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西南

百度百科

      1949年11月~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野战军及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动作,追歼西南地区国民党军,解放四川、云南、贵州3省及西康省大部地区的战略行动。


      1949年4~5月,人民解放军举行渡江战役,突破长江中下游国民党军防线,解放南京、上海、武汉及江南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以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划江分治”的企图宣告破产,遂将其主力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集团和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集团分别逐渐撤向华南、西南地区。企图以白崇禧集团和华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余汉谋集团组成湘粤联合防线,屏障华南,以胡宗南集团扼守秦岭天险,屏障西南,待机反攻。如此计划破产,则白崇禧集团退守广西,胡宗南集团退守四川,背靠云贵,割据大西南。倘此计划再败,则退守云贵山区。最后可逃往国外,伺机卷土重来。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当局自度华南难保,决心固守西南。8月底,蒋介石亲自到重庆,与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张群召开西南地区军、政要员会议进行策划,并两次召见胡宗南和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当面训示:西南地形险要,物资丰富,尤以四川人力物力充足,必须保持这一地区,成为“复兴基地”。10月,在人民解放军发起广东战役后,国民党当局又将其“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重庆。国民党当局判断,人民解放军在进军华南的同时,必将进军西南。入川道路,不外乎川东、川北两个方向。川东方向,地形险要,交通不便,且在湖南、广西两省有白崇禧集团约20万人,联合余汉谋集团10余万人作为屏障,人民解放军由此入川的可能性不大。而川北方向,人民解放军背靠老解放区,有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交通顺畅,为入川捷径,由此入川的可能性极大。据此,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形成以四川为核心和以川陕边界为重点的设防部署,构成沿秦岭、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再向南延伸的“大西南防线”。1949年秋,国民党军在西南地区有正规军8个兵团,共37个军(以后又新编2个兵团、12个军),约45万人。部署是:胡宗南集团3个兵团约17万人,布防在陕南、甘南及川北一带,其中第5、第18兵团等部共8个军,倚秦岭主脉沿成县、徽县、留坝、佛坪、镇安一线构成第一道防线;第7兵团6个军沿川陕边界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一线构成第二道防线,阻止人民解放军由陕南、甘南入川。宋希濂集团2个兵团6个军约10万人,布防在川、湘、鄂边界地区,与位于长江上游北岸巫山、巫溪至万县地区之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孙震部1个兵团3个军4万余人相配合,形成“川湘鄂边防线”,阻止人民解放军由鄂西入川。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谷正伦部1个兵团2个军3万余人,扼守黔东门户及湘黔公路沿线要点,阻止人民解放军由湘西入黔。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部4个军3万余人,其第8、第26军(1950年1月编成第8兵团,辖第8军,指挥第26军)配置在滇、黔边界及滇越公路沿线,主要对付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由保安团新编的第74、第93军驻防昆明地区。在四川省和西康省(今分属四川和西藏)有8个军约7万人,其中第15兵团3个军配置在南充、达县、大竹地区,准备向川北或川东机动;第72、第21军(后编为第22兵团)驻守泸州、内江及沱江一带机动;第20、第95、第24军驻守重庆、成都及雅安、康定、西昌等地,担任警备。此外,尚有各级警备司令部,军、师管区和宪兵、保安团队、空军及联勤总部等所属近200个单位。西南地区国民党军总兵力达90万人。第二野战军经营西南诸省的任务是随着全国战局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194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明确指出:第二野战军应准备以主力或全军在第一野战军一部协同下,经营四川、贵州、西康三省。7月16日进一步指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协同第四野战军进军华南,完成广西作战任务后,西出昆明,占领并经营云南。10月13日最后确定:经营云贵川康藏5省的总兵力为第二野战军及第18兵团约60万人。5~10月,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进军西南的作战方针作了一系列指示,指出:胡宗南集团正向四川撤退,并有向昆明撤退的消息,蒋介石正在做建都重庆割据西南的梦,而欲消灭胡宗南集团及川、康境内国民党军,非从南面进军断其退路不可。对白崇禧集团及西南境内国民党军,均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针,以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同时,还鉴于国民党内部不少人犹豫徘徊,指示全军:对国民党军队除用战斗方式解决外,尚需要兼取政治方式。欲求彻底而又健全、迅速地解决国民党军,必须采取政治方式,以为战斗方式之辅助。中共中央军委对进军西南的部署是:第4兵团归第四野战军指挥,担任战略迂回任务,由赣南经广东迂回广西,协同第四野战军歼灭余汉谋和白崇禧两集团,尔后兜击云南;第二野战军主力待广州解放后,即在第四野战军进行广西作战的同时,取道鄂西、湘西、黔北入川,占领宜宾、泸州、重庆等地,截断川境国民党军退往云南的道路及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由位于陕南、甘南地区的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等部,积极吸引、抑留胡宗南集团于秦岭地区,待第二野战军主力截断其退路后,即迅速占领川北,继进成都,尔后协同第二野战军主力聚歼该敌。第二野战军西进时机以9月为宜,12月占领宜宾、泸州、重庆一带,尔后会同第18兵团于次年1月占领成都,扩占全川。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和部署,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全面分析了战争形势,于8~10月间4次下达进军西南的指示和川黔作战的命令。其兵力部署是:第4兵团首先归第四野战军指挥,率所属第13、第14、第15军参加广东、广西作战,尔后兜击云南;第3、第5兵团先向湖南常德、邵阳一线集结,尔后第5兵团率所属第16、第17、第18军及第3兵团第10军,由湘潭、邵阳、桃源地区直出贵州,攻占贵阳、遵义,迂回川南,占领宜宾、泸州、纳溪等地区,截断川境国民党军退往云南的道路;第3兵团率所属第11、第12军由常德、江陵地区直出川东,攻占黔江、彭水地区,牵制川东国民党军,相机解放重庆,进占江津、泸县地区。两兵团实现上述任务后,再会同由陕南、甘南入川的第18兵团等部,围歼胡宗南集团及川境国民党军,解放全川。实现大迂回、大包围方针的关键是保证第二野战军主力隐蔽地集结于鄂西、湘西。为此,在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靠近西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于夏秋之际展开了一系列佯动。6、7月间,活动在汉水中游的陕南军区部队,两次进攻防守大巴山之线的胡宗南集团。8、9月间,集结秦岭北麓的第一野战军所属第18兵团等部,摆出欲行强攻南下的态势。10月23日,第二野战军指挥机关由南京车运抵达郑州时,举行盛大群众集会,欢送大军西进,同时新华社发布进军消息,造成第二野战军主力西进陕西南下四川的声势。这些都有效地隐匿了第二野战军主力的行动。9月初,第二野战军主力开始向鄂西、湘西隐蔽开进。至10月20日,第3兵团在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率领下,由芜湖经南京、郑州、孝感进抵常德、江陵一线;第5兵团在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率领下,由上饶经湘潭进抵邵阳、桃源一线。此时,第18兵团及第7、第19军在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第20兵团政治委员李井泉和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士第率领下,已在秦岭北麓集结,吸引和监视胡宗南集团。第二野战军主力向鄂西、湘西开进时,正值第四野战军准备和实施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之际,遮蔽了第二野战军主力的开进和顺利完成集结。第二野战军主力集结鄂西、湘西后,第四野战军为策应其主力进军广西,并配合第二野战军川黔作战,决定进行鄂西战役,以一部兵力会同第二野战军部队在鄂西南、湘西北地区求歼宋希濂集团。据此,第二野战军决定以第3兵团主力首先协同第四野战军部队围歼宋希濂集团,尔后迂回四川东南,与第5兵团协同作战。11月1日,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下,在北起湖北省巴东、南至贵州省天柱,宽约500千米的战线上,开始多路向西进击。第3兵团第11、第12军由石门、慈利等地出动,与第四野战军第50军和第42、第47军主力等部,分左右两个集团,沿川鄂、川湘公路西进,以钳形合击之势发起对宋希濂集团的作战。14~21日,在咸丰地区截歼其西逃的第14兵团4个师,在白涛渡追歼该兵团余部,俘兵团司令官钟彬,迫宋希濂集团余部向南川、綦江撤逃。位于川东长江北岸的国民党军第16兵团亦仓皇西撤。至此,第3兵团主力和第42、第47、第50军等部顺利突破国民党军在川湘鄂边的防线,解放了鄂西及乌江以东大片地区,打开了入川门户。第5兵团并指挥第3兵团第10军,由邵阳、桃源地区出动,以大迂回动作,直出湘西,向贵州境内国民党军第19兵团2个军发起进攻,突破了国民党军在黔东的防线。此后,左翼第16军直逼贵州省会贵阳。中路第17军沿湘黔公路西进,迫敌节节西撤。刘伯承、邓小平鉴于四川境内国民党军有南撤动向,于11日命令第5兵团等部占领贵阳后,主力急速北上,一部向安顺方向前进,以巩固贵阳,掩护主力北上,阻截国民党军南撤。第16军遂加速向贵阳侧后迂回,15日进占贵阳,先头部队于18日抵乌江上游鸭池河边。第17军一部沿黔桂公路南下,另一部截断了川黔公路,迫国民党军继续西撤。右翼第10军于21日进占黔北重镇遵义城。贵阳及黔东广大地区的解放,打破了白崇禧集团西撤滇、黔的企图,直接威胁胡宗南集团的退路,并截断了该两集团的联系,为迂回川境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人民解放军多处突破“大西南防线”后,坐镇重庆的蒋介石急令胡宗南集团由秦岭南撤,并调其第1军加强重庆地区防务;令宋希濂集团扼守乌江;调正向川西北开进的第15兵团主力速至綦江、南川地区,策应宋希濂集团,掩护胡宗南集团南撤,其一部速至娄山关布防,阻止人民解放军北上;令第16兵团等部沿大竹、广安西移。总的企图是保存实力,向四川内地及滇、康退却。刘伯承、邓小平针对国民党军以上动向,于11日和21日发布命令,指出当前战役重心是截断川境国民党军入滇退路,令第5兵团等部精确计算行程,加速迂回泸州、宜宾地区,截断川滇公路;令第3兵团主力在正面牵制由鄂西败退至南川、綦江一带的宋希濂等部,待第5兵团到达预定位置后,两兵团协同作战。与此同时,发表文告,敦促西南地区国民党军政人员停止抵抗,弃暗投明,听候改编,保护公共财产,维护地方秩序。11月21日,第3兵团主力及第47军强渡乌江,突破宋希濂集团最后一道沿江防线,继以钳形攻势向退据南川及以东地区的宋希濂集团及增援的第15兵团实施合击。经多路穿插截击,将其分割包围于南川以北地区,激战至28日,将其第20兵团及第15兵团大部共3万余人歼灭,迫第16兵团继续西撤。鉴于战局发展迅速,遵照刘伯承、邓小平提早解放重庆的命令,第47军主力由涪陵北渡长江,向垫江推进;第12军从重庆、江津间渡江西进,逼近璧山;第11军亦进抵重庆对岸之长江南岸,形成对重庆的包围态势。蒋介石于30日凌晨逃往成都。第11军随即渡江,解放重庆市。随后,各部队乘胜西进。至12月7日,第3兵团主力进至内江、遂宁之线,第47军主力及第50、第42军一部等进占广安、邻水、垫江、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等地区。第5兵团除留第17军接管贵州省外,主力及第10军由贵阳、遵义等地向川南疾进。第16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鸭池河防线后,连克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截断了由川经黔入滇的最后一条道路,继北渡赤水河,袭占叙永城。12月7日,该军主力北渡长江,进至南溪、泸州地区,一部直出宜宾。第10军于12月1日解放赤水城,继而北渡赤水、长江,至7日解放泸县、自贡、荣县、资中、内江等地。至此,由黔北迂回川南的第5兵团等部提前到达预定位置,控制了川滇公路和长江通道,与第3兵团主力靠拢。在人民解放军的政治争取下,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和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等分别在昆明、雅安等地通电率部起义。10日,败退贵州的国民党军第19兵团副司令官王伯勋率第49军余部在普安地区通电起义,不久该兵团第89军余部亦在盘县地区通电起义。至此,贵州省全境解放。11日,国民党军第22兵团司令官郭汝瑰率第72军在宜宾宣布起义。当日,由甘肃南下的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等部逼近武都,驻守该城的国民党军第119军亦宣布起义。重庆及川东、川南广大地区解放后,蒋介石急令由秦岭山区撤至武都、汉中及川北的胡宗南集团向成都地区撤退,并令由川东西撤的第16兵团和第20、第15兵团残部扼守岷江、沱江之线,迟滞人民解放军西进,掩护胡宗南集团南撤。此时白崇禧集团已在广西被歼灭,蒋介石眼看割据西南、待机反攻的战略计划已经破灭,乃任命参谋总长顾祝同兼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授权其指挥川西所有部队,在成都地区组织抵抗。蒋介石本人则于12月10日偕一部分党政军要员乘飞机逃往台湾。在国民党军纷纷向川西猬集的情况下,刘伯承、邓小平于12月6日命令第3、第5兵团等部加速前进,会同由川北南下的第18兵团在成都地区围歼胡宗南集团等部。强调当前作战关键是抢占乐山、邛崃,截断国民党军南逃的最后两条道路。第3、第5兵团主力于10日前后由南溪、自贡、内江、遂宁等地分路向成都地区轻装开进。第16军于16日黄昏强渡岷江,继北进名山、丹棱地区;一部于19日在峨眉县(今峨眉山市)金口河俘宋希濂及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残部3400余人。第18军于13日进抵宜宾,渡长江沿岷江西进,沿途歼宋希濂部等5000余人,至21日进至乐山、眉山地区。第10军于青神及以南渡岷江西击,至19日进占眉山、丹棱、蒲江,并继续向北推进,逼近邛崃。第11军于15日渡沱江,经简阳向新津、双流方向推进。第12军于17日强渡岷江,解放彭山,20日攻占邛崃、大邑等城。第50军集结遂宁。至此,完全截断了胡宗南集团等部撤逃康、滇的退路,人民解放军从东、南、西三面逼近成都地区。国民党军鄂西、湘西、黔东防线被突破后,胡宗南集团开始南撤。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等部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以既不过紧逼近,免其加快收缩南撤,也不与之相距过远,免其有余裕时间破坏道路、桥梁的方针,缓缓跟进。1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为协调进军行动,决定第18兵团转隶第二野战军建制。12月3日,第18兵团等部根据第二野战军的命令兵分三路南下,以形成对胡宗南集团南北夹击之势。7日,贺龙根据第二野战军主力加速西进的形势,命令第19军和第7军主力留置陕南、甘南不再南下,令第18兵团勇猛追击。各部队于11日翻越秦岭。第62军随即进逼武都,迫守军起义;15日袭占入川要冲碧口,渡白龙江,越摩天岭;18日解放青川,直逼江油。第61军翻越大巴山,于18日抵达南江,并与胡宗南集团后尾部队展开激战,继而解放巴中,直指南部。第60军和第7军一部沿川陕公路及两侧疾进,连克五丁关、牢固关、七盘关、飞仙关、朝天驿等险隘,强渡嘉陵江,18日攻取剑门关,直趋绵阳。第18兵团各部队战胜蜀道艰险,在川北地区歼灭胡宗南集团等部8万余人。至21日,进占绵阳及其东西一线,与第3、第5兵团达成对成都地区的包围。被围困在成都地区的国民党军,欲逃无路,求援无望。12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成都战役。23日,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胡宗南慌忙乘飞机逃往海南岛,国民党军陷入混乱。在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其第16、第15、第20、第7、第18兵团、第3兵团先后起义。第5兵团于24日由崇庆(今崇州)、新津向西南方向突围,至26日,一部被歼灭,大部被围困于邛崃地区投诚。27日,成都解放。至此,四川省全境解放。卢汉率部起义后,驻云南的国民党军第8、第26军反对起义,进犯昆明,在遭到起义部队和人民解放军第17军一部、滇桂黔边纵队的打击后,退据滇南地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在结束广西战役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奉命指挥第13军和第四野战军第38军2个师,于1950年1~2月间挺进云南,举行滇南战役,歼灭了新编成的第8兵团部及第8、第26军共2.7万余人,俘国民党军陆军副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官汤尧,少数国民党军逃往国外。与此同时,第4兵团机关及第14、第15军相继进驻昆明及滇西、滇西北地区,解放了云南全省。1949年12月底,胡宗南返回西昌,纠集由四川逃出的国民党军残部和地方势力,妄图建立大陆上最后一个反攻基地。1950年3~4月间,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暨第二野战军以第14、第15、第62军各一部举行西昌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胡宗南逃往台湾。至此,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地区获得解放。第二野战军等部进军西南,成功地运用大迂回、大包围作战方针,高度发扬英勇顽强和艰苦奋斗作风,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新区政策,并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赋予的进军西南的战略任务。在近半年的作战中,经上百次战役、战斗,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正规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连同后方机构、地方保安团队和游杂武装,共90余万人,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及毗邻的湘、鄂、甘诸省50余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割据西南、伺机反攻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