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两面人生,一生亲历亲为只为解除逆反心结?

微博 2023年03月09日

      纵观朱棣的一生,虽然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他历史贡献还是不容小觑。

      ​​

朱棣画像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后世认为他是同朱元璋性格最相似的一位明朝帝王,战功卓著,具有残暴血统,生性多疑,做事干脆利落,同时才能也非常杰出。这一点,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皇位之后的一系列表现和事件就可以看出。

01 从环境因素分析朱棣夺位之可能性


      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刚满20岁的朱棣就藩燕京,封地为现在的北京一带,这虽然是生在帝王家特有的福利,但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可以说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在当时朱元璋的七个儿子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而为何在朱元璋去世后,只有偏偏只有燕王朱棣举起了所谓的“靖难”大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敌”消失。从历史上看,自从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后,窥视太子之位的不仅有四子燕王朱棣,还有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作为诸王之首的秦王朱樉,封地为陕西西安一带,西安,即是古都又是战略要地,可见朱元璋对朱樉的重视程度不低,可偏偏这个儿子不争气,荒淫无度,40岁就因过度放纵而亡。而晋王朱棡,历史记载其修目美髯,顾盻有威,多智而残暴。他在封地在太原一带,而就在就封太原途中,就发生过因细故鞭挞他厨师的事情,后又发生数次以奔马缚人,车裂之的残暴游戏。朱元璋盛怒之下欲废除其王爵,后因太子朱标调护,始得幸免。看得出来,这晋王绝对是一个狠角色,如果不死,后面能够夺得帝位的不一定是朱棣。可惜这位残暴的晋王命不长,同秦王一样,40岁因病死亡。这样一来,对来燕王朱棣来说,前面的三个哥哥相继去世,强劲对手消失,再说朱元璋又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引起了他的不满。此时,他又成了诸王中的最年长者,且羽翼已经丰满,为他的谋反创造了先天条件。

      二是战功卓著。1390年,即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奔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对于燕王朱棣来说,这次军事行动,是他展示军事才能的绝佳机会。话说朱棣在挥师北进的途中,适逢大雪封地,诸将要求雪止后行军,而朱棣却认为兵贵神速,宜乘雪速进,结果大败元军。元将乃儿不花率部归降,燕王设酒款待,深获人心。朱元璋听到捷报后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后来,朱元璋又多次命令燕王挥师出征,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因战功卓著,燕王从此威名大振。

      三是谋臣得力。如果说朱元璋称帝天下,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首席谋臣朱升为他献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建国方略外,那么,他的儿子朱棣能够以燕地之力起兵造反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少不了一代奇僧姚广孝的极力“怂恿”。姚广孝何许人也?一名出家僧人,法名为道衍,后被称为“黑衣宰相”。也许有些朋友对姚广孝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可就是这样一位亦僧亦官的人,帮助朱棣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发生后,姚广孝一直在背后为其出谋划策,而朱棣皆言听计从。《明史》里有一句话即“在军三年,或旋或否,站守机事皆取决于道於。”由此也证明了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在战事相持不下,朱棣考虑退兵时,姚广孝更是帮助他做出最终决策,那就是不要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直接攻取京师,且一战成功并夺取了帝位。

02 既有丰功伟绩也有好大喜功

      朱棣,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三代当家人,其生性残暴,一生的政绩可圈可点,但仍显得美中不足。下面重点列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一是南下北征定乾坤。1406年,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挥师南征,一战定安南,即现在的越南,俘获安南胡氏政权胡季犛、胡汉苍父子,改安南为交趾,并改革机构,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1409年2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以求和好,使节被杀,朱棣大怒,表示“逆命者歼除之”。同年7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率师十万征讨鞑靼,由于指挥失当,十万兵马竟在胪朐河全军覆没。为挽回尊严,朱棣就开始了他的御驾亲征之路,五征北漠,何其悲壮?其自己也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不得不说,朱棣五次亲征北漠,虽然没有完全使蒙古势力臣服,但五次北伐进一步削弱了使蒙古势力,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二是七下西洋“虚”竞帆。郑和七下西洋,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回想起来,那维艄挂席、千船齐发、际天而行的场面堪称蔚为壮观,历史记载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船队,其实就是我国早期海军发展的雏形。对于那个时代来说,郑和的船队,无论是从容量还是人员、武器配备来说,完全具备了远洋作战的能力,遗憾的是,朱棣开启航海事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海外军事拓展和发展殖民地,以及明朝后期和清朝的统治者也只知道那是败家子做的事情,没有认识到航海事业对海军发展的重要性,导致我国的海军建设要落后于西方国家几百年。总的来说,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无论是寻找传言流落海外的建文帝,还是宣扬大明威德,他都没有借助远航之机打造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利益,只是一味地对外展示肌肉,从另一层面也显示出了他好大喜功、唯我独尊的武断性格。

      纵观朱棣的一生,虽然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他历史贡献还是不容小觑。他通过改革机构和南征北战,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国家的内忧外患得以解决;他派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导致了国力空虚,但对开启海上贸易之路、拓展当时的朝贡体系、加强同海外国家的友好往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他重视文化传承,召集文人编修《永乐大典》,这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至今都有影响力,只可惜此典籍毁于战乱,流落异邦;他开创了明史上的大阅兵,10万军队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使来“观礼”的使节达27国之多。

03 困扰朱棣一生的心结是什么?

      大朝王朝在他的统治期间,纵观每一件大事,朱棣都亲历亲为,劳心忧神。包括他亲自率军五征北漠,命姚广孝主持编修《永乐大典》,但每字每句他也要亲自审阅,他虽然是一代帝王,但他却更似一部运转不停的机器。

      靖难之役后,他对前朝遗臣大开杀戒,虽然《明史》记载的“活剐三千宫女”,创造“诛灭十族”之历史先例等做法存在较大争议,但他的残暴却是绕不开的历史话题。

      朱棣即位后,其性格的两面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他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一方面对建文时期的做法全部废除,恢复旧制,即使是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不能幸免,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到他这里时又变得得不堪重负了。他遵从政敌不重用的人即可用的用人观,凡建文年间被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朱棣即位后,除了对前朝遗臣大肆杀戮外,同时也在拼命工作,他的所作所为,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他不是一个安乐皇帝,他的篡位是正确的选择。他同朱元璋一样,生性多疑,后来不得不重启锦衣卫来充当他的耳目。正因为如此,这才是朱棣真正解不开的心结。他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虽然成功了,但内心的罪恶感一直挥之不去。在一些史料记载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朱棣时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时常梦见自己的父亲对他的指责。他每天都在担心在靖南之役中消失无踪的建文帝,某一天是否会卷土重来?为了解开这个心结,他除了通过杀戮来彰显权威外,其次就是通过拼命工作来成就自己,以解决他内心的那些苦楚。这一点,他与唐代宗李世民有些相似,历史上又一位希望通过政绩来改变世人看法的帝王。

      此外,从他的首席谋臣姚广孝拒绝蓄发还俗,拒绝接受封赏,白天穿朝服,退朝后换僧衣的半官半僧状态,也不妨理解为姚广孝对朱棣的一种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