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编纂《百科全书》中形成的派别
收藏
0
0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1]》)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中文名
百科全书派
性    质
编纂《百科全书》形成的派别

派别简介

播报
编辑
18世纪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所形成的派别。因他们都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白葛编撰工作,故称。包括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都反对天主盛察永教会、经院哲学酷应耻抹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
百科全书派
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因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龙戒胶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参加撰稿的有160余人,他们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其中有J·达朗贝尔、C·嫌翻-A·爱尔维修、P·H·格霉碑D·霍尔巴赫,以及孟德斯鸠、F·魁奈、A·R·J·杜尔哥伏尔泰、J·-J·卢梭、G耻腊慨·L·L·比丰等声誉卓著的改革者。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大型参考书 ,百科全书派冲破多次政教禁令并克服了重重困难,1751~1772年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加补遗及索引乃只7卷。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形成过程

播报
编辑
一七四五年,巴黎出版商普鲁东本来打算将一七二七年英国出版的《科技百科全书》译成法文,后来发现该书已落后于形势,遂决定新编一部法国的《百科全书》(原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大词典》),并邀请启蒙作家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主持此事。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切杰出的代表人物。除该书的主编狄德罗和副主编达朗贝外,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它写过文艺批评和历史的稿件,卢梭写过音乐方面的条目,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哈空想社会主义摩莱里马布利等人,都是《百科全书》哲学方面的撰稿人。
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能相互协作,其中积极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又有唯物主义启蒙思想的人士,在历史上就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从一七五一年开始,至一七七二年完成,历时二十年。期间曾两度遭到当局勒令中辍,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被迫流亡国外,达朗贝因恐受连累,于一七五九年宣布辞退,由狄德罗一人主持此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
《百科全书》封面[1]
当时,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但是,在狄德罗等人的据理抗争下,《百科全书》虽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七七二年问世了。全书共三十二卷,包括正文十七卷,附录四卷,图片十一卷。

派别思想

播报
编辑

核心思想

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法学思想

A 关于刑事立法,狄德罗:人是理性与非理性,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社会性反社会性的统一体。在狄德罗看来。法律包括刑法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渊源与人的本性或本质,人民是真正的立法者,一切立法者都应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进行立法,法律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保障人民不可转让的权利和幸福。
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自爱,自爱是一种铭刻在人们心里的感情,这种感情按照鼓励人们的各种爱好和欲望,“可以在每个人身上转化为罪过,或者转化为美德”。
霍尔巴赫认为,一方面,人的本性在于自爱,趋乐避苦,追求幸福,忙于自我保存,另一方面,人也很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满足自己的情欲,而不加以限制,就会损害他人的利益。社会契约以理性为指导,以公正为基础,他保障人们最基本的自然权利
B 关于犯罪,刑法与刑罚:
1犯罪与刑法,刑法是“人间的法律”是立法者制定的实在法。其渊源于人的本质或本性以及人的自然权利。因而犯罪就是违反公共和个人利益,破坏国家法律的行为。邪恶的灵魂是犯罪滋生的温床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对任何人有效,不允许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在犯罪控制问题上,立法者应当明确并且努力做到避免宗教神学侵入刑法,否则刑法就成了罪恶的帮凶。
3刑罚的适用与刑罚的精神,尽量避免频繁使用刑罚,过度地适用刑罚并不能消除人们邪恶的灵魂,而主张以教育,以良好的刑法以及完善的刑法来代替。
4关于死刑,百科全书派总的主张是限制,废除死刑的适用。而狄德罗则主张废除死刑,百科全书派的少数代表也主张保留死刑并且适用死刑。(例如达郎贝尔就主张废除死刑)。
5罪刑相适应原则,百科百科全书派还强调罪刑相适应,主张犯罪行为与刑罚相当,反对轻罪重刑,重罪轻刑。
总结: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刑法思想是他们所主张的以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报部分,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公正是法律的核心,法律对任何人都有效。即使是坏法律,如果尚未修改,也要服从和遵守。
百科全书派主张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政治倾向,主张以法为治,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刑法立法的着眼点在于教育民众,保障公民的权利,刑事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观点,主张通过好的刑法来达到消灭犯罪的观点,则过高地估计了刑法的作用。[2]

自然观

“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和物质概念,比起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来有了重大的进步,克服了一切神学的不彻底性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
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的思想,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
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爱尔维修说:“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3、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肯定了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
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
4、狄德罗等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狄德罗的“物质异质说”。
5、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认识论

总的说来,“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而发展成为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的观点的特点有:
1、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反省”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
2、他们也一样反对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别是反对笛卡儿等人所宣扬的那种“天赋观念”的学说。
3、他们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唯理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力图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4、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的缺陷是,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也没有把正确认识看作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而是一种“一次反映论”。

无神论

“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
1、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
2、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
3、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
(1)“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人性论
他们把人只看作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即肉体的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和逃避肉体的痛苦,即“自爱”和“自保”
(2)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
他们的“环境”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爱尔维修就说:“人是教育的产物”。
(3)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意见支配世界”。
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
他们的历史观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2、政治观点
(1)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2)认为人是生来平等的。
(3)反对君主专制
3、伦理观点
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观。
(1)认为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为是适合人性的行为。
(2)认为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或公众的利益结合起来。
“百科全书派”有关社会领域的理论基本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学派代表人物

播报
编辑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首脑。他自己不仅亲自撰写了有关哲学、历史和应用科学的条目一千多条,而且还经常到工匠作坊去观察了解各种机器、工具的结构和性能,写出条目,托人详细绘制成图象。在狄德罗的领导和组织下,《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
这部著作,针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宣扬政治平等、思想自由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技术,宣扬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直接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百科全书派的形成及其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标志着法国的启蒙运动已经达到高潮。

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出生于法国的朗格尔,童年时曾在耶稣会学校受过教育。19岁时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因为他不愿按照父亲的要求学医或学法律,父亲停止了对他的资助,他只好自谋生路。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社会,磨炼了自己的斗志。1743年,他认识了卢梭。1745年,他应出版商之请,开始主持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杰出的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散步》、《论盲人书简》等,宣传了无神论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结果被关了3个月。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此,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参加《百科全书》编写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唯物主义者,他们的中心寓意是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为称心如意的居住之地;世界上的罪恶都是教育和有害的制度造成的。他们认为迷信、成见和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点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1751~1772年,《百科全书》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补了7卷。《百科全书》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狄德罗还是法国18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修女》、《宿命论者雅克》、《拉摩的侄儿》等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同时,在戏剧艺术、文艺批评美学思想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1784年7月底,他在家中的桌边突然逝世,他女儿听到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卢梭

卢梭
随着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涌现出一批更加激进的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祖籍法国,出身在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出生5天丧母,10岁时父亲因决斗而坐牢。由于家境贫寒,又失去双亲的慈爱,卢梭从小就浪迹天涯,先后做过仆人、学徒、商店伙计和抄写员。16岁时流浪到萨瓦投奔有钱的华伦夫人,一住就是10年。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如饥似渴地读书,广泛地思考和深入地钻研,先后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和文学。30岁以后,卢梭离开华伦夫人,辗转瑞士意大利和法国,继续过着贫困和流浪的生活,他同情民众的疾苦,不满特权的专横,对人间的严重不平等极为愤慨,拿起笔与特权社会抗争,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主要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哀绿绮思》、《爱弥尔》、《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等。他的著作发表后继续受到政府和教会的残酷迫害,再度被迫离开祖国,直到晚年受赦免后,才重返巴黎。
在启蒙思想家中,似乎没有谁有象卢梭那样大的影响,他是一位多方面作出贡献的学者,一生与教权势力特权等级誓不两立。卢梭在与天主教神学的不调和斗争中,在对封建特权统治的愤怒批判中,大胆地提出了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思想。他的革命思想象一阵狂暴的风,吹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烈火,法国封建专制的殿堂正是被这熊熊的火焰吞噬的。
卢梭探讨了社会正义问题,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出发,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论证了自由、平等的重要。他认为,人类的不平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后来才产生的。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可见,“人生来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人共同的自由乃是人性的自然结果”,是“天赋人权”。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进入政治社会,出现了贫富,人类就开始了不平等的文明社会。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出现了贫富的不平等。富人为维护财产就欺骗穷人订立契约,制订法律。第二阶段为确保富人的私有财产,设立强有力的政府权力机构,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第三阶段,政府机构蜕化,变成为专制权力,出现封建暴君的专横统治,使不平等发展到顶点。是封建暴君的野蛮统治破坏了天赋人权,民众对剥夺自由平等权的暴君,有权用暴力恢复天赋之人权,实现自由、平等。卢梭认为推翻专制暴君是天经地义的,他说:“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卢梭从阐述不平等的起源中引出了非常革命的结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
卢梭以契约论为武器,论证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民推翻暴君之后,就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重新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组成新的国家。他强调,在民主共和国里,必须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最高主权属于人民。卢梭认为作为主权具体体现的立法权也应属于人民,他说:“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外,只能以法行事。领袖、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执法人,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卢梭十分强调法治,他认为法律不仅保障公民权利的平等,而且是个人自由的基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这种激进的民主思想,成为大革命的一面旗帜。

学派影响力

播报
编辑
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他们大力宣传唯物主义观点,宣传物质是第一性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反对上帝造人说。并指出,一切存在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物质,认识来源是感觉,是外界物质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没有感官,就再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去认识”。他们从战斗的无神论出发,勇敢地揭穿了教会的虚伪和反动,明确指出任何超自然的存在,都是虚幻的产物,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宗教是神圣的瘟疫,宗教迷信是僧侣用来束缚人们的观念,压制人们智慧的工具。暴君则利用教会来欺骗,他们狼狈为奸,共同联合起来窒息天才、理性和自由,奴役和压榨人民,因此,人民必须无情地摧毁宗教迷信和打击暴君。
宗教宣扬人生是一种过渡,天堂才是人们真正的故乡。法国唯物论者则严厉驳斥了宗教神学宣扬的这种“来世说”,爱尔维修愤怒地指出,这是叫人放弃尘世的感情,做一名服服贴贴的奴仆,去追求虚幻的天国生活。他说:“如果人生不过是宿店又何必对世事如此关怀?一个旅客是不会叫人修理他只住一宿的客栈的墙壁的”。法国唯物论者大声疾呼,人们应该关心人间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禁欲苦行,弃绝享乐,是完全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他们宣告:人类的事业不是安排彼岸来世的生命,而是依靠知识和理性,以科学的征服和人类无限进步的信念,在现实的土地上建立人类和普遍幸福。
百科全书派就其政治倾向而言,比较保守,接近自由派贵族,主张开明君主制。可是他们的行动,却表明了他们是否定旧制度的宣传者,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法兰西民族建造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