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以及学区房到底还能不能买)

微博 2020年07月07日

      现在的义务教育改革,确实使得那些疯狂的虎爸虎妈们在小学初中丧失了一些相对的优势,可是同时

      ​​本文试图分析的是,为什么要在全国范围内,在中小学入学阶段推出摇号的政策?注意这篇文章不是关于摇号政策本身条款的解读,具体各地的摇号政策实施细节和流程分析,并不是本文关心的内容。

      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个政策背后的逻辑,当然在讨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摇号的政策细节。因为工作的关系,作者对北京上海的相关摇号细节了如指掌,对其他主要城市的相关实施方案也多有了解。但是因为我自己和家人生活在北京,所以举例会多用北京的例子。

      一、为什么要摇号?

  •       摇号就是减负,减负必须摇号。

      首先再强调一下,减负和摇号,都是指义务教育阶段。

      我再啰嗦几句:政策本身是一回事,解读政策是另外一回事,为政策辩护是第三个,而第四个事情则是在现行政策下,个人如何找到更多的空间来调整来应对。通过之前这两篇文章(点击看第一篇第二篇)的反馈,我惊奇地发现,在公众讨论的时候,很多人不能够分清楚这四个事情的区别。

      让我们来求同存异。你可以说减负这个政策是错的,错就错吧你高兴就好,但如今减负政策已经是事实,所以在这个大逻辑大背景下,就必须要实施摇号的政策。

      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之后,确实降低了校内的教育军备竞赛。孩子们不会再在童年时期,就把所有精力无谓地浪费在反复刷题上面,从而保证了孩子们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而不再填鸭式学习、机械式刷题,也必然使得孩子们有时间有可能,去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爱好和能力。

      但与此同时,其实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博弈论模型。在减负的前提之下,只要有任何一个家长,率先打破这个平衡,偷偷在外补课,那么必然这个家长的孩子,就能在选拔考试当中迅速胜出。

      ——所以怎么办呢?

      ——很好办。不选拔不考试不就行了吗?

      这样说来,其实摇号入学都不能说是减负的结果,更精确的表达是,摇号本身就是减负这个制度设计的一部分。这两者是互为因果,互相在机制上保证的。

  •       考试就是拼爹,摇号才是公平。

      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前提,也都有适用的条件。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否认考试是公平的。但是对于小学幼儿园的小孩子,在特定前提下,考试是完全不公平的。

      很多人的直觉就是,所谓“选贤与能”,难道国家培养和提拔人才,不是应该看考试吗?不凭考试成绩来决定,不让最好的学生入读最好的学校,而是靠摇号难道不是撞大运吗?这公平吗?这都是我关于教育的第三篇长文章了,一直都读下来的读者,应该非常了解我最喜欢说的三个字,就是“反直觉”。你猜到了,我又要说了,你这个“考试才公平”的直觉,是错的。

      俗话说,小孩子打架拼发育。两个孩子真要打起架来,不是比谁更有技巧,谁更有勇气和决心,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谁先发育谁就赢。要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才能保证小孩子公平打一架?可能吗?真正的思路是两个孩子就不应该打,谁输谁赢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也选拔不了什么人才。实在要打,长大了再说。

      上面这个类比虽然不是特别精准,但也能够说明很多问题:两个孩子比学习,拼的不是发育拼的是爹妈。很多时候你以为考试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考试考的不是孩子,考的更多的是场外因素。小孩跟小孩能差多少啊?为人父母的,咱们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一说。小孩打架,谁先发育谁就赢,小孩考试,谁先补课谁先赢。这还选拔人才个鬼呀,这就是拼爹啊!或者以我国典型的妈妈管教育的育儿方式,这就是拼妈啊!

      国家和社会,要不要培养精英?要的!要不要选拔人才?要的!但是麻烦把这个留到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从高中开始。到那个时候,十五六岁的小孩,比的就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智商,真正的坚持和努力,拼爹不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了。这时的比拼才真正公平合理,这个阶段对人才的判断才真正有意义。

      更何况,各地对所谓的“超常儿童”,还是留了一些类似实验班或者少年班的口子。尽管以我在教育行业20年的经历,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特殊的口子,多半还是沦为拼爹拼妈的主战场,或是给一些特殊家庭预留的快速通道,但是作为父母,你真心觉得孩子是天才的话,不妨还是可以试一下这些渠道。

      所以如果对于低龄小孩,考试除了展现爹妈的实力,并不能够说明太多的问题的话,那么中小学阶段摇号入学,就是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以上分析可见,摇号合理的适用性,只是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别再问我北大清华为什么不摇号了,我是真怕了网上的杠精朋友们了。

      二、除了摇号,还有别的办法吗?

  •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现在很多中小学学生的家长,都是一些80后。他们读书的时候,固然不像60后70后,仅仅靠着考试成绩就可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所以学生时代几乎从早上7点学到晚上10点,人生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拼的就是实现自己的鲤鱼跳龙门逆天改命的机会;可是也并不像90后读书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开始有减负的呼声,已经可以有双周末了,可能所在城市不允许夜自习了,而与此同时,大学本科率又大大增加,90后上个大学不再是个稀罕事了。

      所以现在小学初中生的主流80后家长,他们回忆起自己当年读书的时候,对学校教育的残存记忆,都是好像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拿到好成绩,考上能力范围内所对应的最好的大学。所以他们理所应当地觉得,自己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这样的。孩子的天职就是应该学习,减什么负!学校招生就是应该靠考试,摇什么号?

      大家不要忘了,中国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变化之剧烈迅捷,实在让人目炫神迷。用自己童年的经历来套现在的社会现实,实在是无异于想用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啊,这句话可能暴露了年龄,我才不会告诉你我是70末生人)。

      以前体制内,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的控制能力之强,是现在无法比拟的。比如我作为苏南小城的一个普通学生,我当年的老师既有获得过五一奖章的国家特级教师,也有复旦南大毕业的顶尖高材生。在这样一个小小县城的高中,高考一本的入学率几乎是100%,每年清华北大肯定都有几个,而每过若干年就会出一个全省高考状元。而现在,可能吗?
      为什么不可能?因为很多资源的配置都早已经是市场化了。尽管教育仍然是没有完全市场化,而且应该是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市场化,但是资源分配的方式早就不同过往。一个国家级的特级教师,不可能再会选择在小县城的学校任教。一个省里的高考状元基本也都集中在本省的大城市,如果不是被省会城市垄断的话。

      所以在种种资源局限和政策约束之下,义务教育阶段摇号是最好的一个办法,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个办法。我们再也回不去了。That ship has sailed.

  •       拼爹无处不在,摇号包治百病。

      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无可避免,某种程度上也无从解决。这里且不说7、8线小城市和省会城市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就拿北京来说,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也比比皆是。

      咱们就不用讲什么房山门头沟这种地方,就说朝阳区,国贸CBD所在地,无数年轻人找工作魂牵梦绕的圣地,无数外地名牌大学生孜孜以求的所在,又有什么像样的学校?跟外地比当然是还算凑合,但是朝阳区能有什么样的小学或者是初中,能入得了西城区海淀区家长的法眼呢?

      首都京城、学术中心尚且如此,全国其它地方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可见一斑。一部分原因当然是来自于我上面说过的原因,过去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之下,城市发展太快,导致很多建设都跟不上。国贸才建起来多少年?朝阳公园以前就是一片荒地,那又怎么可能在朝阳区有什么像样的学校呢?更明显的例子是深圳。一个小渔村,几十年就变成世界级的城市,教育资源根本没有办法同步发展。

      资源有限的前提之下,要抢夺好学校的位置,必然只能拼爹了。不要告诉我,推行就近入学和摇号政策之前,能去好学校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好。小学初中阶段,孩子学习好不是原因,孩子学习好是结果——拼爹的结果。上文分析过了,拼爹的方式之一是抢跑补课,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就是不应该掐尖,所以要就近入学,所以要摇号。义务教育是低保,要普惠不要分化,分化是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事情。

      可是拼爹的方式有很多种。事实上之前试过无数种的小学初中入学方式,最终很遗憾,万变不离其宗,最后的解决方案都是比拼家庭资源。政府当然不可能去扼杀父母为孩子操心的冲动,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用这种抽签摇号的方式,来通过增加入学过程中的随机性,强行拉平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或者至少,希望能够不再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       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义务教育阶段如果通过考试入学,家长必然会疯狂补课,恨不得让孩子3岁就有3000英文词汇,4岁就会四则运算。但问题是最后还是只能录取那么多人啊。不要搞军备竞赛,因为根本没用。好学校的数量是恒定的,好学校的招生数量更加是有限的。你就算拼爹拼到孩子6岁就把大学课程学完,招生人数还是那么些啊。真要那样的话,孩子也该疯了。更何况各种考试还有很多的潜规则。你以为学校增加难度有助甄别人才,但实际上往往老师课上难的不讲,课后收费补课。你以为小学奥数少儿编程什么的是选拔天才,其实培训机构是在卖题库。

      义务教育阶段也尝试过特长生来选拔,事实上,哪怕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免除这种招生方式。可能十几二年前大家对这个还有幻想,现在你只要稍微关心一下这个话题,随便找一下北京上海所谓科技特长生的名单,看看他们研究的话题,你就知道了。天真的人会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厉害,研究的话题绝大多数大人都不懂。脑子稍微清楚一点的,就会想绝大多数大人都不懂的话题,孩子是怎么研究的?还不要么就是老爹搞学术,发论文顺便给孩子签个名,要么就是老爹掏点钱,市场上有的是发表论文的成熟产业链。至于什么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的,水就更深了,那些无比焦虑又有无穷资源的老爹老妈们,有的是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也还试过,让学校通过所谓的占坑班、推优、自主面试等方式来自主招生。大家只要看最近几年,爆出来的大学自主招生的种种弊端,就可以想象得到,标准更加模糊虚化的,小学初中阶段所谓的自主招生,又会有多少黑幕。你以为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玩到最后多半是有资源的老爹们,和学校相关人员的私相授受。而且你就算知道了全部内幕都说不出话来,因为自主招生,本来标准就是学校自主嘛。

      所以搞来搞去,没办法,只能就近入学加摇号。摇号真的会公平肯定没有暗箱操作吗?唉,这个问题就不要有太多阴谋论啦,这不就跟北京车牌摇号一样吗?有没有可能有内部人找到漏洞来操作?我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是当年北京那个倒卖车牌的领导不是都已经被抓起来了吗?相对来说,总是更公平,更少漏洞,更不用拼爹的。而且入学摇号和车牌摇号还不一样。同样是资源有限,但是车牌号不能保证你摇得到,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不管怎么摇号,总还是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必然有学上的。

      那为什么不跟上海车牌摇号一样呢?上海的车牌摇号是在政府限定的一定价格范围之内,价高者得,是一种拍卖加摇号的综合方式,车牌拍卖所得上缴政府财政。不得不说,从车牌摇号的角度来看,上海的制度设计要远远优于北京。但是学生不是车牌。如果中小学入学摇号也用这种加钱的方式,那不是搞半天又是拼爹了吗?

      还有家长气愤地质问,学生入学摇号,那为什么老师工作不能摇号呢?把好学校的好老师摇号分配到各个学校,不也能够体现教育的公平吗?虽然我自己定位是一个严肃的作者,但看到这样的问题也都懒得回应。尽管我理解家长是关心则乱,我也还是要劝问出这种幼稚问题的家长,稍微理智一点冷静一点吧!

  •       不管你信不信,减负加强了学习,摇号增加了机会。

      总之一句话,大势所趋。减负之下,必然摇号。不是说你家优秀的孩子,摇到差的学校就不公平了,对你个人来说是不公平,但是对全社会来说是公平的。摇号不是在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分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义务教育,搞那么多拔尖培优干嘛?义务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增加普惠性,增加随机性,不能让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

      网上这些声音很大的家长,他们满嘴嚷嚷着公平,但其实他们要的公平,本质上就是拼爹。然后这些家长还有一个理论,说什么我们几代积累,不拼爹拼什么?凭什么我们家族好几代人的努力,要跟你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

      要不怎么说,我特别看不上这种类型的家长呢?我也不谈什么公平大义,不说什么照顾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性政策设计这些大词,我估计鬼迷心窍的这些鸡血父母也听不进去。我就从这些鸡血爸妈们自私自利的角度说,你也应该支持就近摇号入学,而不是支持靠疯狂刷题拼命考试来进行教育的军备竞赛。

      第一,就近入学可以解放孩子解放家长。你不需要为了抢一个所谓的名校的名额,满北京(或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到处乱窜,补各种各样不知所谓的课,寻求为一个毫不确定的结果增加一点点或有或无的可能,既折腾学生更折腾家长。就算最终去到心仪的学校,多少父母都不得不为了孩子读书搬家,或是天天耗费无穷的时间精力接送。而就近入学,反正就这么回事了,也不用争也不用抢,更加不用搬家,很可能步行个10分钟就到学校了。家长真的不要有太多的执念,义务教育阶段嘛,加减乘除在哪学不是学。

      第二,一旦接受这个命运,你会发现人生豁然开朗。要是觉得不满足孩子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反正现在学校也离得近,校内又学得容易,那校内的减负不是恰恰给了你机会来加强校外的学习吗?以前的学习是为了去名校,学习的内容和强度只能跟着学校的要求走,不见得符合学生的兴趣,更加不见得对学生的人生有长远的助益。更纠结的是往往家长的目标学校有若干个,这些学校的要求,有重叠的又有冲突的,搞得学生和家长应接不暇,彻底崩溃。现在反正就近入学摇号选校,那节省下来的时间,同样是补课,补的都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不好吗?所以摇号之后,往往还能加强学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在之前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招生,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竞争,都是在英语和数学这两个科目上。问题是现在小学奥数也被禁止了,提前学英语也不允许了。就算你偷偷摸摸学了,对入学也没有帮助了。这是多好的事啊!要知道孩子毕竟是你亲生的,你应该心里有数,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学英语学数学的。那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简单了,无论是英语数学,有什么学不会的呢?孩子多余的精力可以花在真正想学的东西上。他可以学乐器,他可以练体育,他可以去画画,他可以玩摄影,他甚至可以打游戏。艺多不压身。摇号之后,如果家长能够因势而变,规划得当,孩子的本事反而增加了,竞争力反而加强了。而且这样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这种学习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

      第四,孩子如果摇不到传统的名校,只能去上海妈妈们口中常说的“菜小”,那又怎么样呢?要知道菜小之所以菜,和牛小之所以牛一样,完全就是历史的积累。之前几十年来,都是好学生进牛校差学生进菜校,那自然永世不得翻身。而摇号之后,你们家很牛的孩子,去了一个一般的学校,这样的孩子多了,菜小也就变成牛小了。所以摇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当然这个需要一定的年头,但是即便在这个最终结果实现之前,你一个自以为很牛的孩子去了真正的牛校,搞不好垫底,现在通过摇号去了一个不再像历史上那么菜的菜校,年年第一,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后,鸡血的爸爸妈妈们啊,真的要搞教育军备竞赛,你未必会是赢家。如果是要拼爹拼妈拼到底的话,现在最鸡血的那个人群,根本就不是掌握各种资源最多的人群。中小学入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其实对于全社会当中最顶尖人群有一种挤出效应。这些人现在有很多选择了让孩子走国际教育这条路,不参与国内的竞争,原因就在于,整个教育的改革方向,让他们在社会和经济资源上的优势无从体现。这个人群一般不会很鸡血,但是但凡有一条路可以拿钱砸的话,这个人群可以把现在这帮最鸡血的爹妈们,砸到自己亲生孩子都不认识。现在的义务教育改革,确实使得那些疯狂的虎爸虎妈们在小学初中丧失了一些相对的优势,可是同时,他们也不再需要面对自己最可怕的竞争对手。虎爸虎妈们,把你们多余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留到孩子的高中阶段吧。

      三、学区房还能买吗?

      终于来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学区房讨论环节了!上面说拼爹,其实特意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拼爹方式,就是老爹老妈们通过买学区房来保证孩子的学位。

      孟母三迁。在有支付实力的群体中,更重视教育的家长会比较一致地倾尽所有买学区房。比较重视教育的家长,原本教育出来的孩子就相对优秀的概率较大,而其中这些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会更加给学校施压。学校在压力之下,又有了优质的学生,必然能够办得更好,从而又进一步拉开跟其他学校的差距,使得对应的学区房更加升值,然后吸引更多鸡血有钱重视教育的家长。对于重点学校对应的小区以及其中的家长当然是受益者,因为学区房俨然变成了一个理财产品,有钱家长不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还通过炒卖学区房,获得了金钱的收益。

      你会发现网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中间层的这个群体(因为之前说中产阶级这个词,老是被人骂,这次换一个词),一方面会有意无意地试图阻塞下层往上的通道,另外一方面又会天真无邪地为富裕阶层辩护。比如说在学区房这个事情上,他们很多人都说富人们承担了高房价,当然应该享受好学校,这个没有什么不公平。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因为房子固然是自己买的,但是学校却是国家办的。尤其是那些最好的公立重点学校,更是各个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这么一说,你应该就能够明白了,学区房的本质就是全民缴税去补贴教育,去补贴住在最贵的学区房里的富人子女的教育。而这些富人和他们的子女,心安理得地享受完了全民的补贴之后,过几年把学区房卖给下家,还顺便赚了一笔钱。所以必须得改革。

      另外一方面,也经常听到有人气急败坏地说,什么教育公平,把学区房全部都取消了才是真正的公平!其实,学区房就是这一轮中小学入学方式改革的重点打击对象。什么叫做多校划片?什么叫做6年一学位?这些都是在增加不确定性,让你哪怕有了学区房,也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去到最好的学校。再比如北京的政策,哪怕是家长在每一个区,都有最好的学区房,最终也只能在某一个特定的区来申报学籍。但是学区房是不可能彻底取消的。因为学区房可以取消,但是对应的重点校不能取消,那这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依据的又能是什么标准呢?所以改革的方向,只能是慢慢减弱学区房的中签率。

      那么改革之下,买学区房还有意义吗?还是有点用的,但是子女的入学大大增加了随机性,买学区房更加变成了一个小圈子游戏,愿赌服输。以前一些家庭还能够砸锅卖铁地参与这个游戏,接下来就只有极为有限的一群人在继续了,而且没有人可以保证接下来的几年的改革会怎么样。但是大势已是如此,不是家里有矿就别参与这个游戏了。你加杠杆接了这个盘,搞不好是最后要砸在你手里。正常家庭就不用再折磨自己了。

      最后总结一下,你看现在这一切多么美好。本来你担心打破脑袋怎么补课都挤不进重点校,现在就近入学,人多了摇号,大家都是靠天吃饭。本来你想拼尽全力买个学区房,现在反正买了也不一定能摇中,还不如就歇着。本来你外地来京人员,努力奋斗在偏远的地方买了套房,整天生活压力重重,现在摇号之后,过去几十年教育资源日趋集中的态势必然会为之扭转,等你结婚生孩子再到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要10年后了,那时你那五环六环之间的房子周边,说不定能冒出一个还不错的小学来。所以让我们回归本心,教育的归教育,孩子的归孩子。而父母的焦虑,就留着自己来着急上火吧,与其逼着孩子,还不如逼着自己努力,升职加薪他不香吗?

      所以要不怎么说呢,摇号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不服憋着。

      写完这个,三篇长文算是把义务教育这个阶段说完了。接下来还会讲一下教育,但可能讲讲高考、留学、甚至育儿之类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话题。当然尽管我是教育行业的,也并没有打算把自己定位为教育专家,写点别的也不是不行。

      (关注、转发、点赞,有助治疗我的拖延症。留言、提问、甚至骂人,有助我找到接下来文章的主题和灵感。转载标明出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