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不择手段

[bù zé shǒu duàn]
汉语成语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不择手段(拼音:bù zé shǒu du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晚清·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1]
不择手段(择:选择)指为达目的,任何手段都能采用。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2]
中文名
不择手段
拼    音
bù zé shǒu duàn
反义词
一心一意
出    处
《袁世凯之解剖》
注    音
ㄅㄨˋ ㄗㄜˊ ㄕㄡˇ ㄉㄨㄢˋ
语法结构
动宾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清·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目的甚正,犹且不可。”[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择手段”。[1]

成语故事

播报
编辑
袁世凯是清末北洋军阀领袖,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总统。字慰亭(迎微少又作慰廷),号容庵敬叠懂、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故人称朵体坑“袁项城”。[2]
在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时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的袁世凯就一面围攻革命军,一面与以姜市凳仔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谈判。孙中山被袁世凯蒙蔽,表示如果袁世凯能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共和蒸连国,那么孙中山就支持他当大总统。结果,袁世凯果然迫使宣统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目颁布了退位诏书。登上总统宝座的袁世凯很快露出了他的反革命面目,实行独裁统治。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3]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革命党人和广大进步群众的声讨。12月2地付5日,云南的蔡锷将军首先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贵州、广两、广东、浙江等省纷纷响应,袁世凯的一些亲信也纷纷倒戈。袁世凯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3]
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之解剖》等文中,猛烈的抨击了袁氏复辟帝制的行径,指斥袁世凯“为目组键润的而不择手盛奔料段”。[2-3]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欲望和利益的产物,无利不起早、无利不奔波。因此,人们谋取利益、追求财富、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名誉的过程中,不可不择手段而沦落为小人甚至罪人。成语告诉人们,就算人们做不到事事君子,但却可以事事不做小人,更不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4]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成文用法
“不择手段”指为达目的,任何手段都能采用。[2]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2]
运用示例
鲁迅《通信》:“趁便先辩几句罢:无须大惊小怪,这不过不择手段的手段,还不是主义哩。”[2]
鲁迅《三闲集·通信》:“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2]
朱自清《论不满现状》:“这种读书人往往不择手段,只求达到目的。”[2]

成语辨析

播报
编辑
不择手段—欺上瞒下
“不择手段”与“欺上瞒下”都有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的意思,区别在于“不择手段”中的“手段”不是指具体方法,而是指“不正当的方法”,而“欺上瞒下”则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其次“不择手段”的含义中也包含了“欺上瞒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