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有问必答网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是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情况为杆状的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又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正常值
  •       3 临床意义 4 注意事项
  •       5 检查过程 6 不适宜人群
  •       7 不良反应与风险

基本信息

  •       专科分类:生长发育检查检查分类:血液检查
  •       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是否空腹:空腹
  •       参考价格:20元   科 室:血液科
  •       温馨提示:禁止吸烟,注意休息。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正常值: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数比例应为5%~6%。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临床意义:

      异常情况:

      1.杆状核粒细胞>0.06,称轻度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2.杆状核粒细胞>0.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表示有严重感染。

      3.杆状核粒细胞>0.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患有血液病如白血病、感染的人群。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注意事项:

      不适宜人群:血小板缺乏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禁止吸烟,注意休息。

      检查时要求:无特殊要求。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检查过程:

      采用静脉采血进行检测。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先用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同时立即去掉压脉带。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不适宜人群:

      1、服用过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甾体激素等药物的患者,因为可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禁止近期有以上药物服药史的患者检查。

      2、特殊疾病:患有造血功能减低疾病的患者,比如白血病,各种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除非该检查必不可少,尽量少抽血。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不良反应与风险:

      1、皮下出血:由于按压时间不足5分钟或是抽血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可导致皮下出血。

      2、不适感: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痛、肉眼可见的皮下瘀斑等。

      3、晕血或晕针:在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针或晕血。

      4、感染的风险:如果使用了不洁针头穿刺就有可能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