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半命题作文:学问藏在山水里_900字

作文网 2024年05月25日

      学问大概是从山水里来的。

      循文明的滥觞——《诗经》内容大多取材于山水。《蒹葭》将情与水相连,多几分含蓄,亦多几分深挚。《渐渐之石》中,将行军之苦,与“山川悠远”相融,多几分苦难,又多几分豪情。生活与山水的相映,国家与山水的相依,如此感情,构建了士大夫人文情怀的雏形

      文化从山水走出,又常常想回到山水中去。

      “贬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在红尘中受了挫折,便一头埋入原始的山水,由此,激发了许多感触,诞生了许多诗篇,造就了许多名士。

      看惯了人间喧嚣,自然山水更能给人以最直接,真实的触动。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何尝不是让画前的范仲淹观在眼中,动在心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豪情,这样的开阔,是其胸怀之大,亦是景的激发。范仲淹从山水中感发的胸襟,又将其回馈于文明,这份进取与淡泊,渐成儒士的学问。

      文人循此传统,带着从山水中来的学问,又把山水带入文明的城市中。

      苏州园林便是由此而生。几座太湖石,几丛翠竹,几方小潭,几条游鱼.区区几亩.便将最秀雅的山水纳入其中。文徵明一生不得志,晚年全身心投人拙政园,将自己的心志操守化作园中小景,作画吟诗。最终以古代文人少有的高龄逝世.将这不朽的山水,留与后世,也留住了自己铁画银钩的清名。

      国学大师钱穆,作为最后一代的传统文人,即使与新文化浪潮相背,却依然潜心研究国学。他在苏州长大,即便半生辗转香港、台湾,身后也要托儿女将骨灰运至西山,这座太湖中的小岛。

      曾有幸瞻仰先生之墓,位置很偏,若无乡人指点,难以到达。墓在半山腰,一路上树林葱郁,茶园环绕,缀着乡民之墓。林中探出,见先生的墓最高,也最开阔。但大小却与普通的墓无异,所多的不过是几步台阶,一小段慕志铭。不经意回首,惊异地发现眼前竟是无边的太湖,远方的山,山脚下的村庄,尽收眼底。伴山依水,抱月而眠,这在山水中,亦在人世中。

      我曾以为钱穆的学术与自然,与社会,是脱节的。如今才从这里领悟到钱穆的人生哲学,他坚守传统、孤身办学,无论顺逆,如眼前流水一般淌去,山峰一般矗立,不急不躁,退守攻取间是浩渺山川孕育出独立的人格。

      从山水里汲取学问,再馈于人世,馈于后世,馈于自己,明心见性文人精神的演进,藏着学问在山水和人世之间的传递。

      中学生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尽在“作文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