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龙:股市上涨是否会带来存款搬家?

新浪网 2019年03月26日 16:12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黄志龙

      居民主动投资理财的意识不断提高,能够接受更高风险的资产配置方向,加上货币偏宽松的政策将使得存款、债券和宝宝类(货基)的收益率不断下滑,房地产调控大方向不变使得房地产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股票等权益类投资的上涨空间依然可期。

      每当股市持续上涨,“韭菜”们都会蠢蠢欲动,存款搬家的声音也会不时出现。今年以来,股市持续走强,是否会引发新一轮存款搬家?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历史上三次牛市行情和居民金融投资的风险偏好中去寻找。

      回看三次“股市涨、存款降”现象

      股市上涨,存款搬家现象的发生,在过去十余年中,曾发生过多次:2007-2008年股市“牛转熊”的周期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也呈现出一个巨大的V型反转走势;2014-2015年的牛市行情中,居民存款增速持续走低,“股灾”爆发之后,存款之所以没有出现明显反弹,与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去库存密切关联;2017年的结构性牛市行情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持续推动,使得居民存款增速于2018年一季度末创下1.38%的历史新低(参见下图)。

      国人追求高收益理财的意识在增强

      为何会出现这种股市上涨、存款搬家的现象?这或许与国人理财的风险偏好两极分化有关。具体来看,当前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主要有四方面特征:

      一是家庭总财富中,金融资产比重偏低。根据西南财大发布的《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8)》,2017年我国家庭总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77.7%,远高于房地产市场同样十分发达的美国家庭的比重(34.6%),高房价形成的住房资产占比高企,挤压了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仅为11.8%,远低于发达国家(参见下图)。

      二是家庭金融资产风险偏好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虽然金融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占比较低,但居民投资金融资产的风险偏好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8》显示,存款(无风险)、股票(高风险)、证券投资基金(高风险)是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前三大类资产,债券、保险等中低风险的资产占比明显偏低(参见下图)。

      另外,《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现象。该报告显示,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的家庭占比高达46.2%,风险值小于6%的家庭占比为27.7%,而较高风险和很高风险家庭占比达到17.3%,愿意承担中等风险和较低风险的家庭比重仅为8.8%(参见下图)。由此可见,家庭风险偏好呈现倒U型。

      三是金融知识缺乏使得投资者关注高收益、忽视高风险。风险偏好的两极分化,使得家庭在选择理财产品过程中,最看重收益率,其次是风险性,最后才是流动性。当然,也有许多家庭对于自身投资最关注的要素比较模糊(参见下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国人金融知识较为匮乏。

      具体来看,以下几方面因素,对于居民的金融知识和财富健康水平的影响甚大:从教育水平看,学历或教育水平越高,金融知识和财富健康水平越高;

      从行业差异看,科研、金融、教育三大行业的金融知识和财富健康水平在所有行业中遥遥领先;从不同城市看,一、二线城市居民差距不大,金融知识较为丰富,财富健康水平较高,且远高于三四五线城市家庭;从不同年龄段群体看,25-40岁群体金融知识最丰富,年轻人和老年人金融知识最匮乏,老人养老钱被P2P和各种金融骗局收割的不在少数。

      股市赚钱效应或驱动存款搬家现象

      回到本文的主题,从本轮股市上涨的赚钱效应看,今年2月沪指大涨25.06%,创历史最大月度涨幅,月末成交量显著放大,多日成交额超万亿元。另外,行情看好使得2月18日-22日,A股市场新增投资者数量达到31.61万,环比大涨53%。与此同时,证券公司沪深两市的融资融券余额也大幅飙升(参见下图),这说明股市的赚钱效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再结合前文的分析,居民主动投资理财的意识不断提高,能够接受更高风险的资产配置方向,加上货币偏宽松的政策将使得存款、债券和宝宝类(货基)的收益率不断下滑,房地产调控大方向不变使得房地产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股票等权益类投资的上涨空间依然可期。可以预计,股市的赚钱效应,或将引导居民存款增速持续下滑。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