康县训导轮宗祠料生,配蔡氏(生四月初八-卒四月二十七),侧室叶氏(生七月初七-卒十二月三十),葬小埂湖,1子苏廷。同世沈元鋐进士为沈元烓堂兄,同祖父:即25世沈邦通——26沈以礽——27沈士凤(第2子字在岐)——28沈元鋐。 雍正癸丑(1733年)进士三甲第204名,总排名第299名,曾任山东临朐县县令。沈元烓训导:清朝正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103世问 (29世问)沈苏廷 生正月初一-卒十一月二十六日,年代不详 字羽宸,邑庠生,配韩氏(生六月十八日-卒十一月二十六日,年代不详),2子第2子无稽第1子祖修嫡传。同世沈文炳进士为与沈苏廷同高祖,为苏廷同高祖族兄或称三从兄。25邦通——26以祗(邦通长子,字吉臣)——27士蕳(号可南)——28元鑏(字静远,号致堂)——29文炳。其中进士时间是乾隆壬辰(1772年),三甲第56名,总排名第113名,沈文炳生于雍正癸丑(1733-1785年)寿53岁,可以大致判断沈苏廷生卒。曾任工部营缮司、虞衡司主事(正六品)。
104世道 (30世道)沈祖修 1751年九月二十七日子时-1805年十一月初六日子时,寿55岁。 清乾隆嘉庆年间 又名益,字书度,邑庠生,配黄氏(1757年十月二十七日-182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日未时,寿66岁),葬后山,2子仰曾耀曾2女第2子耀曾嫡传 仰曾(字锦山(1791年二月十八日-1816年正月初八日,寿26岁),葬后山无子)。同世沈騂[xīng,赤色马] ,是沈祖修族兄或叫四从兄:25邦通——26以祗——27士蕳——28元鑏(3子文炳文炯文炜)——29文炜(福州府古田县尉,3子家驹家騂家骃)——30沈家騂(官名騂)。学律曾任安徽贵池县、凤阳县丞、休宁县、望江县知县,为官清正,特建有量长支祠。
105世垂 (31世垂)沈耀曾 兰溪派始祖 1795年八月二十日辰时-1845年六月十三日未时,寿51岁 清乾隆道光年间 字泉源,配俞氏(1805年七月初一日寅时-1874年六月初四日午时,寿70岁),葬网巾边,3子继禄继庆继仁2女(大儿出继仰曾又孙子回继)第1子继禄嫡传。 继庆(字吉堂(1831年二月初二日亥时~1850年十一月初一日子时,寿20岁),配王氏节孝,蒙旌,载节孝(1824年八月十四日~1885年七月二十五日申时,寿62岁),葬网巾边,无子天森兼祧。) 继仁(字秀潮(1844年三月二十日未时-?),配徐氏,居保定。)
106世拱 (32世拱)沈继禄 1827年闰五月二十五戌时~1856年正月二十日,寿30岁 清道光咸丰年间 字福堂,号荣亭,出继伯父仰曾,配韩氏节孝,蒙旌载节孝(1826年九月初三日卯时~1887年五月二十九日丑时,寿62岁),葬网巾边,1子天森。【沈继禄、沈继庆,配韩氏、王氏节孝,蒙旌载节孝。内容:“韩孺人,国学生福堂公讳继禄配,年三十夫故。王孺人,吉堂公讳继庆配,年二十六夫故。均守节至六十外卒(实际均为62岁)。韩孺人一子,天森入监兼祧继庆。二孺人茹荼厉操、妯娌同心,足称一门双节已,旌”】
107世平 (33世平)沈天森 1849年农历八月廿一-? 清道光光绪年间 国学生,赴兰溪商米行钱庄,归葬衙前紫竹庵,配童氏(1849年三月二十七~1893年九月初二,寿44岁),2子尔镛尔钿2女第1子尔镛嫡传。兼祧副室徐氏(1872年三月二十四日亥时~?),1子即第3子尔钧出继庆孙。 尔钿(1887年八月二十七日未时~?) 尔钧(1892年闰六月初六午时~?)
108世章 (34世章)沈鑑卿(尔镛) 兰溪派始迁祖 188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子时-? 清末民国年间 随父在兰溪做米行、开钱庄,迁居兰溪北关,因日本侵略轰炸资产全失,避祸至金山头,并老死此地。6子利时利生利和利仁利民利星2女。
109世爱 (35世爱)2沈利生 (3子跃进、跃光、跃辉) 沈利星(仁杰) 有1子斌2女。
110世育 (36世育)跃辉(1子彬) 斌(1子宜国)。
111世黎 (37世黎)沈彬 宜国
112世首 (38世首)未出待续
2. 世系之二:萧山长巷粮长恬淡公派世系
【90以上世系参照兰溪 派内容同】
91世让(萧山长巷17世“让”字系)沈恕 不详 字原道,诰封中宪大夫(文职正四品),孝友,配翁氏诰封恭人,公卒于南京,弟祉赍骸骨归家合葬朝东山,4子宏宣宜寅1女第1子宏嫡传
宏(粮长派)
宣(出继祉,西庄派、南庄派、北庄派共祖)
宜(染店派)
寅(东溇派)
92世国( 18世国)沈宏 粮长派或行素公派 年代不详 或作“上山下弓口合”,字孟远,号行素,家学,配汪氏,葬朝东山。6子瑾璐玑瑅珏(出继宇为三井始祖)瑶第2子璐嫡传
93世有 (19世有)沈璐 年代不详 字廷球,号养晦,义行,配冯氏继陆氏,葬八角坟。2子镀鐼4女第1子镀嫡传
94世虞 (20世虞)沈镀 年代不详, 字惟章号顺菴,孝友,配王氏继潘氏又继王氏侧赵氏,葬八角坟西。5子溙汴渤泗泌2女第1子溙嫡传。
溙(恬淡公派)
汴(蠖菴公派)
渤(遁山公派)
泗(东隐公派)
泌(守成公派)
95世陶 (21世陶)沈溙 大房恬淡公派。5子2女第1子嫡传
96世唐 (22世唐)沈槕 字丕斋。1子航东嫡传
97世周( 23世周)沈航东 3子第2子仰东嫡传
98世发 (24世发)沈仰东 。2子第2子航孙嫡传,第1子早逝,2子为继高氏所出,并为族长宗正至航孙墓碑鉴定为真。
99世商 (25世商)沈航孙 1子君甫嫡传。
100世汤( 26世汤)沈君甫 。1子显明嫡传
101世坐 (27世坐)沈显明 2子第1子建中嫡传
102世朝 (28世朝)沈建中 字有孚,乡大宾,1子魁章,3女,3女分适鲁施杨家。
103世问 (29世问)沈魁章 字璨文,国学生,封朝议大夫,谱有传记,继第3房王恭人生6子1女,第3子景鸿嫡传
104世道 (30世道)沈景鸿 字储盫,国学生,封朝议大夫,工部营缮司主事,谱有传记,2子第1子秉铨嫡传
105世垂 (31世垂)沈秉铨 字燮廷,号锡亭,鸿胪寺序班(从九品),诰封朝议大夫(荣誉性升文职从四品),予恤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世袭罔替,殉国于粤匪难。3子2女(次女闻殳兄[长子受震]殉难绝粒而死),第2子受谦嫡传
106世拱 (32世拱)沈受谦 (1836九月二十五日未时—1916年)字望春又字牧卿,号江梅,同治戊辰(1868年)进士【 注: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状元洪钧榜(一甲3名;洪钧 黄自元 王文在);沈受谦为二甲(共127名)第26名,总第29名!(第三甲共140名,全部进士为270名!)统计应为明清以来长巷沈氏最好名次科举人】,钦点主事工部营缮司行走,改授福建德化县知县,己卯壬午乡试同考官,保荐卓异署顺昌县事,调补台湾县知府,办理海防并清赋劝赈,历著劳绩,赏戴花翎加盐运使衔,升授永春直隶州知州,诰授朝议大夫,后封正一品光禄大夫。回乡后,思想进步,支持浙江省保路运动,及支持宗焕追随孙中山革命活动。妻室皆诰封恭人,配陶氏无子嗣,继宋氏2子(宗约,八十殇)2女,侧室林氏例赠宜人,1子宗伦,又侧室谢氏,1子宗焕1女,第3子宗焕嫡传。
107世平 (33世平)沈宗焕 名定一,字叔衍,又字剑侯,号玄庐,生光绪癸未九月十二日寅时(1883—1928年8月),开明绅士,追随孙中山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诗人、新闻记者、中国共产党创建者 [5]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同盟会员和国民党早期党员、农民运动最早发起领导人。创办衙前农民小学,参与创办《星期评论》、杭州大学、中国美院。孙中山评价沈玄庐为“浙江最有天赋之人”。长子剑龙,次子剑云。
108世章 (34世章)沈剑龙 原配杨之华 1女;沈剑云。
109世爱 (35世爱)沈晓光 又名瞿独伊,杨之华改嫁瞿秋白后,成为瞿之继女。2021年6月29日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6]》,授予100岁仍健在的瞿独伊等29名同志“七一勋章”,这是党内和国家最高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