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实践”安徽行采访手记|践行“四力” 感受“出彩”安徽

中华新闻传媒网 2024年05月17日 09:50

      Video PlayerClose

      4月21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四力’实践”安徽行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近40家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一道深入合肥市、六安市,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采访。

      此行之前,我对安徽的第一印象是——黄山、黄梅戏、中科大。但是经过近一周的走访调研,我对安徽的印象被另外三个关键词取代了,那就是——合肥的“科技蓝”、金寨的“革命红”、霍山的“生态绿”。一路走来,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深入践行“四力”,细心品味、慢慢回味,切实感受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安徽,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安徽,一个奋勇向前的安徽。

河南日报社王平((左二)在江淮大运河派河港调研采访。

      合肥“科技蓝”——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在合肥调研期间,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无限活力,体会到安徽省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来到合肥科学岛,在这个2.65平方公里的岛上,不仅设有7个研究单元,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还诞生”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我们看到了科学岛上的“明星”——“人造小太阳”,目睹了国家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感受到一个个“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正在岛上“安营扎寨”、频频上新,前赴后继的科研人员心怀国之大者,矢志不渝、埋头苦干,勇攀科技高峰。

      时隔近4年,新闻工作者们循着总书记的脚步走进安徽创新馆,切身感受到这里犹如浩瀚无边的“科技海洋”、开启未来的“知识之窗”。大科学装置令人震撼,贯穿日常各领域的科技产品也值得点赞。可折叠的柔性环形手机屏幕、会跳舞的机器人、能实现形象塑造的人像复刻机……2300余件最新科创成果,以生动可感的形式展现着安徽创新发展的全景。

      来到科大硅谷,以量子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里已涌现出“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墨子号”量子卫星、全球首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来到合肥蔚来汽车新桥基地,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化场景”,令人大开眼界、大呼惊叹,汽车产业已是安徽的“首位产业”,也成为全省制造业集链成群的一个缩影……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一“岛”、一“馆”、一“谷”、一“业”,彰显出了安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让大家看到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深刻感受到安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

      金寨“革命红”——红色精神引领老区旧貌换新颜

      从繁华的合肥市区驱车近两个小时,穿越山路弯道,我们来到了六安市金寨县。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曾诞生12支主力红军队伍,走出59位开国将军,因此也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家喻户晓的革命老区。

      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我们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红军纪念堂。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从讲解员的娓娓道来间,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段段烽火岁月的红色故事,仿佛让大家跨越了历史时空,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卓绝岁月,也深刻学习感悟到大别山精神和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革命老区,不仅让金寨县的红色底蕴更加深厚,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红色引擎”和强大动力,让老区人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曾是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真实写照。现如今,站在大湾村村口放眼望去,一边是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小楼,一边是崭新的游客服务中心。曾经的老屋旧宅已经修葺一新,村内干净整洁,道路平整宽阔,处处展现着老区人民奋斗的志气和风采。

      走进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墙上的照片带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4日在此召开座谈会的情景。“现在的陈泽申,精神状态比照片上还要好,脸色红润多了。”听到当地工作人员的介绍,小院里传来一阵阵笑声。这些年,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曾是重度贫困户的陈泽申不仅搬了新家,有了工作、多了收入,现在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销售山区土特产,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陈泽申的精气神,代表了大湾村村民的精气神,胸有成竹、积极向上,从“等靠要”变成了“我能行”;陈泽申的变化,是大湾村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伟大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通过在金寨县的采访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要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践行“四力”要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今后的新闻工作当中。

      霍山“生态绿”——绘就绿水青山美丽新画卷

      从金寨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调研团来到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六安市霍山县,“绿色”是这里的主色调。

      走进佛子岭文化馆、徒步登上淠史杭灌区工程佛子岭水库大坝,感受到了这项伟大水利工程的雄伟壮观。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第一个骨干工程,享有“新中国第一坝”的美誉。曾经,淮河旱涝灾害频繁,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变水患为水利,保一方安澜。如今的佛子岭水库,不仅保了一方平安,也是周边群众幸福生活的源泉。水库周边的优美生态,让这里成为著名景区,旅游业加快发展,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绿水青山也孕育了致富好“药”。山势雄伟、地势险峻,群山环绕、植被茂密,常年气候温凉、云雾缭绕,是霍山石斛野外生存的绝佳环境。调研团前往清潭沟霍山石斛原种保育及仿野生栽培基地参观,听取霍山石斛原种保护和产业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仿野生石斛的生长环境。大家与霍山石斛来了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用镜头聚焦“中华仙草”的珍贵,深入了解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情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霍山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霍山这个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好了“生态绿”这张牌。

      见证了“科技蓝”,感悟了“革命红”,体验了“生态绿”……充实紧凑的安徽之行,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不一样的安徽”,更难得的是一路上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媒体同行,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联络感情。作为党报编辑,我们平时的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校、排版中度过,对于当前最新政策以及高频热词,只是通过稿件内容、网络查询去获取。但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走出办公室、经常到一线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我们才能真正对国家政策、最新领域及稿件里的高频词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新闻采编工作,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扎根基层践行“四力”、在守正创新中淬炼本领的价值意义所在。(作者:河南日报社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