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

查字典数学网 2012年06月27日

      有奖投稿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曾经看到过以下的一则寓言,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有一天,上帝给智者一个任务,叫智者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智者不断的催促它,吓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智者,仿佛说:“我已经很尽力了!”智者又气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爬得更慢,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动了,而筋疲力尽的智者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下,智者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智者牵着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智者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智者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的身后,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智者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是花园。接着,智者听见了虫鸣鸟叫,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好远。等智者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未等智者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向另外一个“驿站”爬去。智者忽然明白: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这只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这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当教师的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教育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有多少学校正在成为名利场、试验场、机器制造厂。当升学率成为考核学校优劣最重要的标尺时,有多少学校不手握皮鞭驱赶着孩子们在作业和考试的牧场上奔走?当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最主要标准时,有多少老师不手拿尺子按照成绩好坏来丈量学生?当急功近利的升学、考试、成绩成为决定孩子命运最关键的砝码时,还有多少人会奢侈地、不合时宜地把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挂在嘴边、付诸实践?
      当层出不穷的孩子问题、教育问题摆在世人面前时,忧心忡忡的我们必须疾呼:教育,请你放慢飞驰的脚步,等一等那些掉队的、遗忘的常识。古语云:欲速则不达。“过度”的教育只能使教育结果与教育者的初衷相违,致使学生难以健康发展,甚至还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现在需要把自己从“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可是,以前的我,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忘却了它的内涵,很多时候不自觉地扮演着那个“拔苗”的人——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学生向我“既定”的方向前进,学生稍有“怠慢”,便恨铁不成钢。
      很庆幸自己现在的心态有所放宽,对学生的态度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咄咄逼人了。我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能摒弃烦躁,安下心来,放慢爱的脚步,不急于求成,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让学生在我的等待中看到信心,勇气和力量,希望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