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范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13个同名词条
范超,1975年生,咸阳礼泉人。法学学士,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协、西安作协理事。在媒体工作十年,曾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等50余项。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美文》《散文》《读者》《诗刊》等百余家报刊。先后出版散文集《范超散文》《土天堂》《乡城》《曲江记》、诗集《麦草人》、史学著作《唐大明宫》《大明宫之谜》等,2012年推出《大地结香——范超文丛》,包括《水流年》《土生活》等七卷本共200万字。从2009年至2021年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孙犁散文奖、全国首届鲁藜诗歌奖、2011中国散文奖等多项大奖。作品先后入选《年度中国最佳散文选》、《感动100位著名作家的美文精品》、《中学语文课外读本》等100余种选本。他的部分作品被译介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1]
中文名
范超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5年
毕业院校
陕西师范大学
职    业
作家
主要成就
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
主要成就
全国首届孙犁散文奖
全国首届鲁藜诗歌奖
2011中国散文奖等多项大奖
出生地
陕西礼泉
代表作品
《范超散文》《曲江记》《麦草人》《唐大明宫》《大明宫之谜》等
职    务
西安曲江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文学生涯

播报
编辑

萌芽

1975年,范超出生于礼泉县新时乡张神村。上高中之促跨前,他一直随父母住在农村舟棵厚老家,切身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
在喜爱文学的父亲熏陶下,范超从小对写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用文字与身边的一切静物进行交流。大约是1987年,《咸阳日报》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全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那时范超正在故乡读小学五年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父亲将范超的一篇散文诗《苹果熟了》投寄给了报社,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出来。这篇写着范超名字和“礼泉县新时乡张神小学归阀桨”名字的报纸在这个淳朴的小村子里引起了轰动,他是这所小学第一个发表文章的学生,乡亲们闻讯都跑来争相抢着报纸翻看,啧啧称赞。这件事让范超很是自豪,文学的种子就此在他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高考时,范超的作文考了满分,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范超先后在省报当记者、编辑、主任达十年,之后又调到曲江管委会任职。一路走来,无论多忙多累,范超始终与文学不离不弃,他说正是文学给予他立身行事强大的力量,写作也是他最主要的生活方式。[1]

田园情怀

作家范超(右二)
达灶 2007年,一直坚持写作的范超,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笔下的文字,多是日常生活和村野植物,柴米油盐和村夫村妇,掌故人物和城市笔记。“我始终有一种观点,就是你出生在哪里,你的灵魂就在哪块土地上安放。只有回到农村老家,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宁静,体会到此心安处即吾家的道理。通过文字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就成为《土生活》中对麦子、玉米庄稼的热爱,《月亮地》里对母亲、乡间村民的亲切和对乡间生活的怀念。”
200万字的《范超文丛》就是凝聚了这样的辩糠讲订一份乡愁在里面,它以独具的视角,用关中乡村文化版图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展示了民风与历史,情怀与风雅。更为重要的是范超把一切无声的植物当作有生命情感的人来描写,写得温暖真实。
虽然范超有浓厚的乡村情节,但他又极其自然地把田园情怀融合进对城市文化的深切关照,以一颗亲近自然的赤子之心在城市取景。他对曲江景物的描写,在内心的祥和、宁静里,处处是与自已的心性相契合。他的城市笔记《曲江记》体贴入微、细密深情地在解读城市里一园一林,一山一石,一湖一楼,深入骨髓地体会把握宽大而又典雅的城市灵魂。范超的作品也一直面向具体而微的生活世界,从不拘谨于自我内心和个人狭小的天地。叙写从容淡定,具有坚实的人生内涵,显出生活的质感和厚实。以“家常”心去品读生活,去发现日常世俗之美。对卑微渺小的个体生命又充满了深沉的体贴、关怀和怜爱。这种对民间自在自然的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深怀着由衷的亲近喜纹垫键爱之情,使得范超从平民化的叙述中寻找到新的人生支点和生命依托。[1]

故乡

对于咸阳这座城市,范超有着剃催深深的眷恋,他的父母退休后居住在这里,一有空,范超就会带着妻儿回家。“每次回来后,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转悠,有时与亲朋好友相聚狼碑埋一堂,听听乡音,这才能够让我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有底气。希望有一天我能将咸阳的美写出来传出去。”用范超的话来说,故乡永远是他心底最恬静的地方。
说起自己的下一本著作,范超表示他将和父亲范志承先生合出一本《诗画词绘三百首》。“父亲退休后,喜爱诗词,我一直鼓励他坚持创作,这是也是继前几年出版《履端雅集》之后的又一本著作。”范超说,这本书中的插画将由儿子范煊辰来画,可以说是一本家庭书,旨在说明家学渊源,文脉承传。
从开始创作至今,范超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著书13本,作为一名业余作家,他的多产和他的获奖一样多,他也被人称为“陕西散文新生代的重要力量”。他从中国最普通的乡间走出,曾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直面现实的逼仄,到如今从事行政工作。无论场景如何转变,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已成为他文字灵性的最初来源,历久弥香的乡土生活,最终使他在文学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成为他灵魂的归宿。[1]

作品及荣誉

播报
编辑
全国影响力的陕西作家代表——范超
2012年12月,25万字的范超散文小说精选集《乡城》,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隆重推出,在其腰封上,编辑特意标注:“别样温润的乡村童话,暖热都市漂泊,直面人生的漂泊实录,缝补心灵伤口”。这是范超2012年推出的第八本书,国庆前夕,三秦出版社刚刚推出了《大地结香——范超文丛》,共计七卷本,分别为:《水流年》、《土生活》、《月亮地》、《西安书侠传》、《秦节风华录》、《关中掌故志》、《范超散文研究》,洋洋洒洒200万字。
从2007年开始坚持业余创作,范超先后出版散文集《范超散文》、《土天堂》、诗集《麦草人》、史学著作《唐大明宫》、《大明宫之谜》等。2009年获得陕西新好散文联展奖、《十月》散文奖、全国首届孙犁散文奖等;2010年获中国散文单项最高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鲁藜诗歌奖、陕西文学最高奖——陕西柳青文学奖,并参评全国鲁迅文学奖等;2011年获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一等奖、年度中国散文奖,2011年陕西文化影响力人物等。[2]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范超
    作品时间2008-10
    本书是 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系列丛书 (共3册)之一, 这套丛书还有 《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我心中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征文作品集》。

社会评价

播报
编辑
从两年连获“十大奖”,到一年内连推“八本书”,作为一名业余作家,范超的多产和他的获奖次数一样,正化学反应一般裂变成传奇,被人称为“陕西散文新生代的重要力量”。
贾平凹这样评价他:范超是一个富于天才的作家,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形象,深厚而不板结,正气又意恣肆。文笔绵软、沉着舒缓、日光流年、静水深流,迈过来的是虎势。
余秋雨则这样评价《土天堂》:范超以其宁静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精神体系,做的是草木文章,灵光照耀在最小的生物之上,带给人无穷品味。[2]

媒体对话

播报
编辑

秦中情歌

记者:您的作品让人想到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为什么会选取乡村作为您散文创作的内容?
范超:对于我来说,无论我走的多远,取得多大的成就,我的根始终扎在生我、养我的那片乡间土地上。直到现在,一回农村老家,一下子就感觉接地气了,全身心的轻松、舒展、自然、纯净。虽然我身在城市,但我的心在乡间,就像农村的萝卜,虽然大部分身子都在外边长着,但根部早已经深深埋在土地里。
我始终有一种观点,就是你出生在那里,你的灵魂就在那块土地上安放。小时候,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总有一天父母会老,人也在城市里落地生根,那时此身安处即吾乡。但心却总有一种深深的牵挂,只有回到农村老家,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宁静,才体会到,此心安处即吾家的道理。
记者:我们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这种深沉的爱,但也能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哀伤,它填补了都市人对故土的记忆和怀念。像您这样曾经有过农村生活的人可能都会有种感觉:那个可爱的、美丽的乡村正在一去不复返。
范超:是的,我是一个跟自然接触很深的人,过去的人都是在土地上生存的,都会有种对大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膜拜,其实就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我觉得文学最基本的就是真善美,平等、博爱这都是真善美,你首先应该争取让自己做一个真人,解剖自己,对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的热爱,离开了后对他们的怀念,这样的东西才可以产生共鸣,所以经常要把别人、把读者纳入进来,带着自己的体温和温度写作。
也可以说我的散文是一首对乡土中国的挽歌。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过去的乡土生活注定要消失,而我们这一代人则是从乡村到城市过渡的一带,是准备爬起来但却没有地方扎根的一代,惶恐是一代人共有的心理。我以散文的形式,去刻画、描述曾经和正在变化的关中乡土生活,为此做一个记录,记录在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所谓小人物的揪心命运。[2]

陕西精神

记者:我注意到,您对乡土大地的热爱在作品中还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和文化的细致关注。特别是您对陕西关学发展的梳理,为人们深入了解陕西深厚的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陕西省委宣传部阅评组有一段评论:“范超系统突出地以特别报道形式介绍了关学发展史和影响陕西从宋代到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中的近百位关键性人物,上起张载、冯从吾,下至刘古愚、于右任、李仪祉、吴宓等等,填补了历史空白……”可以说是对你自觉传承陕西文化的肯定。
范超:多年来,我也没想着成为什么,要怎么样,我只是把一点一滴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事实上这也是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再一个是想把我力所能及的乡邦文献及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因子梳理出来,能记录多少我就能传承多少。这就是我的最朴素的两个想法。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带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域,培育了无数仁人志士。挖掘陕西的地域文化,“关中学派”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西安书侠传》是一本人物简传,主要是介绍了关学发展史和影响陕西从宋代到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中的近百位关键性人物,上起张载、冯从吾,下至刘古愚、于右任、李仪祉、吴宓等等。
叫“书侠”,即身上有一种侠气。引导的好,那就是一种正气。儒道法家并行,加上关中人的秉性,一层一层的人物就出来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继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报家、报国的志向,立身行事的准则,虽然不一定能达到,但心向往之。
记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陕西,在您的记录中,还有一个陕西是民间的,秦地、秦风、秦节,描述了陕西人俗世生活的点点滴滴。
范超:“关学”、“宋明理学”深深地影响着西安人、关中人的处事方式,成为他们行为、做事方面一个理念上的东西。而秦风、秦节则是这个理念的一个外化,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过节、吃饭、穿着、礼仪等。我在《关中掌故志》、《秦节风华录》中把这些被遗忘或者至今仍在沿用的民俗记录下来,因为这两个东西是里外结合,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烙在关中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
记者:一口气推出八本书,厚重,磅礴,在陕西业余作家中和在您这一年龄段作家中并不多见,能谈谈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吗?
范超:刚刚创作完成一本主题美文集《曲江记》,有15万字吧,主要承继了中国古典散文性灵与自然的笔墨写法,主要想从老百姓的视角,记述曲江景区公共文化惠民的繁华景象,届时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