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谭嗣同

1984年陈家林执导的电影
展开8个同名词条
中国132 分钟1984年12月
收藏
0
0
《谭嗣同》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历史题材影片,由陈家林执导,达式常宋晓英王玉梅王志华王洪生王洪涛等主演,于1984年上映。
该片以谭嗣同为中心人物,再现了戊戌变法的过程,歌颂了仁人志士慷慨就义、献身民族的崇高精神。
类型
历史
导演
陈家林
中文名
谭嗣同
外文名
Tan Sitong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谭嗣同
外文名
Tan Sitong
类    型
历史
出品公司
长春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
导    演
陈家林
编    剧
刘耕路
主    演
达式常宋晓英王玉梅王志华王洪生王洪涛
片    长
132 分钟
上映时间
1984年12月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主要奖项
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在线播放平台
1905电影网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剧照
甲午战败后,举国震动。公元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痛定思痛,颁布诏书,决心变法维新。召见康有为,电召梁启超、谭嗣同赴京。慈禧太后闻讯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节制袁世凯、董福祥、聂士诚等部,拱卫京畿。
谭嗣同应召路上看到黄河岸边哀鸿遍野,深感不变法不足以强国。谭嗣同来到京城与康有为、杨深秀等维新派相聚,他们感到皇上下诏变法以来,总觉步履艰难,慈禧太后处处阻挠,王公大臣阳奉阴违,而一般小民更有不问是非,妄想借变法以自肥的。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首领袁世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翁同龢被慈禧赏赐还乡。光绪孤掌难鸣,乖巧的珍妃在寝宫安慰光绪谭嗣同将进京,1898年9月光绪帝召见谭嗣同,君臣二人一言一行都被左右太监密报慈禧太后,刚毅、怀塔布等旧臣更从中阻挠,架空光绪,一味陷害翁同龢、康有为等变法的支持者。谭嗣同等为推行新政,革除积弊,抓住礼部六堂阻挠维新派王照奉折事,奉请皇上,罢免了怀塔布等6大臣,拟绕开守旧派开懋勤殿推新政。维新派初战告捷,皇后、瑾妃等不知国家危难,背地里一味嫉妒吃醋,向太后说珍妃狐媚,撺掇皇上出洋,改变祖宗家法。满朝大臣则如丧考妣,状告到慈禧那里,慈禧悲叹:“这天下乱了!”保守势力开始调兵谴将,伺机反扑,荣禄奉西太后令暗调董福祥、聂士诚部进驻天津,调袁世凯进京,密谋借9月天津阅兵之机废掉皇上。太后召见珍妃,讽刺其干预朝政,命宫女看管珍妃。
光绪向旋桨谭嗣同传出密诏:“今朕市喇兰位几不保……设法相救……”
情况紧朵狱试章急,谭嗣同决定亲自出面力劝袁世凯起兵勤王,围园劫后。袁世凯却要他先救出皇上,谭嗣同轻信了袁世凯。
袁世凯以为事败,将谭嗣同此行密报荣迁趋道禄,荣禄飞驰京城,慈禧、荣禄等火速由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太后带领皇后、妃嫔、大臣、宫女、欢欢组太监回到宫中训政,当面训斥光绪改变祖制、违背家法。命太监、宫女将皇上、珍妃软禁。
大刀王五劝其出走避祸江夜棵她湖,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光绪被幽禁至瀛台,珍妃被囚禁至建福宫。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菜市口刑场,刚毅监刑。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血水和雨水一起洒满了菜市口[1]浆道翻汗。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达式常 饰 谭嗣同
配音  -
宋晓英 饰 李闰娘
配音  -
王玉梅 饰 慈禧太后
配音  -
王志华 饰 光绪皇帝
配音  -
王洪生 饰 康有为
配音  -
王洪涛 饰 大刀王五
配音  -
马盛君 饰 珍妃
配音  -
颜彼得 饰 袁世凯
配音  -
刘江 饰 刚毅
配音  -
马连冀 饰 杨深秀
配音  -
郑榕 饰 荣禄
配音  -
牛星丽 饰 怀塔布
配音  -
顾岚 饰 翁同龢
配音  -
朱艺丹 饰 李莲英
配音  -
辛辛 饰 隆裕皇后
配音  -
胡奇 饰 张进喜
配音  -
李耀华 饰 文悌
配音  -
巢萍 饰 瑾妃
配音  -
王文祥 饰 小太监
配音  -
赵淑兰 饰 怀塔布夫人
配音  -

职员表

导演
陈家林
编剧
摄影
展开
[2]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备注
1985年
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
《谭嗣同》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王玉梅
获奖
最佳美术
提名[3]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在确定影片基调时,导演陈家林认为,影片应该是严肃的历史正剧,虽然是以六君子之死的悲剧为结尾,但六君子的死是一场严肃的、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结果,不是性格的悲剧,不是个人命运的悲剧,而是新旧两党斗争的必然产物。因此从影片开始就不能给人以悲剧的气氛,而是应该从政治斗争入手,从新旧两党的斗争入手,推进剧情,导致悲壮的结局。而那悲壮的结局也要使观众去思考,使他们从主人公的爱国献身精神中受到鼓舞,而不是堕入个人悲剧命运的缠绵情感之中。因此,他确定,影片的基调应该是深沉浓重和悲壮的[4]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该片充分运用了电影艺术丰富的表现手段,着力于对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渲染,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