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邾国

先秦诸侯国
收藏
0
0
邾国,又称邾娄国邹国,周代东方方国之一,曹姓、子爵,史称邾子国
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曹安,为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人挟于邾,史称“邾挟(朱挟)”或“曹挟”,为邾国开国君主。[5]
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年),邾侠后七代邾君夷父颜帮助鲁伯御在鲁发动叛乱,杀死了鲁懿公,篡夺王位。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年),宣王伐鲁,杀了伯御而立鲁孝公,还杀了夷父颜,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周宣王命夷父颜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一说叔术为邾国群公子之一,但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贤明有德受到邾人的拥护,故得即邾君之位。叔术代邾君之位15年,到前782年周宣王死后,叔术让国于夷父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受当时邾国五分之一的疆土。[2]至此邾国分为邾国、小邾国滥国,史称邾分三国[3]
虽然自周初立国,到春秋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国君称“邾君”。齐桓公推行霸业,邾君克积极支持,奔走联络各国,曾夜宿滕国薛国。周僖王二年(前680年)鄄地会盟后,齐桓公霸业成,为报答邾国,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国君始称“邾子”,邾国始得位列诸侯。[1]
《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后谥邾安公。安公之后是其子宪公邾子琐,宪公之后是其子文公邾子籧篨。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4],直到战国时为楚所灭。
中文名
邾国
简    称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主要城市
官方语言
古汉语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国家领袖
曹挟夷父颜邾子克邾文公
人口数量
10 万
主要民族
华夏族、东夷人
爵    位
子爵
历史事件
邾分三国

疆域

播报
编辑
地理位置约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

历史

播报
编辑

起源

邾国故城陶文
古帝颛顼(zhuan xu)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曹安,大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侠在邾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在西周之前,邾国的历史属于传说的时代。至西周始,邾国才删祖有信史。史载,周武王灭商后,邾国臣服于周,成为周的附庸国,初封之君是曹挟。
邾国可能早已存在,先依附于商,商灭又依附于周。曹侠之后,其子曹非继立。之后的世系为:曹非生曹成,曹成生曹车辅,曹车辅生曹将生,曹将生生曹訾父,曹訾父生夷父颜。夷父颜亦即曹颜,夷父是他的字。曹颜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时值西周末年,曹颜因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室封其少子曹肥于郳(今山东滕州东)为附庸,初称郳国,后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郳君曹肥的曾孙曹犁追随有功,被封为小邾子。曹颜因为帮助鲁公子伯御叛乱篡位,被周宣王诛杀,其弟叔术被立为邾君。叔术为人仁义,将君位让给了长大成人的曹颜之子夏父,自己出居于滥(今山东滕州东南)。故邾与小邾、滥史称“三邾”。邾君夏父之孙为邾君仪父。《春秋》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关于《春秋》称“邾仪父”而不称其爵位,《左传》解释说:由于邾仪伯尚未受到周王室的正式册封,所以只有直呼其名。又据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说:其后仪父服事齐桓公,以尊奖王室,被赐爵为邾子。所以邾国国君称邾子,是在春秋的齐桓公时期。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邾国晚葛乃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与之相当的还有莒国。邾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其国力也比较强,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是今山东境内众多小国家中的佼佼者。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击柝之声相闻”,两国的毗邻关系,既有利害矛盾,又有相互的影响,所以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成为邾国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邾国西湖风光
从春秋初年开始,邾国与鲁国的关系就不和睦。因为鲁为周的同姓国,在周代各诸侯国的位次排列顺序上,亦即所谓“周班”,有“鲁之班长”的说法。坑达芝鲁国的地位高,影响大,又与邾国为近邻,为了自己的生存,邾国千方百计地要搞好与鲁国的关系。在春秋时期,邾国国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以结好于鲁。但鲁为了扩展领土,将邾国视为“夷”而经常加兵于邾。仅《左传》记载,短短的二百余年里,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邾有时也不示弱,经常与当时的强国如晋、齐、楚相交结,求得保护,与鲁国对抗。
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禁习热(今凤凰山下大律村一带,当时亦当称绎,訾娄可能是鲁国人对邾都的鄙称)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趋遥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结局

春秋后期,邾国政治日趋败坏。如邾庄公死时,竟用了5个人殉葬,这与“邹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背离的。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昏庸,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政权的分崩离析。早在邾悼公时,邾国大夫庶其投奔了鲁国,并把邾国的漆(今山东邹城东北)和闾丘(漆的东北)作为进献礼交给鲁国。时隔一年,大夫畀我又叛邾奔鲁。邾庄公时,连续发生了大夫快逃亡鲁国和大夫黑肱献滥邑以奔鲁的事件。继邾庄公而即位的邾隐公更是一位荒淫无道的君主。
前488年,鲁国伐邾,鲁军已攻至郭门,隐公仍然在享用乐舞,结果被俘虏。后隐公被放回,但仍不思悔改,又被吴王拘禁。邾隐公归企符后在鲁、齐、越国之间流亡,最后在越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因其无道,又为越国所拘禁,死在国外。他的儿子公子何即位,也是一位无道君主,从此邾国国势日衰,江河日下。国势的衰落,与鲁国的力量对比更为悬殊,鲁国加重了对邾耻巴弃懂国的压迫。
前529年,在晋国召集的平丘之会上,邾国曾联合莒国起诉鲁国说:“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供),鲁故之以。”鲁国不断施压,邾国只好不断进贡示好以求和平,借以苟延残喘。到了战国时期,在鲁国的蚕食鲸吞之下,邾国已成为一个奄奄一息偏居一隅的小国。但邾国的统治者却依然腐败如常。
据《孟子·梁惠王》篇,邾穆公时期,每逢灾荒之年,邾国的百姓年轻力壮的四处流散,年老体弱者抛尸于荒野,而国家的仓库中却装满了粮食财宝。黑暗政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众对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在一次与鲁国的战斗中,邾国有33名官吏战死,而参战的民众却没有一个人为国死难。邾国统治者被他们的人民所抛弃。在内忧加剧时,外患也接踵而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除了受到北方齐、鲁两国的侵略外,随着楚国势力的东渐和北上,楚国成为邾国的主要威胁。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它的第29代嚷龙国君时被楚攻灭,其君被迁往南方,其故地称邾城。

都城

播报
编辑
春秋小邾国的铜盘
邾国建都于邾(今山东邹城境内),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据《左传》、《史记》、《汉书》等古籍载:西周始封邾,至邾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始迁于峄,至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公元前261至256年间),在此建都350余年。邾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秦置驺县,属薛郡,汉属鲁国,历经晋、刘宋元魏,直至北齐年间迁徙在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
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邾国故城北枕峄山,南依廓山,地势开阔,南北高中部低,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横距2530米,南北纵距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故城构筑利用山间高地,具有战略防御特点。现存城墙4000米,残高3—4米,最高处约7米。墙基宽20—30米,夯筑。城内中部偏北处有一高地,发现大片夯土、础石、花纹砖等建筑材料,经考证是邾国宫殿区。此外在故城东北发现邾国贵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两岸发现邾国手工业作坊区。
1977年12月23日,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播报
编辑
尽管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但两国地缘接近,在文化上彼此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是道德文化方面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由于这种价值观方面的共同性,后人以“邹鲁”称之。邹与鲁立国之地的原居民为东夷族,东夷族的文化传统是邾(邹)和鲁文化共同的源头。
邹鲁文化的杰出代表,孟子
人以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而著称。《说文》有“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的说法。所以“邹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崇尚仁德。此外,鲁文化作为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重民”思想尤具特色。鲁文化是一种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邾国与鲁国毗邻而居,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邹鲁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邹鲁文化”的这些特点内容,在邾国的政治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春秋前期,邾文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邾文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前614年,鉴于鲁国不断地征伐侵扰,邾文公准备把国都从平原地区迁到地处山区的绎(今山东邹城东南)。
当时的制度规定,国家在做出重大的决策前要占卜以问吉凶。而邾国史官对迁都的占卜结果是“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对此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意思说,如果迁都有利于民众,那么也就有利于我。上天生育了民众然后为他们树立了统治者国君,国君的建立归根结底是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民众得利,实际上就是我得利。遂毅然决定迁都。群臣们劝谏说:还是不迁都的好,这样国君您可以获得长寿。但邾文公却回答说:“国君之所以活着,就是要服务于民众。生命的长短,与时命有关。如果迁都对民众有利,这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最终邾国的国都还是迁到了绎地。从邾文公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邹鲁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邹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考证

播报
编辑
邾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据《滕县金石志》载:“清道光十年(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许慎的《说文解字》:“邾,蜘蛛也,从黾朱声。”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但是朱与邾的铭文并不是蜘蛛形的八只脚而只有六只脚,反而与者字的铭文上半部类似,而猪字是由豕者二字组成,所以蜘蛛图腾一说不确)据此,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图腾崇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理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左传·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
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
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历代君主

播报
编辑
即位顺序
国君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或时期)
身份
其子女
1
邾子挟
曹挟
前1046年-前?年
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
-
2
曹非
-
曹挟子
3
曹成
-
4
曹车辅
5
曹将新
6
曹訾(zī)
7
曹夷/曹颜
前?年-前796年
公子友
8
曹术
前795年-前781年
-
9
曹夏
前780年-前?年
-
10
邾子明
曹明
-
-
11
曹克
前?年-前678年
邾宪公
12
曹琐
前677年-前666年
邾文公
13
曹蘧(qú)蒢(chú)
前665年-前615年
邾定公、公子捷菑
14
曹貜(jué)且
前614年-前573年
邾宣公
15
曹牼(kēng)
前572年-前556年
邾悼公
16
曹华
前555年-前541年
邾庄公
17
曹穿
前540年-前507年
邾隐公
18
曹益
前506年-前486年
邾桓公、邾子何
19
曹革
前485年-前474年
-
20
邾隐公(复位)
曹益
前473年-前471年
21
曹何
前471年-?
22
邾子蒯(kuǎi)
曹蒯
-
23
曹曦
-
邾隐公曾孙
其后世系失考
-
邾世公
曹艽(jiāo)
战国时期
-
-
邾易公
曹孔
(尊称:曹孔父)
-
邾穆公
曹胳
-
邾静公
曹牙
战国时期
邾萧公
曹夯(hāng)
-
邾伯御戎
曹讨(字:御戎)
前261年-256年(为楚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