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黄琬

东汉末年大臣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黄琬(141年-192年7月4日[21]),字子琰,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南)人,[18]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19]
黄琬幼时聪慧有辩才。其祖黄琼任职司徒时,被拜为童子郎。黄琬入朝为官后,被升为五官中郎将。后与陈蕃商议决定旧制规定一事,被权贵豪富人家的子弟所不容,遂对二人造谣中伤,肆意诬陷,结果陈蕃被撤职,黄琬被免官后还规定以后永不起用。光和六年(183年),黄琬经杨赐向汉灵帝推荐,于中平年间,受命出任右扶风(今陕西西安以西)[5],后又入京师,先后任职将作大匠、少府、太仆,然后出任豫州牧。在豫州时,盗贼猖獗,黄琬平定豫州,封为关内侯。[20]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为躲避讨伐,决定把都城由洛阳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联名上奏皇帝,反对迁都。事后,黄琬被胁迫到西都长安,改任司隶校尉。初平三年(192年),身为司隶校尉的黄琬,埋伏诛杀了祸国殃民的董卓。后被董卓部下逮捕并打入死囚牢,将其残忍他杀害,死时52岁。[20]
概述图片来源:[1]
全    名
黄琬
子琰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江夏郡安陆县
出生日期
141年
逝世日期
192年7月4日
主要成就
治理豫州,政绩为天下表;与王允等定计诛董卓
主要作品
《驳迁都长安议》
官    职
太尉、司隶校尉等
爵    位
阳泉乡侯
典    故
黄琬巧对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而辩慧

黄琬,字子琰,籍贯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少年时丧父,自幼聪慧善辩。[2]
永兴元年(153年),其祖父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为是三公的子孙而被任命为童子郎,但黄琬托病不到任。
当时司空盛允身患疾病,黄琼命黄琬前往问候,正好江夏郡上奏当地蛮人反叛的副本送达司空府,盛允因此随便逗弄黄琬说:“江夏这个地方,蛮人太多而士人太少了。”盛允本意也只是逗一逗黄琬,但没想到黄琬却因此拱手回答道:“蛮夷扰乱华夏,责任都在司空身上。”说完就拂袖而去,盛允因此大感惊奇。[3]

正直选贤

黄琬后来逐渐升迁为五官中郎将,受到光禄勋陈蕃的敬待。当时的旧制,光禄勋府负责举荐三府的郎,要以一定的成绩、任期,并且才德优异为选举茂才的四科。但当时权贵子弟大多因人情而被举荐为郎,而贫困守节的人却被遗弃。京师特地为这个现象做了谚语说:“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针对这个现象,黄琬和陈蕃同心协力,共同选举贤才。平原人刘醇、河东人朱山、蜀郡人殷参等人都因才德品行被选举。但此举却侵害了权贵子弟郎官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中伤陈蕃、黄琬,二人的案件交由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处理。王畅及刁韪素来敬重陈蕃和黄琬,就不弹劾此事,但宠臣因此诬陷黄琬、王畅等为朋党。陈蕃被免职,黄琬及刁韪则遭禁锢[4]

政绩卓然

黄琬遭到禁锢近二十年。直到灵帝光和(178年—184年)末年,太尉杨赐举荐黄琬有治乱之才,因此朝廷才征召其为议郎,出任青州刺史,迁任侍中、尚书。[5][29]
中平末,凉州叛乱,大军出征,军调不足。当时许多富殖之人花钱买官,很多人起家便担任州郡长官。黄琬因此上表:“太尉樊陵、司徒许相,都是窃据名位、留恋爵禄之人,他们苟进无耻,始终没有对国家起到匡救的作用,必定出现覆公折足之患。应该将他们罢免遣散,以清治路。军费虽然紧急,但礼义、廉耻是国家之大本,如果选用不合适的人,使恶隼飞在高城之上,为国家招惹事端,这就像是背着石头去救溺水者一样,不可不察。”不久后,黄琬出任右扶风(另一说黄琬担任右扶风在中平初),又入朝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等职。[5][28]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恢复州牧制度,以黄琬为豫州牧,当时豫州境内盗贼猖獗,使得州境凋残,黄琬率军平定盗贼,威名大震。任内政绩为天下表率,因功被赐爵关内侯[5]下军校尉鲍鸿奉朝廷之命征讨葛陂贼,却趁军队徵调物资之时侵盗官物,贪污上千万。黄琬又上奏朝廷举察其罪,论之如法。[28]

力谏迁都

三国志DS 黄琬形象
元年(189年),董卓掌权时,因为黄琬是重臣且掌有兵权,于是征召他入朝为司徒。[7]之后黄琬与太尉董卓、司空杨彪一同带着鈇锧来到阙门上书,奏请朝廷重新审理陈蕃、窦武及前朝朋党案,以顺应天下人心。[27]不久迁任太尉,进封阳泉乡侯。[7]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为躲避关东联军,召公卿商议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司空荀爽一同去见董卓,董卓说:“昔日高祖在关中建都,十一世后光武中兴,建都洛阳。自光武至今,也已经有十一世皇帝。按照《石苞室谶》,应该迁都长安,以顺应天人之意。”朝中百官尽皆惊愕,无人敢进言。杨彪说:“移都改制,这是天下大事,都应该顺应民心,合乎时宜。过去盘庚五次迁徙,殷商百姓民怨鼎沸,作《盘庚》三篇,用来晓喻民众。往昔王莽篡逆,变乱制度,更始、赤眉揭竿而起,焚烧长安,残害百姓,人民流亡,百无一在。光武帝接受天命,将帝都迁至洛邑,这正是合乎时宜。而今,天下并无大恙,百姓安居乐业,明公拥立圣主,光隆汉室福祚。而无故捐弃宗庙,抛弃园陵,只怕百姓闻而惊恐,不明迁都之意,必如糜沸蚁聚,造成社会动荡。此外,《石苞室谶》是本妖邪之书,岂可信用?”董卓表情发生变化,对杨彪说:“杨公欲图阻扰国家大计吗?关东方才大乱,贼人起兵。关中富饶,秦国当年凭借关中,吞并六国。长安崤函险固,是国之重防。且陇右盛产木材,极易筹措建筑材料。杜陵南山下有当年孝武帝烧制陶瓦的窑炉几千所,制作砖瓦,一朝可办。宫殿建筑,何足可言!百姓小民,不足以他们为虑!如果阻止迁都者,我会用大兵驱赶,将违令者逐至沧海。”百僚惊恐失色,杨彪又说:“天下形势,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希望您能深思。”黄琬对董卓说:“这是大事,杨公之言,不可不深思。”董卓没回答,荀爽见董卓一意孤行,担心他会加害杨彪,就从容谏言道:“相国岂会乐于迁都?如今山东兵起,非一日可以镇压下去,相国才考虑迁都以应对。这是秦、汉当年定都关中之策。”董卓面色稍有缓解。荀爽私下里对杨彪说:“诸君争执不下,必然引来灾祸,我才没有做。”最终朝议不欢而散。[8][23-25]
退朝后,黄琬驳议说:“从前周公营建洛邑使姬氏安定,光武帝占卜东都以兴隆汉室,这是上天给予的启发,使神明能够安定的事情。大业既未安定,怎么能随便有所迁动,而亏失四海的民望呢?”当时人害怕董卓暴怒之下,黄琬会遇害,力谏他不要这么做。黄琬回答道:“从前白公胜在楚国作乱,屈庐迎刃向前;崔杼在齐国弑君,晏婴不怕死而不与他盟誓。我虽然无德但确实仰慕古人的节气。”不久后,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为由策免黄琬、杨彪。但董卓仍然看重其地位名望,不敢对其加害。[7][23]
后来周毖伍琼劝阻董卓迁都,因关东起兵的诸侯多为周、伍二人推荐,董卓怀疑二人背叛自己,于是将二人杀害。黄琬、杨彪得知后感到恐惧,到董卓那里道歉说:“小人恋旧,并非想阻挠国事,请以不识大体为罪。”而董卓杀死周毖、伍琼后又立马后悔了,于是上表推举黄琬、杨彪为光禄大夫。[6-7][26]

下狱被害

同年,在迁都长安后,黄琬转任司隶校尉。他又与司徒王允同谋诛杀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收捕黄琬下狱。六月七日甲子,黄琬与王允一同遇害,时年五十二岁。[9][21]
(注:《后汉纪》称黄琬、王允死于同日[21],《后汉书》则将黄琬遇害之事写在甲子之前,但并未明写在哪一日。[22]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范晔:①早而辩慧。[10]②琬亦早秀,位及志差。[10]
李繁:天慧生成幼不群,八龄喻祖对君前。于今传说三朝瑞,不减当年玉笋铨。
秦观:其大臣如陈蕃黄琬辈,皆捐躯覆族,以急国家之难。[11]
郝经:①黄琬以识量登朝,嶷然鼎辅,克壮其猷,诛除元恶,以死报国,不负汉矣。[12]②钜臣宗儒,四杨八荀。……琬克徇义,不愧于天。珪璋无玷,死生两全。[12]

个人作品

播报
编辑
全后汉文》收录有黄琬文两篇:《奏论樊陵许相》、《驳迁都长安议》。[13]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黄琬巧对
三国志DS 黄琬信息
黄琬祖父黄琼最初任魏郡太守,当时发生了日食现象,黄琼上言陈说此事,太后下诏询问日所食有多少。黄琼正在考虑如何回答,黄琬时年七岁,回答道:“您为什么不称日食之余,如月之初?”黄琼因此大吃一惊,就用黄琬的话回答,从此更加喜爱黄琬。[14]
李翰亦有“黄琬对日,秦宓论天”之语。[15]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曾祖

黄香,字文强,尚书令,为中国古代著名孝子。[10]

祖父

黄琼,字世英,太尉,邟乡侯。[10]

父亲

不详,早卒。

妻子

来氏,司空来艳之女,董卓之乱后,带着弟弟来敏投奔荆州、益州。[16]

儿子

黄奎(正史并无记载,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10]
续后汉书·卷十二·列传第九》[12]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黄琬在第六回出场。为太尉,与司徒杨彪、司空荀爽共同劝阻董卓迁都,被其罢为庶民。[17]

影视形象

高振鹏版
1996年电视剧《三国英雄传之关公》:高振鹏饰黄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