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tag.120ask.com提供.

您的位置:检查项目>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叶者超过0.05时,又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基本信息

  • 专科分类:生长发育检查检查分类:血液检查
  • 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是否空腹:空腹
  • 参考价格:25元   科 室:血液科
  • 温馨提示:禁止吸烟,注意休息。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正常值:

白细胞自动计数仪:(2~7)×109/L(2000~7000/mm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增加

1.可能是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痈疽、疖肿等。也可能是全身感染包括肺炎、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热、急性阑尾炎、白喉、急性胆囊炎等。

2.可能是铅、汞、安眠药、洋地黄类、安替比林、砷中毒、虫毒、异种蛋白吸收。也可能是代谢性的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妊娠中毒症等。

3.血液病如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4.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坏疽、新生物坏死、烧伤等。

5.其他如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后、库欣综合征、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恶病质等也可造成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减小

1.重症感染如重症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等。

2.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原虫病(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特殊感染。

3.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血液病。

4.有机溶酶、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痉挛药物、磺胺类药物、酚噻嗪类、氯霉素、合霉素等的药物影响。

5.放射线照射:放射病等。

6.系统性红斑狼疮、斑替(Banti)综合征、肝硬化、费耳替(Felty)综合征等也可造成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

7.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良性嗜酸性细胞减少症等。

8.其他还可能是恶病质、血液透析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怀疑患有血液病、感染的人群。有炎症表现的人群。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注意事项:

不适宜人群:患有白血病的人群,血小板缺乏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禁止吸烟,注意休息。

检查时要求:无特殊要求。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检查过程:

抽血检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目。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不适宜人群:

1、服用过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甾体激素等药物的患者,因为可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禁止近期有以上药物服药史的患者检查。

2、特殊疾病:患有造血功能减低疾病的患者,比如白血病,各种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除非该检查必不可少,尽量少抽血。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不良反应与风险:

1、皮下出血:由于按压时间不足5分钟或是抽血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可导致皮下出血。

2、不适感: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痛、肉眼可见的皮下瘀斑等。

3、晕血或晕针:在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针或晕血。

4、感染的风险:如果使用了不洁针头穿刺就有可能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