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4-27 22:28发布于 日本 来自 微博网页版已编辑
【江户时代多彩的女性文人们】江户时代堂上公卿家出身的女性文人只有一人,那就是《松阴日记》的作者,正亲町町子。她是幕府老中柳泽吉保的侧妾,由大奥总管右卫门佐斡旋而来,不仅文史素养极高,在京中人脉亦颇丰,是纲吉政权良好的公武关系里必不可少的中间人——事实上因为她的斡旋,吉保的和歌最终得到了灵元天皇的御评。

江户时代女性文人更多出身非公卿的“地下”,先从汉诗诗人说起。

17世纪末,江户时代最初的女性诗人登场,她叫内田桃仙,有神童之称,11岁作诗文,12岁读《史记》并出版汉诗集《桃仙诗稿》,因其卓越的才能进而成为柳泽吉保正妻的侍女。

24岁那年,德川纲吉驾临吉保邸,桃仙于将军御前讲释了一段《诗经》,并留下与大学头(相当于国子监祭酒)林凤冈的酬赠诗。两年后,柳泽吉保五十岁贺宴的贺诗名单里,二十名当世鸿儒名字的最后赫然出现了桃仙。

出汉诗集的还有一人,叫立花玉兰,她求得服部南郭的序文,刊行了《中山诗稿》。

时代再往后推,江马细香登场。细香生活的时代是日本汉诗迎来巨大变革的时代,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女性诗人,同时还有山本北山、赖山阳等指导和培育女性诗人的男性学者。

与文风优美细腻的江马细香不同,原采𬞟自小被父亲当儿子培养,教育她要以“士人”为目标,她的风格是豪快洒脱的,日常着男装并带刀。25岁的采𬞟来到江户,与诸多文人交流切磋,随后又着男装遍游日本,最终于62岁那年客死长州。

采𬞟的诗带有浓重的李白色彩,且常用史书典故。细香则唐宋均沾,不偏不倚。还有一人,梁川红兰,她受李商隐等晚唐诗人的影响最大。江马细香、原采𬞟、梁川红兰,这三名女性是江户女性诗人的代表。

采𬞟与红兰曾结伴出游,与他们有亲交的铃木松塘也是热心培育女性诗人的男学者。

另一方面在江户时代的和歌界,也存在很有个性的女性歌人。

首先是祇园梶子,她出版了日本最初的个人歌集《梶之叶》,而她的职业是京都观光胜地祇园周边的茶屋老板,一边做生意一边写和歌是她的爱好,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向懂歌的客人求解。

当时有名的公卿歌人冷泉为村很欣赏她,于是写歌一首相赠。有了冷泉为村的认可,梶子的茶屋生意蒸蒸日上,来京都旅游的人甚至会拿出京都友禅染的扇子求她题歌,当作京都特产带往全国各地。

梶子茶屋的继承人是和她一样酷爱和歌的养女,百合子。百合子后来也刊行了歌集《佐游李叶》,以及百合子的女儿町子也长于和歌,师从冷泉为村。

个人拜师外还存在这门那派,比如国学者贺茂真渊门下有诸多女弟子,最有名的当属号称“县门三才女”的油谷倭文子、土岐筑波子、鹈殿余野子。这里介绍下余野子。

余野子是千石旗本家出身,自己则出仕御三家纪州藩,成为藩内奥向(类似于将军的大奥)最高级别的掌事女官。

退休出家后她向兄长学习汉诗,又向荷田苍生子学习古今集,并且长篇文章的创作也很优秀,老师贺茂真渊特别赞许过。而教她古今集的荷田苍生子更是当时诸侯大名间炙手可热的和歌文章指导者。

和歌以外还有徘谐诗,著名的徘谐师松尾芭蕉,其门下也有很多女性徘谐师,梢风尼、智月、可南女,还有成为首位女性点者(实力能够点评别人俳句优劣的徘谐师)的园女。另外芭蕉门人的门人里仍然有数不胜数的女性诗人,她们以徘谐为媒介,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思想的自由,徘谐既是社交手段,也是她们得以无拘无束表达自我的工具。

江户时代的女性文学,其特质在于社会各阶级各地区的女性都参与了进来,她们或是创作者或成点评家,且在汉诗、和歌、连歌、徘谐、日记、散文、物语、旅记、书画等多领域皆有活跃表现。

最后再介绍两名女性,之前微博写过。

自小受儒学、国学与兰学熏陶的只野真葛,她是江户中期的女性思想家和文学家。她批判男尊女卑的儒教思想,承认女人和男人肉体力量上的差别,所以女人才居于男人之下,听从男人的话。但另一方面她认为在才智上,女人和男人并无差别。她批判佛教儒学的道理说法都是人创的,而非来源于自然,她认为「女子心」是「无学无法」的自然之物,女人要有勇于批判儒佛圣法的「战心」。《独考》一书的开头她即写道「这书所有内容没一个字的谦逊,都是我在狂」,十分有趣。

还有一位和只野真葛同时代的女性,那就是号称“女芭蕉”的徘谐师,田上菊舍,她的一生也很有趣,逍遥自在地追求真我。菊舍出身长州藩士家,22岁丧夫后不再嫁人,而是拜入美浓派徘句大师朝暮园伞狂门下,其后收拾行装开启了独自一人的旅行——松尾芭蕉走过的“奥之细道”,她选择了逆行。

她的一生几乎都在旅途中度过,也曾于江户驻留。旅居江户时,她常常把老师伞狂,还有全国各地的徘谐师喊来江户开徘谐沙龙。菊舍不仅徘谐造诣高,她还精通和歌汉诗及琴棋书画,与京中公卿私交甚好。

途径隐元禅师开基的万福寺时她留下了有名的俳句「出了山门闻茶歌,方觉是日本。」原来万福寺的僧侣是福建或浙江人,万福寺域内哪哪都是中国话(唐音),离开山门后听见茶田里女人们唱着的采茶歌,才想起来这里是日本。

晚年的她于夏绿爽眼之季,或许又会想起那年晴天朗日下采茶的女人们和她们吟唱的歌吧。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