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长老会

播报上传视频
基督新教三大流派之一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加尔文宗(Calvinists)亦称“长老会”“归正宗”“加尔文派”。是基督教的新教三个原始宗派之一,泛指完全遵守约翰·加尔文《归正神学》及其长老制的改革派宗教团体。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瑞士,并传布于苏格兰、荷兰等地,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后该宗随欧洲移民和殖民扩张传播至北美、南非、亚洲和南美等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加尔文宗宣称人因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泉源。主张上帝预定说,认为人的得救与否,皆由上帝预定,与各人本身是否努力无关。不相信圣餐礼仪中存在耶稣的真体血,但认为有耶稣体血的德能。摒弃祭台、圣像和祭礼等。实行长老制,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与牧师共同治理教会。主要传布于瑞士、法国、荷兰、英国和北美等地。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截至2010年,加尔文主义基督徒(Calvinist)推定在5500万至8500万人,是基督教的第四大教派及新教的第二大宗派。包括加入或未加入归正派教会世界共融(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的归正会(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2000万到2500万人,以及共融的长老宗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4000万到5000万人、公理宗教会(Congregational Church)500万人。
中文名
长老会
外文名
Presbyterian church
别    名
长老宗归正宗加尔文派等
分    布
苏格兰、瑞士
所属教派
基督新教

产生背景

播报
编辑
日内瓦位于瑞士西南部,是法国、尼德兰和意大利之间的贸易枢纽,商业发达。1290年,日内瓦被阿尔卑斯山南麓的萨伏依公国所控制,市政官员均由萨伏依公爵委任。1444年,萨伏依公爵控制了日内瓦主教职位,践踏市民权利,激起市民阶级的反抗。16世纪初,市民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组成市民大会与主教和市政官共同管理日内瓦。市民大会每年召开1次,选举4个理事、1个司库,由当年和上年的理事再加上25名市民代表组成小议会,负责管理公共事务(1527年又增设200人的大议会讨论决定重大政治问题)。1526年,日内瓦与信奉新教的伯尔尼、弗赖堡结盟,推翻市政官,逼走主教。1530年,日内瓦主教勾结萨伏依公爵攻打日内瓦,日内瓦市民在伯尔尼、弗赖堡支援下击败了主教的进攻。日内瓦市民要求宗教改革的呼声日高。
1532年,教皇克雷芒七世派人在日内瓦兜售赎罪券。6月8日,反对派市民一夜之间把大标语贴到全城各教堂的大门上,抨击教皇权威,要求宗教改革,宣称任何人只要诚心悔改,罪就能得赦免。神甫们派人撕标语,双方发生械斗。10月,法国宗教改革家法雷尔来到日内瓦宣传宗教改革。日内瓦市议会一面禁止市民侮辱罗马教会,一面又宽容宗教改革派的宣传。1534年后,法雷尔等新教徒举行公开辩论会宣传改革,新教徒人数猛增,他们占领教堂,捣毁圣像,废除弥撒,赶走修士。两派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535年,日内瓦主教再次勾结萨伏依公爵出兵,企图占领日内瓦,镇压宗教改革。日内瓦市民在伯尔尼支援下于1536年1月取得胜利。5月21日,日内瓦市民大会决定皈依新教,建立归正教会,对原有宗教机构和礼仪进行改革。法雷尔深感任务艰巨,便邀请密友加尔文出山协助。

信仰介绍

播报
编辑

教义

典籍。加尔文宗除以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为其神学理论基础外,还有1643年--1648年威斯敏斯特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文献,包括《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威斯敏斯特大、小教理问答》、《礼拜规则》、《教政体制》、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和多特信经(Canons of Dort)等。

圣灵论

加尔文认为,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赎预定论

加尔文认为,由于亚当犯罪,人的本性完全败坏,陷于罪中,绝无行善的能力,灵魂永无得救的希望。上帝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对世上的每个人都作了永恒的判决,这个判决就是预定。根据预定,有人得救,称为上帝的“选民”,有人受永罚,称为“弃民”。“选民”并不能自救,为了拯救陷于罪中的“选民”,基督道成肉身,代为受死,承担了“选民”的全部罪孽。虽然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

教会论

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关于教会,加尔文认为应分为两种:真正的教会是无形的,是由“选民”组成的,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神的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另一种教会是外在的有形教会,包括一切“自认为敬拜一位上帝与基督的人”。有形教会中有“选民”,也有永无得救希望的“弃民”,只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必须由有形教会强迫他们服从上帝的诫命,接受教会的约束。但是,“选民”必须加入教会,因为“教会之外无救赎”。在这个问题上加尔文与茨温利意见相左,茨温利认为只要上帝预定,非基督徒也可以得救。

教礼

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加尔文同意奥古斯丁对圣礼的看法,认为那是代表不可见之恩典的一个可见的记号。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中,加尔文解说圣礼为“外部的标记,基督藉以说明并保证他对我们的善意,为了支持我们信心的软弱,同时试验我们对他的虔诚。”圣礼是以印记来保证其中所有的内容,是信仰的公开认定。他相信只有洗礼和圣餐具有圣经的权柄。

教制

加尔文认为教会与国家都是由上帝创造,都是神圣的,上帝的目的是使两者协调工作。教会负责信仰、崇拜和道德,国家则保证教会行使其职能。因此,神权政治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在日内瓦的神权共和国中,为保证教会不受世俗政权的控制,加尔文根据《新约圣经》和日内瓦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创立了“长老制”教会。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长老会”或“长老法庭”,由平信徒中推选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牧师为终身制神职人员,由议会推举,长老则每年改选1次。长老会定期开会,商讨教会诸项事宜。教会的惩处以开除教籍为限,更重的惩处则由政府处理。长老的任务是注意人们的道德纪律,维持社会秩序;牧师的职责是讲解《圣经》,负责管理教会和培养神职人员。由日内瓦各教堂的牧师共同组成“牧师团”,不经牧师团许可,任何人也不得在日内瓦传教。此外,教会中还设立教师和执事,教师负责领导日内瓦的学校和宗教教育工作,执事是由平信徒选出来协助牧师、长老工作的非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救济、医药等慈善事业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后来为其他国家加尔文派教会所采用,各基层教堂由平信徒选举长老来管理,牧师由长老聘请。教区长老会由基层教堂的长老、牧师各1人组成;全国长老会由教区选举长老1-2人、牧师1人共同组成。这种组织形式使教会带有更浓厚的反封建性和更多的民主性,更易为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各国所接受,因而传播较广。

影响

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谁是上帝的“选民”虽是个奥秘,但人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和按《圣经》的准则行事来获得救恩的确证。“选民”在现世的使命是尽力遵守上帝的诫命,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以彰显上帝的荣耀。他认为做官执政、经商赢利、放债取息、发财致富和担任神职一样,都是受命于上帝,财富不是罪恶,而是蒙恩的标志,只要在道德品质上不违背《圣经》,在财富使用上不挥霍浪费,就应该鼓励人积累财富。他还用《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是个拥有大批财产的富翁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加尔文的这种主张冲破了教会劝人安贫修道的传统,因此,在加尔文派信徒中出现了一批克勤克俭、冒险进取的新兴资产阶级实业家。
另一方面,加尔文提倡“选民”世俗生活的目的是“荣耀上帝”,他们必须努力从事日常工作与劳动,积极为社会服务,在教徒中就出现了一批视劳动为神圣、全心全意工作的劳动者,同时也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信徒,他们把与违反上帝意志(即不符合《圣经》)的政权作斗争看做是上帝赋予他们这些“选民”的神圣职责,为荣耀上帝不惜牺牲一切。

历史发展

播报
编辑
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出身于法国一个律师家庭,在巴黎学习期间深受人文主义及宗教改革的影响,从1531年起便参加了新教徒的活动。1533年,加尔文的密友尼古拉·哥普( Nicholas Cop)就任巴黎大学校长,发表就职演说时,他引用了伊拉斯谟和路德的话抨击教会,要求改革,在法国引起很大震动,为此,当局要逮捕他。同时,当局怀疑哥普的讲演稿是加尔文撰写的,指控他为异端。加尔文被迫逃亡。1534年12月,加尔文流亡到瑞士巴塞尔,结识了许多新教领袖人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神学思想。1535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完成了他的主要神学著作《基督教要义》。1536年7月,加尔文去斯特拉斯堡途中,因战乱被阻于日内瓦,应法雷尔的邀请留下来帮助他进行宗教改革。
为了把日内瓦建成加尔文理想的社会,他提出重整日内瓦的宗教道德。他编订了《教会信条》、《教理问答》,1537年7月由大议会通过后强制市民宣誓遵守,规定对信奉旧教或保留圣物者给以处罚,不准妇女穿奇装异服和色彩鲜艳的衣服,否则,连他母亲一起关押两天,礼拜天禁止娱乐,不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的父母要取消市民资格等等。加尔文的这套强制措施,激起部分市民的不满,处于地下状态的罗马教会趁机活动,反对派势力渐占上风。1538年2月,反对派控制了大议会,勒令教士不得过问政治。4月,议会决议解除法雷尔和加尔文的职务,限二人于3天内离境。1540年,日内瓦支持加尔文的一派掌握了政权。1545年5月,议会宣布恢复加尔文和法雷尔的荣誉地位,请加尔文回日内瓦工作。此后,加尔文在日内瓦又工作了23年,帮助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主张加尔文派信仰的神权共和国。
1542年1月,大议会核准了加尔文编定的《教会宪章》(Ordon-nance.s Ecclesiastique.s),确立长老制教会组织体制,除加尔文派外,其他教派均为异端。为镇压异端,加尔文甚至与罗马教会合作。如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MigueJ Serveto,1511-1553)曾因反对三位一体说和同情再洗礼派而受到教会迫害,1540年在里昂附近的维恩行医过活,并写了《再论基督教原理》,反对加尔文的预定论。加尔文向里昂的罗马教会异端裁判所告密,塞尔维特被捕。后来,塞尔维特逃出监狱到那不勒斯去的途中经过日内瓦,被加尔文发现,将其拘捕交付小议会审判。结果,塞尔维特被判火刑。1553年10月,塞尔维特被处死。1555年,加尔文镇压了反对派的武装暴动,从此,加尔文在日内瓦大权独揽,运用各种手段传播自己的神学思想。1559年,加尔文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用重金聘请西欧著名学者前去讲学,使日内瓦学院成为培养改革派传教士的中心,他还把大批毕业生派往法国、尼德兰、苏格兰、英格兰、德国、意大利等地宣传加尔文派主张,使日内瓦获得了“新教的罗马”的绰号。

全球状况

播报
编辑
北美地区
长老宗于17世纪随清教徒传入美洲。由于神学观点之不同和对待奴隶制态度之各异,在18和l9世纪中该宗分裂为许多教会团体。南北战争后,各派趋于联合,至20世纪上半叶,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长老会,即美国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简称P.C.U.S),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USA,简称为P.C.U.S.A)和北美联合会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简称U.P.C.N.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加尔文宗的重点活动是对话联合、多方传教、认真改革和积极参加国际与国内的社会活动。
欧洲地区
在欧洲,长老宗的信徒集中在英国、瑞士和德国。瑞士的归正会约有信徒270万人,该会与日内瓦自由教会、福音卫理公会组成瑞士新教联盟。联盟内各教会实行自治,但以联盟的资格参加国际组织。二战后,其社会政治立场较为保守,主张对共产主义向“基督教文明”的挑战应予回击;在国际上主张实行全面的核裁军,防止核战爆发。1964年世界归正宗联盟大会作出决议,号召各国教会积极参加争取种族平等与正义的斗争。
拉美与亚洲
在拉美与亚洲,长老宗影响较大的国家为巴西和韩国。巴西是南美洲长老亲信徒最多的国家。二战后,巴西长老会发展较快,并逐渐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60年代以来,它与美国北长老会关系逐渐破裂。1983年,它决定不与新成立的美国联合长老会建立关系。目前其信徒集中于南部地区。长老宗为韩国最大的新教教派,20世纪初建立了统一的朝鲜长老会。二战后由于教义的分歧,现已分裂为7个教会团体。韩国长老会主张缓和半岛的紧张局势,反对政府的镇压措施,但不主张与政府正面对抗。

宗教实践

播报
编辑
加尔文在1559年创办的日内瓦大学。
现代的华人归正神学代表人物有赵中辉,唐崇荣,林慈信,李健安,周功和,吕沛渊,王志勇。现代西方的归正神学代表人物有R. C. Sproul, John Frame, Sinclair Ferguson, Michael Horton, Ligon Duncan, D. G. Hart, Philip Ryken.
主要的归正神学神学院有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威斯敏斯特神学院),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印尼归正神学院,台湾改革宗神学院。

加尔文宗教派

播报
编辑
国际组织有二:
一为归正宗世界联盟(The 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建立于1875年,1970年此联盟与国际公理宗协会合并为“归正宗世界联盟(长老会与公理会)”,会刊为《归正宗世界》(the Reformed World)。此派较开放,倾向于现代派。
另一个是归正宗普世会议(the Reformed Ecumenical Synod),其神学思想较保守,参加者有30个教会团体,信徒约350万人。
加尔文宗下教会有法兰西归正会、荷兰归正会、美国归正会、苏格兰长老会、美北长老会、美南长老会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