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茶馆

1982年谢添执导的电影
展开39个同名词条
《茶馆》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谢添执导,老舍编剧,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童超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82年2月1日在中国上映。该片改编自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生活变迁的历程。1983年,该片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 ... >>>
精彩图集查看更多
  • 中国电影《茶馆》DVD封面

  • 中国电影《茶馆》剧照集锦(2)

  • 茶馆剧照

基本信息

《茶馆》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谢添执导,老舍编剧,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童超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82年2月1日在中国上映[1][18]
该片改编自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生活变迁的历程[19]
1983年,该片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20-21]。2022年,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奖[17]
中文名
茶馆
外文名
Teahouse
Teehaus
чайхан
Salon de thé
The Teahouse
类    型
剧情、历史
出品公司
北京电影制片厂[1]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导    演
谢添[18]
编    剧
老舍[18]
制片人
王学朴[23]
主    演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童超[18]
片    长
118 分钟
上映时间
1982年2月1日[18]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tt1395030/[22]
主要奖项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20]
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21]
2022年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奖[17]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旬应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再达全,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姜妹姜循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泪欠婆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几十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嘱棕剃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断章厚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1]艰盛嘱旬叠。
《茶馆》剧照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于是之 饰 王利发
配音  -
郑榕 饰 常四爷
配音  -
蓝天野 饰 秦仲义
配音  -
童超 饰 庞太监
配音  -
胡宗温 饰 康顺子
配音  -
程中 饰 小康顺子
配音  -
英若诚 饰 刘麻子小刘麻子
配音  -
黄宗洛 饰 松二爷
配音  -
童弟 饰 大傻杨
配音  -
李大千 饰 宋恩子小宋恩子
配音  -
林连昆 饰 吴祥子小吴祥子
配音  -
李源 饰 二德子小二德子
配音  -
牛星丽 饰 康六
配音  -
李翔 饰 李三
配音  -
张瞳 饰 唐铁嘴
配音  -
任宝贤 饰 小唐铁嘴
配音  -
尚丽娟 饰 小丁宝
配音  -
米铁增 饰 马五爷
配音  -
田春奎 饰 黄胖子
配音  -
冯增祥 饰 老林
配音  -
雷飞 饰 老陈
配音  -
林东升 饰 乡妇
配音  -
孟瑾 饰 王淑芬
配音  -
吴淑昆 饰 庞四奶奶
配音  -
孙峻峰 饰 崔久峰
配音  -
平原 饰 王大栓
配音  -
金昭 饰 周秀花
配音  -
曹世骧 饰 邹福远
配音  -
谭宗尧 饰 魏福喜
配音  -
王大年 饰 茶馆伙计
配音  -
王淑华 饰 小妞
配音  -
张华 饰 王小花
配音  -
丁海涛 饰 康大力
配音  -

职员表

原著
老舍焦菊隐(原舞台导演)夏淳(原舞台导演)
导演
副导演(助理)
编剧
摄影
配乐
剪辑
赵秀琴
道具
美术设计
造型设计
王希钟郭桐
服装设计
刘惠萍
灯光
蒋国良张来福
录音
布景师
王泽生(置景)张文启(绘景)
展开
音响
刘万富
烟火
王雅林
演奏
中央广播艺术团
指挥
解说
原舞台设计
王文冲、关哉生
舞台监督
李绪文
效果
冯钦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2]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 王利发
    演员
    于是之
    配音
    -
    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为了避免被淘汰,他想尽办法跟上时代,经历了千灾万难仍忘不了搞改良,可都是“动脑筋白费力,胳臂拧不过大腿”。最 终,他和他的茶馆在风雨飘摇中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 常四爷
    演员
    郑榕
    配音
    -
    普通旗人,裕泰茶馆的常客,热爱自己的国家,富于正义感,有骨气,敢做敢当。曾因议论时政被清廷爪牙逮捕,也曾参加过义和团;清王朝灭亡后,开始自食其力,凭劳动吃饭。他一生历尽坎坷,只盼着国家能像个样儿,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
  • 秦仲义
    演员
    蓝天野
    配音
    -
    裕泰茶馆的房东,北京的财主。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变卖家产,一心一意兴办工厂以求富国裕民。然 而,他含辛茹苦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 松二爷
    演员
    黄宗洛
    配音
    -
    普通旗人,常四爷的好朋友。讲礼节,待人和气、彬彬有礼,胆子小却又喜欢说话儿。他整天无事可干,泡在茶馆里,把黄鸟当成精神的寄托。从清末到民国,他的生活经历巨大变化,日益潦倒落魄,最后竟衣食无着。
  • 庞太监
    演员
    童超
    配音
    -
    清宫中有权有势的总管太监,在平民百姓面前表现得傲慢不可一世,对“变法”怀着刻骨仇恨,为维新派被镇压而洋洋得意。他又老又丑,面目狰狞,却要买个年轻姑娘做老婆以满足扭曲的欲望。
  • 康顺子
    演员
    胡宗温
    程中
    配音
    -
    出身贫寒的乡下妇女。正直、直爽,诚实,说话有分寸、懂规矩、讲礼貌,做事干净利落,吃苦耐劳。她十几岁时被卖给庞太监当老婆,受尽虐待凌辱,但同时也变得刚强坚韧。庞太监死后,被扫地出门的她不仅自己要活下去,还要把养子拉扯大,所以带着孩子到裕泰茶馆当了帮工。
展开全部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3-9]

幕后花絮

播报
编辑
  • 为了让青年观众理解片尾三位老人烧纸钱的意义,导演设计了在老人们烧纸钱的背景上加入出殡队伍在扔纸钱,王利发等人回头看的镜头[10]
  • 由于影片时长限定在两小时以内,主创人员对原剧的故事进行了删减,简化了一些过场戏,比如人物之间重复的礼仪、客套语,删除一些次要人物,如卖福音书的、收电费的[11]
  • 为了使影片能富于民族风味与乡土气息,谢添曾与影片的作曲研究把老北京的叫卖声的旋律编入音乐作为影片的主旋律[10]
  • 中老年康顺子的扮演者胡宗温在舞台上演出了近百场《茶馆》,尽管如此,为了能在镜头前准确把掌表演的分寸,她又进行了再创作。她从老舍的遗作《正红旗下》、老舍之子编写的《我的父亲》等书中详细了解了旧时代贫苦满族妇女的生活,以便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9]
  • 在拍摄茶馆中人议论维新失败的戏时,谢添特意邀请了“故事老人”孙敬修、戏曲研究家曹孟浪、书画家何康理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知名人士当群演,他们和导演谢添的年龄加起来足有二百九十多岁[10]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83年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2]
特别奖
《茶馆》
获奖
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13]
特别奖
《茶馆》
获奖
2022年
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17]
百年百部优质电影
《茶馆》
获奖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创作宗旨
谢添与话剧导演夏淳及主要演员商量后,决定该片的导演原则是在忠于原剧的风格和包容舞台演出精华的基础上,调动电影表现手段来创造银幕形象,力争电影化的各种处理同作者风格、舞台艺术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该片的演员班底来自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剧组,所以谢添要求演员们在表演时,在形体和台词方面适度收敛,调整表演的分寸,使之更生活化[11]
情节串联
原剧作的三幕之间,在帷幕开启前由大傻杨唱快板充当报幕,介绍时代变迁,大幕开启后他又介入剧情成为剧中角色。在改编成电影时,由于担心观众不适应这种处理,谢添决定只让大傻杨承担剧情中的角色,快板词的内容也做了处理以便与画面内容融为一体。同时,他在片子开头部分加了一段介绍时代背景的旁白。但如此一来,后两幕的串联就缺少明确的交代,谢添担心青年观众不易理解时代背景。后来,夏衍看了样片后,建议在剧情进入后两个时代的开端也加入旁白。于是,谢添把大傻杨的快板词删除了三分之一,增添了两小段与外景镜头、资料影片相对应的旁白[11]
镜头调度
为了使老舍先生的话剧能得到立体化再现,谢添在镜头的调度运用上注意了三点。一是破除观众“在剧场看戏”的幻觉,要让观众看到舞台上看不到的细节,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全方位“自由”地观察事件的进程[11]。例如在宋恩子向庞太监请安的戏中,他让镜头打向桌子底下,使观众只看到庞太监的脚,从而表现宋的卑躬屈膝[10]。二是尊重话剧演出的场面调度和人物行动方向、位置,让演员不必仅仅为了适应镜头而在改变表演方式,破坏他们长期培养出来的对角色的感觉。为此,谢特意调动摄影机位置和道具,让演员不必分散精力去顾及镜头方向的要求。三是运用较长的运动镜头引导观众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导演所要强调的某一局部,诱发他们的“参与感”[11]
画面基调
摄影师郑煜元在处理影片的画面基调时,注意结合剧情的历史背景。在拍清末的戏时,他为了表现出那个既是乱世同时也是老裕泰最兴旺的“盛世”的感觉,便抓住大茶壶的热气、茶客们吞吐的烟雾和厨房的水蒸汽,制造一种灰而闷的调子,同时利用原舞台人物的调度,大量使用固定镜位,以营造一种热闹、繁杂的视觉感受[6]
为了表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气氛,郑煜元设计了蓝灰色的基调,强调摄影机要大量移动,尽量减速少人物调度,以便加强外部节奏,营造动荡不安的氛围[6]
在拍摄“解放前夕”时,郑煜元设计了夸张的光效处理,强调腐朽的社会即将灭亡与人民以满腔热情迎接光明的对比。在镜头调度上,他采取缓慢的运动,试图造成紧打慢唱的节奏,力求使人感到三位老人表面平静下蕴藏的反抗情绪[6]
场景设计
在准备拍摄前期,谢添经常路过《骆驼祥子》的外景场地,那是北影厂搭建的20世纪20年代北京丁四牌楼的街景,受到这堂外景的启发,他与美术师商量后,决定把此处改头换面并搭了个茶馆门前的牌楼,拍了几十个外景镜头用于片中,或展现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或用于与剧中人物故事相关联的过场镜头[11]
由于该片中三个时代的主场景——裕泰茶馆的内景无法避免重复的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摄影机,所以为了使影片在景物上不单调,同时为摄影机提供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条件,美术师王予和设计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布景。他适度调低了茶馆中心的高大罩棚,场景从横的方面加以丰富和变化,增设了棚柱和带有隔扇以及回廊形的茶座,在天井布置了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枣树和夹竹桃[5]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该片完整地保留下了舞台剧重要情节和精华,在艺术的各方面并不次于舞台剧,没有看过舞台上的《茶馆》的人看了影片也能欣赏到它美妙隽永的艺术。而且,影片把一些舞台上不容易强调的东西也举重若轻地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比较深刻的印象。此外,影片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比方用了一些王利发的特写镜头把他的表情较突出地展示出来,让人物更加鲜明[14](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戏剧报》主编张庚评)
谢添导演对于原剧的台词做出了正确的处理,还配合对话的重点与节奏,运用镜头的推、拉、摇移和特写等手法,既符合电影特点又加强了对话的表现力。他还利用电影的特长,增加了裕泰茶馆所在的大街和其他一些外景镜头,使观众得以更加形象、更加具体地看到茶馆所处的环境,使观众的视野从茶馆里边扩大到茶馆外边。另外,导演还很好地运用电影剪接手法,交待了时光的逝去[15](戏剧导演欧阳山尊评)
谢添导演在该片中驾驭镜头自如灵便地在360度的范围内来表现人物动作,从而突破了三堵墙的局限,使观众产生亲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亲近感。该片运用蒙太奇技巧和镜头组接,使舞台演出流程中最富有感染力的视听形象得以强化,例如在秦二爷第一次上场的戏中,用八个近距镜头,迅速切换,把秦、常、王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及复杂关系传达得曲尽其妙,比舞台演出效果更为鲜明突出。导演运用长镜头和镜头内部运动,既生动地表现了行动中的人物,又保持住重场戏中人物的精彩台词的完整性,使视听形象搭配得和谐统一。在画面造型上,该片讲究表现力,把富于诗情、哲理含义的镜头雕琢得丰满、强烈,给人留下激动和思索。但是,在发挥电影特有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潜能上,该片做得还不够充分,在根据电影时长需要删节原作情节方面还比较拘谨。导演在某些局部的处理上也有些欠缺之处[16](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叶家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