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tag.120ask.com提供.

您的位置:检查项目> 血清黏度

血清黏度

血清黏度检测同全血黏度测定相似,只是方法较简单、而且可避免红细胞等因素影响检测结果,而且一般血浆蛋白质浓度的影响也很少,因此对多发性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的敏感性比全血黏度为高。

基本信息

  • 专科分类:生长发育检查检查分类:血液检查
  • 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是否空腹:空腹
  • 参考价格:20元
  • 温馨提示: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

血清黏度正常值:

相对黏度(血清流过时间/蒸馏水流过时间)1.4~1.8。

血清黏度临床意义:

相对黏度大于4~6,考虑高黏滞综合征;相对黏度大于6~7或以上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其余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

血清黏度注意事项:

(1)高于参考值原因,主要与血清中球蛋白、脂质浓度升高有关。

(2)新生儿血清中血脂很低,故血清黏度很低。

(3)血清黏度增大,则相应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也升高。

血清黏度检查过程:

(1)打开仪器预热,使恒温系统达到测试温度。
(2)将试样在测试温度下恒温5min后,充分混匀加入试样杯。
(3)按测量键,切变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血球下沉,选择切变率档次不宜过多,每档停留时间不宜太长。
(4)每个试样测量后应将试样杯清洗擦干。

血清黏度不适宜人群:

无禁忌人群。

血清黏度不良反应与风险:

晕血或晕针:在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针或晕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