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王叔岷

中国语言学家、校雠名家
王叔岷(1914年4月29日—2008年8月21日[2]),名邦浚、字叔岷、慕庐、以字行,是台海华人圈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名家,研究方向主要为先秦诸子校雠学
童稚即随其父王耀卿研读唐诗、《诗经》《左传》《史记》诸作,暇时喜阅老庄,尤好《庄子》,兼习七弦古琴。19岁以第一名考进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朱光潜刘大杰等。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时因抗日战争,附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博览典籍、广罗资料,28岁时撰成《庄子校释》。1943年获硕士学位,留任史语所助理研究员。1948年,随史语所迁台。[2]
1949年受聘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与台静农洪炎秋、戴君仁、郑骞、许世瑛、毛子水、屈万里等人共事论学。1963~1984年间,先后受邀赴新加坡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大学汉学系、新加坡南洋大学等处担任客座教授,并于1980年协助新加坡大学创办中文系博士班。
1984年退休后,获聘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1987年膺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荣誉讲座。1990年获台湾“行政院”文化奖。[2]
中文名
王叔岷
别    名
邦浚叔岷慕庐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简阳
出生日期
1914年4月29日[2]
逝世日期
2008年8月21日[2]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中文系
职    业
古典文学研究家、校雠学家[2]
代表作品
《史记斠证》《列子补正》《斠雠学》等
性    别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王叔岷
王叔岷先生1914年4月29日出生于简阳县(今成都市东郊洛带镇下街)[2],1933年,先生考入由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的“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又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就读硕士,师从傅斯年汤用彤等,毕业后留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王叔岷先生因1948年随史语所迁台。因1949年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据台湾,其在大陆的知名度并不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先生先后在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教书,课余勤于著述,前后用17年完成巨著《史记斠证》,退休后完成集大成之作《庄子校诠》。
王叔岷先生1992年后几次往返大陆旅游,并于2000年获盛腊精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文化奖后开始长住大陆,大陆文化界始关注先生的学术造诣,2007年中华书局引进出版了《王叔岷著作集》共15本。2008年8月21日,王叔岷先生仙逝于成都龙泉驿区其长子家中。[2]

家庭境况

王叔岷先生家境书香小康,世居于龙泉山西麓的洛带镇,父讳增荣(1876-1950),字耀卿,号槐斋,晚清秀才,四川绅法班法政别科卒业,曾任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长,后任教于成都南薰中学,再与人合办并任教于成都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晚年回乡。太夫人张氏,讳厚坤。祖父讳泽银(1851-1923),字松茂,一生慷慨好义,教子女以读书为贵,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为洛带镇保正。1914年4月29日,先生诞于洛带下街。当时川、滇、黔三省军阀在成都至龙泉山一带混战,兵燹四起,每过乡境,一夕数惊。三四岁时,耀卿公授以唐诗;七岁入私塾;十一岁入镇上的高级小学(前身为凤梧书院);十三岁随父至成都,耀卿公亲授《诗经》、《左传》、《史记》、左太冲、陶渊明李太白杜工部诸家诗;暇时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尤好《庄子》,先生学兼四部,盖植基于此;暇则习七弦古琴,耀卿公重金购得明代连珠式古琴一张,请南北名师教先生弹奏,这也成为先生一生的雅趣。十四岁,先生考入成都华阳中学,在校好读书,亦好运动,曾入选校篮球、足球队。十七岁入联合中学高中部(石室中学),与同侪结为“梅花五子”,别号孤鹤,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现端倪。先生十九岁时以第一名考进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受教于朱光潜刘大杰林山腴等诸名师。1937年与潼南县双江镇望族杨姓女公子尚淑结为伉俪,川大校长张真如证婚,张校长之子即梅花好友张文达任傧相,朱光潜、林山腴等诸师长撰赠喜联

三位老师

日军大举侵华,国民政府退守四川,以重庆为陪都,先生虽心忧国难,仍潜志经典,每期考试名列第一,颇负文名。先生自认为文学根底皆父亲所培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不肯与川大教授亲近,1939年川大毕业时未能如愿留校任助教。但因毕业前选修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川大客座教授徐中舒先生所教的《金石甲骨文》,甚得徐先生称许。此时徐先生慰勉:“何不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将成绩单及平时所写诗文一并寄去。”此乃先生一生进学关键。傅斯年素来择人极严(王世襄先生未能进入史语所师从傅斯年,终身视为憾事),后来考虑是否留聘先生于史语所时,曾函询徐先生意见,甚得称赞。故先生十分珍视这次学术机遇,将徐中舒先生作为继自己父亲后的第二位老师。
先生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审顺利通过。因战事拖累了笔试,遂应邀任教于长寿县的重庆联合高级中学,假期再回成都应考。1940年9月得到时在昆明的傅斯年先生亲笔录取通知。先生与傅先生之缘分至此开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因抗战附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0年12月迁四川宜宾李庄的栗峰,傅斯年先生为所长。先生于1941年秋整装抱琴离家赴李庄,“李庄”,既含地名,又寓李耳与庄周,并为先生伏下一生的学术之缘。先生回忆第一次见到傅斯年先生的情景:“我将写的诗文呈上,向他请教,他说说笑笑,学识之渊博,言谈之风趣,气度之高昂,我震惊而敬慕……既而傅先生问我:‘你将研究何书?’答云:‘《庄子》。’傅先生笑笑,就背诵《齐物论》最后‘昔者庄周梦为胡蝶’章,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傅先生忽又严肃地说:‘研究《庄子》当从校勘训诂入手,才切实。’怎么研究空灵超脱的《庄子》,要从校勘训诂入手?我怀疑有这个必要吗?傅先生继续翻翻我写的诗,又说:‘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我当时很不自在,又无可奈何,既然来到研究所,只得决心下苦工,从基础功夫研究《庄子》。”后来据任继愈回忆,“傅斯年背后说王叔岷‘有才性’。傅先生说的‘才性’,是《世说新语》用的词汇,指有史才,有史识,悟性好,并不是专指‘才子气’。那时傅斯年就发现王叔岷是个可造之材,着意培养,并用金条买了一部宋本的《庄子》,专给王叔岷用,用完锁在保险柜里。”先生师从傅斯年,在与远在昆明的副导师汤用彤书信请教时,也得到要不持才自傲,须“痛下功夫”的勉励。
先生幸得傅斯年先生亲炙,蒙指点治学门径,遂自校勘、训诂入手,博览群书,广辑资料,渐入学术之境。先生一生为人、治学、处世,皆深受斯年先生之影响,故将傅斯年作为自己的第三任老师,兼及所敬仰的胡适之和蔡元培两先生。先生1943年获硕士学位,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44年8月完成《庄子校释》,凡二十余万言。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先生随史语所复员南京,是年发表《庄子通论》刊载于徐复观先生创办的《学原》学报,深受学界好评。
幸先生与妻杨尚淑一生恩白旬热爱,不论求学或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讲授,或避祸逃难离大陆赴台,都是胥相伴随,未尝须臾离开。后其妻于1977年不幸因肺癌病逝新加坡,亲朋或劝续弦,先生不为动,剃重龙其弟子林耀椿所撰《怀念王叔岷先生》中记录了先生这样一句话:“人一生只能结一次婚,债完了就不要再负债了”,其挚情如此。
1948年,傅斯年先生出任台湾大学校长,先生受台大中文系合聘任教,授《大一国文》与《斠雠学》。共事论学者有台静农洪炎秋戴君仁郑骞许世瑛、伍俶(叔党)、毛子水屈万里、何定生诸先生。1951年先生开始教授《庄子》,既以《庄》解《庄》,又旁及相通之诸子百家,并引汉魏六朝唐宋各大家诗作为证,一时杏坛轰动,慕名旁听者甚众。先生在勤于著述和竞于教学之外,不带助手、不加入或形成任何学术团体,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唯有一次短暂例外),甚至拒绝参选院士,因此稍显“默默无闻”。1959年以访问学人赴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文系一年,与洪业(煨莲)先生论学甚欢,后得其推荐,于1963年受邀赴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两年。1967年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1972年转赴新加坡南洋大学任讲座教授,期间先生数度婉拒任何行政职务。1980年南洋大学(中文为主)与新加坡大学(英语为主)合并为国立新加坡大学,重组中文系时需要一位令两校师生都信服的系主任,当局力请,先生逼不得已,短暂出任新的中文系主任,并创办博士班。
先生总结出自己的治学经验:校勘古书是一种小学问,可以帮助研究大学问;是一种支离破碎的小工作,可以帮助通大义、有系统的工作;是一种绣花针的工作,可以帮助大刀阔斧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工作,却有一种无味之味。从1965年起,先生共花了十七年的课余时间撰写了300万字巨著《史记斠证》。此聊举《史记斠证》校《伯夷列传》中一字千金的例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关于‘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句,从没有人怀疑过。我们想,伯夷逃去,叔齐也逃去,各逃各的,怎么两弟兄随后又在地汗一起,同隐于首阳山呢?我们看,敦煌本‘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这句,逃字作追,这就对了,伯夷逃去,叔齐追他,随后自然就一起隐居了。《太平御览》卷五百十四引这句话,逃字也作追,可以证明,到北宋时还有作追的本子。追字作逃,是涉上句‘逃去’而误的。”
刘本栋在《六十年来之史记研究》一文中对此书的评价是:“是书引证博赡,考辨精审。每一疑义,必求其至当而后已,使史公二千年来不白之旨,昭然涣然。可谓不仅有功史学,抑且嘉惠士林矣”
1981年先生自新加坡大学退休返台,寓居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并于同年九月回台大中文研究所任教。1984年自史语所退休,前后共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翌年起仍在台大研究所任课,开授《斠雠学》、《先秦道法思想》、《刘子研究》、《诗品文心比较研究》等课,并获聘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1987年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成立,函聘先生为荣誉讲座,作两次学术渗设催几演讲。这期间完成集大成之作《庄子校诠》。其中对《徐无鬼篇》中“一”字作解,可管窥其煞费苦心。
“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精格可以为短。
《校释》云:‘一字疑浅人妄加……’,案郭<注>、成<疏>固未达此养字之义,而一字决非浅人所加。一犹齐也,此齐长短之说,与《庄子》齐物之义密合。《淮南子· 原道篇》无一字,于义不备,当据此文补。因改写此条云:‘案天地之养,与下文以养耳目鼻口之养异义。养借为羕,《淮南子 原道篇》养作永,义同。《尔雅 释诂》:永、羕,长也。《大戴礼 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传》并云:养,长也。养亦羕之借字,与此同例。天地之养也一,犹言天地之长也齐,一犹齐也。《淮南子 原道篇》:一度循轨,高注:一,齐也。盖天地之长无极,故以天地之长言之,则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长、短俱齐矣。此齐长短之说,亦即齐物之理也。’以齐长短之理推之,则大小、多少、贵贱、寿夭、生死之理亦一矣,亦齐矣。”
后来的研究庄子的学者大都不能回避《庄子校诠》,先生也被学界称作二十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
2008年8月30日,台湾大学文学院“王叔岷教授追思会筹备委员会”所撰《王叔岷先生行述》中这样写道:“先生一生不慕名利,与世无争,偏爱老庄自然之道,长保恬静自得之性,后虽年届耄耋,而视未茫,发未苍,齿牙未尝动摇,门人咸引为美谈。先生之学术,兼及四部,著述丰宏,而皆渊博精深,成一家言;古籍之斠雠笺证,尤为当世推重。七十年来,遍校先秦两汉魏晋群籍,撰有专书近三十种,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庄子校释》、《斠雠学》、《史记斠证》、《诸子斠证》、《庄子校诠》、《列子补正》、《刘子集证》、《世说新语补正》、《颜氏家训斠补》、《列仙传校笺》等书,皆以斠雠学方法董理古籍之传世名作。《史记斠证》、《庄子校诠》、《陶渊明诗笺证稿》、《钟嵘诗品笺证稿》、《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左传考校》等,更融校勘、训释、义理为一体,开启“由实入虚”的治学途径。尝有《好学》诗自述:‘由实入虚救破碎,虚由实得非空虚。谁能虚实为一体,鱼跃鸢飞乐愉愉。’先生学博思深,晚尤圆融通达,渊冲醇粹,其引导沾溉之功,可谓大矣。”
先生最重情、惜情,治学之余,不废吟咏。其诗发乎深情,各体兼擅,尤精五古放芝多,神似靖节。有诗集《四余斋诗草》、《南园杂咏》、《旧庄新咏》、《寄情吟》、《落落吟》、《随感吟》、《倚红小咏》、《论诗别录》、《慕庐余咏》等多种行世,在海外有一大批读者。

薪火相传

先生雍容儒雅,待人温厚,视学生如子女,教学不拘泥旧说,常有新解、又有系统。改作文,有一句好都要标出,顶批、旁批、总评,总是满满的,学生非常喜欢,常与先生亲近倾谈。先生课余忙于著述,学生想来又怕打扰,但只要有学生到访,无不热情接待,并常说“你们没来我总是没空,你们来了我就有空”。师生之间无话不说,甚于家人,凡经教诲者,无不如沐春风,终身感念。1982年先生因长期研案劳神,导致胃穿孔,于台大上课时晕倒;稍愈后先生仍不以为意,研撰不辍,撰写《庄子校诠》期间,胃疾复发。弟子们争先恐后轮班至台大医院陪侍,其中不雅夜慨乏岛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先生回台大后,因为身边无人相伴,台大中文系上过先生课的同仁相约,每星期三课后中午陪先生午餐,由大伙轮流作东,已退休的老学生也闻风而动,全体加入,这就是在台学界再度引为佳话,维持了二十多年的“三中全会”,先生之受敬爱,于此可见一斑。
1992年上半年先生无课,在女儿国璎相伴下终返大陆一行。先生6月26日到北京,即与同学兼老友任继愈张政烺马学良相聚于国家图书馆。6月30日回到成都市郊故乡洛带镇,却发现旧家房园已分属不相识之三家矣。1993年6月12日,由台大中文系编纂出版《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为先生寿,计集稿四十九篇,八十余万言;1998年5月6日,先生应邀参加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并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闭幕致辞;2000年先生荣获“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文化奖”,他将奖金六十万元捐给台大中文系作奖学金,以鼓励后进;次年6月28至29日文建会与台大中文系合办“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研讨会”,中外学者发表论文凡二十一篇,同年8月台大中文系出版《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研讨会论文集》。

主要著述

播报
编辑
诸子斠证》、《庄子校诠》(全二册)、《庄学管窥》、《左传考校》、《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史记斠证》(全五册)、《列仙传校笺》、《陶渊明诗笺证稿》、《钟嵘诗品笺证稿》、《刘子集证》、《斠雠学(补订本)·校雠别录》、《古籍虚字广义》、《慕庐论学集》(一)(含《慕庐演讲稿》、《慕庐杂着》、《慕庐杂稿》)、《慕庐论学集》(二)(含《吕氏春秋校补》、《世说新语补正》、《文心雕龙缀补》、《颜氏家训斠注》)。《慕庐忆往》(王叔岷回忆录)(中华书局新版)
京城的七月,暑气逼人。十四卷本《王叔岷著作集》的编辑工作已近尾声,王叔岷先生的回忆录《慕庐忆往》也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王叔岷
    作品时间
    2007-6-1
    《古籍虚字广义》是2007年6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叔岷。
  • 作者名称
    王叔岷
    作品时间
    2007-06
    《列仙传校笺》是2007年06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叔岷。
  • 作者名称
    王叔岷
    《吕氏春秋校补》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叔岷。
  • 作者名称
    王叔岷
    作品时间
    2001-2-10
    《慕卢杂稿》是2001年2月由大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叔岷。

主要论文

播报
编辑
〈书鹖冠子后〉,南京,《中央日报》,1945.2.11,12版,文史周刊第三十八期。
〈书文中子中说后〉,《说文报》,1946.9.2,3版;收入《慕庐杂着》,页395-401。
〈吕氏春秋与庄子〉,上海,《大公报》,1947.3.19,9版,文史周刊第二十一期。
〈论郭象本庄子〉,南京,《中央日报》,1947.7.14,9版,文史周刊第五十期。
〈老子通论〉,南京,《现代学报》,1.6/7(1947);收入《慕庐杂稿》,页35-57。
〈列子与庄子〉,南京,《中央日报》,1947.8.4,9版,文史周刊第五十三期。
〈淮南子与庄子〉,南京,《中央日报》,1947.10.27,9版,文史周刊第六十五期。
〈钟嵘诗品序疏证〉,南京,《中央日报》,1947.12.15,9版,文史周刊第七十二期。
庄子向郭注异同考〉,《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4(1947):1-8;收入《庄学管窥》,页 113-130。
茆泮林庄子司马彪注考逸补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6(1947):111-126;收入《庄学管窥》,页131-157。
鸱夷子皮不是范蠡〉,上海,《申报》,1948.1.17,文史第六期。
〈庄子通论(上)〉,《学原》1.9(1948):1-8。
〈庄子通论(下)〉,《学原》1.10(1948):12-20;收入《庄学管窥》,页179-222。
〈南宋蜀本南华真经校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上(1948):249-263;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一辑》,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页1-23;收入《诸子斠证》,页143-157。
章太炎庄子解故正误〉,《文史杂志》6.3(1948):36-40。
〈庄子校释后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1.1(1948):43-54。
〈论钟嵘陶渊明诗〉,《学原》2.4(1949):68-69。
〈孟子校补〉,《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1950):137-147。
〈跋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2(1950):161-170;收入《诸子斠证》,页549-558。
〈论今本列子〉,《大陆杂志》1.2(1950):12-14;收入《慕庐杂着》,页263-272。
〈钟嵘诗品疏证〉,《学原》3.3/4(1951):136-143;收入《慕庐杂着》,页435-461。
〈论校古书之方法及态度〉,《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1951):37-59;收入吴福助编,《国学导读》,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页55-85;收入吴福助编,《国学方法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页447-474。
〈钱穆先生的庄子纂笺〉,《自由中国》7.1(1952):31-34。
校雠通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下(1952):303-347;收入吴福助编,《国学方法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页547-616。
伦敦博物馆敦煌庄子残卷斠补〉,《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1952,页21-27;收入《诸子斠证》,页159-165。
〈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即成玄英疏本试证〉,《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4(1952):67-71;收入《诸子斠证》,页559-563。
〈淮南子斠证(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1953):15-90。
〈淮南子斠证(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6(1954):1-66;收入《诸子斠证》,页327-468。
〈商君书斠补〉,《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11-17;收入《诸子斠证》,页135-141。
〈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闲诂第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5(1954):127-133;收入《诸子斠证》,页565-571。
〈韩非子斠证〉,《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1955):225-274;收入《诸子斠证》,页261-310。
〈文子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7(1956):1-47;收入《诸子斠证》,页493-539。
〈淮南子斠证补遗〉,《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7(1956):9-22;收入《诸子斠证》,页469-482。
〈晏子春秋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8.上(1957):55-105;收入《诸子斠证》,页51-101。
〈跋元刻本晏子春秋〉,《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199-205;收入《诸子斠证》,页541-547。
〈孟子校补补遗〉,《金匮论古综合刊》(香港:陈仁涛出版)1(1957):16-17。
庄子斠补〉,《金匮论古综合刊》(香港:陈仁涛出版)1(1957):18-20。
〈庄子校释补录〉,《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8(1958):1-10;收入《诸子斠证》,页167-176。
〈淮南子斠证续补〉,《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8(1958):11-20;收入《诸子斠证》,页483-492。
〈管子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9.下(1958):389-438;收入《诸子斠证》,页1-50。
墨子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0.上(1959):71-102;收入《诸子斠证》,页106-134。
〈经验与材料(斠雠学问题之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9(1960):1-16;收入《校雠别录》,页1-22。
〈淮南子与庄子〉,《清华学报》新2.1(1960):69-82;收入《诸子斠证》,页573-585;修订稿收入《庄学管窥》,页65-83。
〈说郛本韩非子斠记〉,《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0,页33-47;收入《诸子斠证》,页311-325。
〈论检验古注类书与斠定古书之关系〉,《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0(1961):15-37;收入吴福助编,《国学方法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页517-545。
〈刘子集证自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3(1962):1-18;收入《校雠别录》,页83-110。
〈论语斠理〉,《孔孟学报》3(1962):49-84;收入《论语注疏及补正》,台北:世界书局,1963;收入《慕庐杂着》,页43-93。
〈颜氏家训斠注补录〉,《大陆杂志特刊》2(1962):15-16。
〈荀子斠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上(1962):115-197;收入《诸子斠证》,页177-259。
〈颜氏家训斠注补遗〉,《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2(1963):39-43;收入《颜氏家训斠注》,页105-111。
〈孟子斠理〉,《南洋大学图书馆学季刊》3~6月号 (1964):13-25;收入《慕庐杂着》,页101-134。
〈刘子集证补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1964):31-40;收入《慕庐杂着》,页273-289。
〈颜氏家训斠注〉,《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一册,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1964,页65-125;收入《颜氏家训斠注》。
〈文心雕龙斠记〉,《新加坡大学中文学会学报》5(1964):7-18。
〈慕庐绝句〉,《新加坡大学中文学会学报》5(1964):21。(按:计收有〈孤芳〉、〈霜枫〉、〈康桥〉、〈梦里〉、〈离愁〉五首七言绝句)
〈古书虚字新义〉,《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册,台北:清华学报社,1965,页169-187;收入裴学海着,《古书虚字集释》,台北:泰顺书局,页1-20;收入裴学海着,《古书虚字集释》,台南:世一书局,1974;修订稿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尚书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6.上(1965):123-146;收入《慕庐杂着》,页1-41。
〈老子剩义〉,《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5(1966):113-161;收入《慕庐杂着》,页135-205。
〈史记名称探源〉,《中国学报》(汉城:韩国中国学会)5(1966):27-33;《新潮》16(1967):1-10。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斠证〉,《孔孟学报》13(1967):71-88。
〈史记斠证──秦始皇本纪第六〉,《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6(1967):25-96;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191-250。
〈陶诗的校勘问题〉,《新潮》16(1967):11-17。
〈史记斠证导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1-18。
〈史记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19-180;收入《史记斠证》第一册,页25-189。
〈论日本古钞本史记殷本纪〉,《书目季刊》2.3(1968):3-9;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509-3516。
〈史记斠证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7(1968):1-29;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1989-2012。
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笺证〉,《现代学苑》5.10(1968):5-7;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 ,页289-294。
〈刘子集证续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0.上(1968):155-214;收入《 慕庐杂着》,页291-394。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笺证〉,《庆祝蒋慰堂先生七十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页109-127;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393-402。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笺证〉,《新社学报》(新加坡:新社)2(1968);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402-434。
〈“产语”的时代〉(黄得时合撰),《国语日报·书和人》,1968.12.14,99期,页  5-7;收入《书和人》合订本第五册,页总781-总783。
〈类书荟编序〉,《北堂书钞》,收入《类书荟编》之一,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卷首,页1-12;文末附〈类书荟编总目〉,收入《校雠别录》,页59-81。
陶渊明饮酒诗十二首并序笺证〉,《斑苔学报》(马来亚大学)3(1968-1969):2-22;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273-341。
〈史记斠证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1(1969):1-32;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263-1294。
〈史记斠证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1(1969):33-66;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295-1328。
〈史记斠证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8(1969):1-37;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379-409。
〈史记斠证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8(1969):39-54; 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411-424。
〈史记斠证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8(1969):215-272;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425-474。
〈史记斠证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2(1969):195-229;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329-1363。
〈史记斠证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3(1969):383-401;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427-1445。
〈史记斠证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3(1969):403-453;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447-1497。
〈史记斠证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下(1969):27-70;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251-294。
〈史记斠证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0.下(1969):529-587;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295-353。
〈史记斠证卷九、吕后本纪第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0.下(1969):589-611;收入《史记斠证》第二册,页355-377。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笺证〉,《新社学报》(新加坡:新社)3(1969);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99-120;收入《文学研究丛编》第二辑,台北:木铎出版社,不着出版年月,页198-211。
〈文心雕龙缀补〉,《斑苔学报》(马来亚大学)4(1969-1970):2-25;修订稿收入《文心雕龙缀补》。
〈陶渊明咏史诗三首笺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9(1970):199-208;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459-475。
〈史记斠证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1970):39-59;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365-1382。
〈史记斠证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1970):61-80;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383-1399。
〈史记斠证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1970):81-93;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401-1411。
〈史记斠证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1970):95-109;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413-1425。
〈史记斠证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1(1970):35-79;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499-1543。
〈史记斠证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2(1970):179-200;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545-1566。
〈史记斠证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2(1970):201-220;收入《史记斠证》第五册,页1567-1586。
陶渊明咏贫士诗七首笺证〉,《新社学报》(新加坡:新社)4(1970);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435-458。
〈史记斠证导论〉(依1965年初稿修订),《南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部》5(1971):11-22;节录稿〈史记名称探源〉收入黄沛荣编,《史记论文选集》,台北:长安出版社,1982,页181-197。
〈史记斠证──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0(1971):1-71 ;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587-1647。
〈史记斠证──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0(1971):73-102;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649-1674。
〈史记斠证──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0(1971):103-120;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675-1689。
〈史记斠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0(1971):121-156;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691-1721。
〈史记斠证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1(1971):15-88;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723-1796。
〈史记斠证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3.1(1971):89-110;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797-1818。
〈史记斠证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1(1971):111-133;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19-1841。
〈史记斠证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2(1971):163-170;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43-1850。
〈史记斠证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3.2(1971):171-179;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51-1859。
〈史记斠证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2(1971):181-193;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61-1873。
〈史记斠证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43-554;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75-1886。
〈史记斠证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55-565;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87-1897。
〈史记斠证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67-594;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899-1926。
〈史记斠证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595-609;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927-1941。
〈史记斠证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11-624;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943-1956。
〈史记斠证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3.4(1971):625-632;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957-1964。
〈史记斠证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33-642;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965-1974。
〈史记斠证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43-655;收入《史记斠证》第六册,页1975-1987。
〈史记斠证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4(1971):767-771;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061-2065。
〈论语“伤人乎不问马”新解〉,《南洋商报》,1972.1.1,40版;收入《慕庐杂着》,页95-99。
〈论钟嵘陶渊明诗〉,《南大李光前文物馆文物汇刊》创刊号 (1972):90-94;修订稿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527-538。
〈史记斠证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4.1(1972):1-13;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013-2025。
〈史记斠证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15-47;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027-2059。
〈史记斠证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49-64;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067-2082。
〈史记斠证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1(1972):65-82;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083-2100。
〈史记斠证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2(1972):247-309;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101-2163。
〈史记斠证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3(1972):339-363;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165-2189。
〈史记斠证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3(1972):365-401;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191-2227。
〈庄学管窥〉,《南洋大学学报·(一)人文科学》(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学)6(1972):32-42;收入《庄学管窥》,页1-31;收入《庄子校诠》(下),页1415-1450。
〈史记朝鲜列传斠证〉,《东洋学》(韩国:檀国大学附设东洋学研究所)2(1972):141-149;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053-3064。
〈史记朝鲜列传考征〉(韩文),《东洋学学术会议讲演钞:第二回》,韩国:檀国大学附设东洋学研究所,1972,页45-52。
〈陶渊明及其诗〉,《中国学报》(汉城:韩国中国学会)13(1972):113-118;收入《 陶渊明诗笺证稿》,页539-548。
〈陶渊明四言诗笺证〉,《斑苔学报》(马来亚大学)5(1972-1973):1-20;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1-72。
〈论校书之难〉,(登载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文史论丛》,香港:中华书局香港 分局,1974,页246-256;收入《校雠别录》,页49-58。
〈史记斠证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4(1973):629-663;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229-2263。
〈史记斠证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4(1973):665-686;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265-2286。
〈史记斠证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1(1973):1-12;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287-2298。
〈史记斠证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1(1973):13-26;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299-2312。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笺证〉,《新社学报》5(1973):1-13;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 》,页475-496。
〈陶渊明形影神诗三首并序笺证〉,《南洋大学学报·(一)人文科学》(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学)7(1973):1-7;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73-92。
〈史记斠证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2(1974):183-203。
〈史记斠证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2(1974):205-223;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335-2353。
〈史记斠证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2(1974):225-239;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355-2369。
〈史记斠证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3(1974):467-475;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371-2379。
〈史记斠证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3(1974):477-493;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381-2397。
〈史记斠证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3(1974):495-527;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399-2431。
〈史记斠证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05-616;收入《史记斠证》第七册,页2433-2444。
〈史记斠证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刊》45.4(1974):617-638;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445-2466。
〈史记斠证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39-644;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467-2472。
〈史记斠证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645-680;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473-2508。
〈史记斠证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6.1(1974):31-86;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509-2564。
〈史记斠证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6.1(1974):87-98;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565-2576。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笺证〉,新加坡,《教师杂志》9.1(1974):1-5;收入《陶渊明诗笺证稿》,页506-525。
〈世说新语文学篇补笺〉,《南洋大学学报·(一)人文科学》(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学)8/9(1974-1975):12-21。
〈史记斠证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6.2(1975):307-346;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577-2616。
〈史记斠证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6.3(1975):525-556;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617-2648。
〈黄老考〉,《东方文化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3.2(1975):146-153;收入《庄学管窥》,页159-177。
〈史记斠证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6.4(1975):731-737;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649-2655。
〈史记斠证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6.4(1975):739-754;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657-2672。
〈史记斠证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4(1975):127-132;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19-2823。
〈史记斠证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4(1975):133-148;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25-2838。
〈史记斠证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4(1975):149-159;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39-2848。
惠施与庄周〉,南洋大学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论文,1975,页1-27;收入《庄学管窥》,页33-48;收入《庄子校诠》(下),页1451-1468。
〈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1975年11月2日南大学术人员协会演讲稿(登载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慕庐演讲稿》,页93-98。
〈史记斠证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1(1975):137-142;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673-2678。
〈史记斠证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1(1975):143-154;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679-2690。
〈司马迁与庄子〉,《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研究报集刊》,1975,页79-85;收入《庄学管窥》,页85-103。
〈史记斠证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2(1976):275-320;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691-2736。
〈说“悠然见南山”〉,《中国语文学报》(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语文学会)8(1976) :1-4;收入《慕庐演讲稿》,页1-11。
〈古书中的校勘训诂问题〉,南洋大学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论文,1976,页1-7;收入《慕庐演讲稿》,页57-6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笺证〉,《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页565-579;收入《慕庐杂着》,页403-422。
〈谈“池塘生春草”〉,1976年12月15日南大中文学会演讲稿;《北斗文艺》(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语文学会)3(1977):1-7;收入《慕庐演讲稿》,页13-28。
〈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新解〉,《南洋商报》,1973.1.1,37版;收入《庄学管窥》,页105-111;收入《庄子校诠》(下),页1375-1382。
〈史记斠证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1(1977):109-122;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737-2750。
〈史记斠证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1 (1977):123-132;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751-2760。
〈史记斠证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1(1977):133-151;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761-2779。
〈史记斠证卷一百一 袁盎?错列传第四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45-256;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49-2860。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57-268;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61-2872。
〈史记斠证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69-279;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73-2883。
〈史记斠证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2(1977):281-287;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85-2891。
〈韩非子与庄子〉,南洋大学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论文,1977,页1-15;《董作宾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纪念刊》,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页45-51;收入《庄学管窥》,页49-63。
〈史记斠证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15-434;收入《史记斠证》第八册,页2893-2912。
〈史记斠证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35-450;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2913-2928。
〈史记斠证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候列传第四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51-462;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2929-2940。
〈史记斠证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63-470;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2941-2948。
〈史记斠证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471-480;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2949-2958。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第五十八〉,《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6(1977):127-158;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199-3226。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6(1977):159-167;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227-3233。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6(1977) :169-182;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235-3247。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6(1977):183-209;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249-3271。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6(1977):211-249;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273-3305。
〈校书的甘苦〉,《学术论文集》(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1(1977):1-9;收入《慕庐演讲稿》,页45-55;收入《校雠别录》,页23-34。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二辑·人文社会科学》,1978,页387-417;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2959-2989。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01-230;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2991-3020。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31-246;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021-3036。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47-255;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037-3045。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9.2(1978):257-262;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047-3052。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9.3(1978):439-444;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065-3070。
〈史记游侠列传考校〉,南洋大学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论文,1978, 页1-22。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页9-23;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333-3350。
〈论“好读书不求甚解”〉,《新社学术论文集》(新加坡:新社)1(1978):1-9;题目更改为〈谈“好读书不求甚解”〉,收入《慕庐演讲稿》,页75-91。
〈论“荒涂横古今”〉,1978年10月27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演讲讲稿(登载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慕庐演讲稿》,页29-44。
〈中国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东方文化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6.1/2(1978):179-183;收入《慕庐演讲稿》页65-74。
〈史记斠证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0.1(1979):47-174;收入《史记斠证》第九册,页3071-3198。
〈史记斠证卷一百廿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8(1979):1-27;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401-3423。
〈史记斠证卷一百廿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8(1979):29-71;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425-3460。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1.1(1980):149-174;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307-3332。
〈史记斠证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9(1980):1-46;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461-3499。
〈史记斠证?录 史记佚文〉,《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29(1980):47-55;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501-3508。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2.1(1981):153-161;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351-3359。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2.1(1981):163-191;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361-3389。
〈史记斠证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2.1(1981):193-201;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391-3399。
〈班固论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辩〉,《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下册》,1981,页587-602;收入黄沛荣编,《史记论文选集》,台北:长安出版社,1982,页65-94;收入《史记斠证》第十册,页3517-3534。
〈论陶潜的闲情赋及林逋的惜别词〉,1981年11月25日应台大中文学会邀请所拟之讲稿(登载刊物及年月待查);收入《慕庐杂着》,页423-434。
〈司马迁与黄老(纪念沈故教授刚伯先生八十六诞辰演讲稿)〉,《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0(1981):1-8。
〈斠证史记十七年(代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3.1(1982):79-88;收入《史记斠证》第一册,页1-10;收入《校雠别录》,页111-125。
〈古书的校释问题(纪念傅故孟真先生八秩进七冥诞演讲稿)〉,《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1(1982):1-10;收入《校雠别录》,页35-47。
〈论司马迁述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1(1983):75-99;收入《慕庐杂着》,页223-262。
〈书治要节本慎子义证〉,《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2(1983):1-11;收入《慕庐杂着》,页207-221。
〈庄子佚文〉,《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3(1984):1-23;收入《庄子校诠》(下),页1383-1414。
〈庄子校诠──内篇逍遥游第一〉,《台大中文学报》创刊号 (1985):23-49;收入《庄子校诠》(上),页3-38。
〈庄子校诠序论〉,《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4(1985):1-16;收入《校雠别录》,页127-146;收入《庄子校诠》(上),页一至二三。
〈论庄子所了解之孔子〉,《先秦道法与儒家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Legal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Pre-Ch'in Period),收入 IEAP Public Lecture Series No. 6,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哲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1987,页1-18;收入《慕庐杂稿》,页1-25。
〈论战国法家三派兼论三派与儒家之关系〉,《先秦道法与儒家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Legal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Pre-Ch'in Period),收入IEAP Public Lecture Series No. 6,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哲学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1987,页19-41。
〈论“今本庄子乃魏晋间人观念所定”(纪念傅故孟真先生九秩进三冥诞演讲稿)〉,《台大中文学报》2(1988):1-8。
〈论校诗之难(纪念屈翼鹏先生逝世十周年演讲稿)〉,《台大中文学报》3(1989):1-5。
〈古书中的避讳问题〉,《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7(1989):1-24。
〈谈校书〉,《国文天地》5.12(1990):99-102;收入《慕庐杂稿》,页215-224。
〈现代的孔子──蔡元培〉(原题:〈蔡元培先生的遗范〉),《中央日报》,1990.10.30,17版。
钟嵘诗品》概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创刊号 (1991):11-24。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并序笺证〉,《台大中文学报》4(1991):27-36;收入《慕庐杂稿》,页131-157。
〈伤逝、忆旧二首〉,林文月编,《台静农先生纪念文集》,台北:洪范书店,1991,页65-66。
〈论诗的发端〉,《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4(1991):1-9。
〈钟嵘诗品笺证稿小序〉,《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4(1991):146-147。
〈八斗才〉,《国文天地》7.10(1992):43-45。
〈论庄子之齐物观〉,《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1992):1-12;收入《慕庐杂稿》,页59-74。
〈《故国行》绝句廿二首〉,《国文天地》8.5(1992):69-71。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笺证〉(附:〈湖柳初绿怀五柳先生诗〉一首),《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1993,页60-63;收入《慕庐杂稿》, 页117-128。
〈陶渊明〈扇上画赞〉笺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4(1994):27-36;收入《慕庐杂稿》,页201-213。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笺证〉,《台大中文学报》6(1994):1-12;收入《慕庐杂稿》,页159-175。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笺证(据宋李公焕《笺注》本为底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2(1995):367-381;收入《慕庐杂稿》,页177-200。
〈傅斯年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恭述所忆〉,《中国文哲研究通讯》6.4(1996):31-33;收入 《慕庐杂稿》,页225-229。
〈漫谈文学通才〉,《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1996,页1-8。
〈读庄论丛〉,《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页226-249。
〈吕氏春秋引用庄子举正〉,《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页250-266。
傅斯年先生景仰的蔡元培先生和胡适之先生〉,《回忆胡适之先生文集》第2集,纽约:天外出版社,1997,页1-5。
〈论司马迁所了解之老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303-308;收入《慕庐杂稿》,页27-34。
〈《申子·大体篇》义证〉,《慕庐杂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页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