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到江苏看博物馆 | 打卡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起源之地“文博之乡”南通
水韵江苏05-22 19:36 投诉
阅读数:73

​​到江苏看“博物馆”,家家“有看头”。

无论是以“一院六馆”稳居国内一流博物馆之列的南京博物院,还是屹立三湾乘风破浪锐不可当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论是凝萃江南精华又观照大千世界的苏州博物馆,还是开近代公立博物馆先声的南通博物苑……无不特色鲜明、各有看头。

汉风,吴韵,江河相伴,湖海相融。探源而上,这里的文物故事,蕴藏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奔涌源流,弘扬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鲜活基因。

丝绸,碑刻,画像石,钢铁,珠算,古生物……以博物之名,探索人类文明的边界和高峰。

教育、文创、研学、休闲、社教……多元创新,打造文旅融合的典范和地标。

到江苏看博物馆,看它们熔古今于一炉、集四海于此间。

到江苏看博物馆,看它们群芳竞秀,绽放成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生动载体。

到江苏看博物馆,看它们百舸争流,肩负起“走在前、做示范” 重大要求和“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的责任担当。

五月,春夏之交,盛会将至。走!到江苏看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南通是闻名遐迩的“文博之乡”。1905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里见证了他用一生践行“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使南通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端,推动了近现代文博事业发展。2005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纪念活动在南通举办。

 

图片
南通博物苑旧照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强调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奋进新征程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三年多来,南通文博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落实建设“文博之乡”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全市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览”一个馆,“懂”一座城,“一座城”正用它独特的方式铭记“一个人”。张謇以家乡南通擘画其“新新世界”的蓝图,而创建博物苑是其中一个闪亮的节点。

 

1903年,张謇前往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在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后受到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他在南通濠河之畔率先实践,南通博物苑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城市蝶变中应运而生。取名为“苑”,有园林、苑囿之意——这里不仅陈列文物标本,还饲养禽鸟,广植花木,假山、荷池、亭台、水榭点缀,形成了“博物馆+动植物园+传统园林”的格局。可谓是开当代“博物馆+”理念之先河,为如今发掘、探索博物馆的多样性提供了生动范例。

 

南通博物苑“馆园一体”的独特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强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遵循习总书记谆谆教诲,围绕博物苑历史区域展开早期陈列复原,恢复博物苑的早期风貌,重塑张謇的博物馆思想,让观众在“馆园一体”的氛围中,重温张謇的博物馆建馆理念之滥觞。

 

今天走进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聚焦南通自五、六千年前青墩遗址升起江海文明第一缕曙光以来的沧桑巨变,用科技和美学手段展现了南通地方元素藏品。来到中西结合式建筑濠南别业,这里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原状陈列反映了张謇对救国道路、治国路径等艰苦而曲折的探求。

 

图片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原状陈列

 

南通博物苑南馆的楼上月台门旁,高悬着张謇先生手书的那幅著名的对联:“设以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张謇的办苑宗旨是注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其视作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这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不谋而合。据悉,由南通博物苑打造推出的数字化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张謇主题文物史料知识图谱”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优秀案例,以可视化形式展现张謇生平事迹,助力讲好张謇故事,弘扬张謇爱国企业家精神。

 

一座南通城,半卷江海诗。南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值得回望的远远不止“中国近代第一城”这百年风云。与南通博物苑隔河相望的南通群英馆,是了解南通人文的重要窗口。该馆以群英述说历史、用群像展示城市气质,从古代馆、近代馆、当代馆和特展馆四方面,呈现了不同时期江海儿女不懈奋斗的卓越成就,用图文、模型、影像等方式,带领大家了解以张謇为代表的地方名人,讲述南通千百年来的江海传奇。

 

图片

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近年来,南通30余家博物馆聚点成阵、融合发展,带动历史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群“火起来”。

 

追随着张謇足迹,一批有志之士加入到建设博物馆事业的队伍中,各行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海大地上生根发芽。从198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到上世纪90年代,沈绣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等一批非国有专题博物馆建设完成;从20世纪初,珠算博物馆、审计博物馆、慈善博物馆等一批国字号博物馆的落地,再到新近的启东博物馆、海安魏建功纪念馆先后备案成功,南通文博之脉不断注入新血,焕发新生。

 

南通市部分博物馆掠影

 

南通深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全市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不仅实现了“县县有博物馆”的目标,而且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优势互补,专业和行业博物馆交相辉映,综合和特色博物馆相得益彰。

 

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备案博物馆总数为3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21家,非国有博物馆 10家,国有博物馆中,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2家,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9家。全省拥有博物馆355家,南通占比为8.7%,居全省第四位。从等级博物馆数量来看,全市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7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6家。全省拥有等级博物馆70家,南通占比10%,并列全省第三位。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19年12月,南通博物苑等13家博物馆联合成立环濠河博物馆群联盟;2022年5月,全市35家文博相关单位成立“南通市博物馆联盟”。通过藏品互通共享、故事共创传播、活动联办互动、文创开发联销、人才共建联动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迸发南通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力量。

 

图片
2022年5月18日,南通市博物馆联盟成立

 

立足阵地,共谋新生。以联盟为纽带,馆与馆之间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聚和声讲好南通文物故事。2022年5月18日,南通市博物馆联盟合力推出《博物馆的力量——南通市博物馆巡礼》特展,各家博物馆携馆藏精品、文创产品亮相南通博物苑,一个小型“博博会”在此盛大揭幕。当年9月,联盟首次组团亮相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向全国观众集中展现联盟风采,推介联盟特色研学项目。2023年,南通市博物馆联盟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积极参与南通非遗购物节、“博物知旅” 夏日有约等主题活动,推出49个常设展览、23个临时展览、 28个社教活动,发布2个系列7个主题10条南通文物主题游径,展示联盟风采,放大联盟效应。

 

图片
图片
首个全国博物馆文创示范空间

 

图片

 

2022年起,“博物馆热”急速升温,市民游客纷纷走进身边的博物馆等文博场所,在近距离接触文物的同时,感知历史脉搏。据统计,2022年度,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342万人次;2023年度,全市接待参观人次突破437万,同比增长27.78%。

 

图片
“博物馆热”席卷南通

 

2021年,经改造升级后的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焕然一新。馆内既增设文化厅、互动厅和临展厅,丰富了珠算文化的展现形式,又添加场景复原、实物操作、多媒体互动等元素,让游客寓趣于学,沉浸感受珠算的魅力和精妙之处。2023年,珠算博物馆累计接待人次达40.43万人,同比增长10.68%。

 

图片
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经展陈提升后焕然一新

 

2022年8月,基于古运盐河如皋段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遗存,如皋市博物馆策划举办《古运盐河的记忆——古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吸引了众多文博爱好者的关注。2022年馆内接待人数21.75万人,2023年达50.42万人次,同比增长131.82%,涨幅惊人。

 

图片
如皋市博物馆《古运盐河的记忆——古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精品展览项目

 

行走博物馆,读懂一座城。作为“游”与“学”的有机融合体,教育研学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南通文博场馆积极组织和策划各类专题讲座、亲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讲解活动,以博物馆为载体,以文物为媒介,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知”与“行”合一,让中小学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引领广大青少年开启丰盛的“博物知旅”。南通博物苑与多家文博单位联合开展博物馆研学体验班、精品小课堂等活动,通过多学科融合式教育、多课题探究式学习、多场景沉浸式体验、多渠道全方位转化,感受特色文化体验之旅。

 

图片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智慧课堂
图片
海安市博物馆研学活动“妙笔绘画海安”

 

依托环濠河博物馆群,2023年濠河景区开辟水上博物馆旅游线路。线路串联两岸博物馆群,包括南通博物苑、审计博物馆、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南通市沈绣博物馆等;市民游客登上游船,走进岸上博物馆群,即可深入领略这座城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

 

此外,结合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南通风筝博物馆的“风筝文化进校园”社会实践项目,以风趣讲解筑牢理论基础,以手工制作推动传承,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提出了“非遗(风筝)文化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展“青出于蓝——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研学项目,游客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传统印染技艺;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悠香岐黄——巧手制作中药香囊”研学项目,带领孩子们制作精致的中药香囊,探究古今佩戴、赠送香囊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美;沈绣博物馆开展非遗课堂,由非遗传承人分享沈绣的基本知识,教授大小朋友们动手刺绣,体会独运匠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浪漫春日里,南通博物苑内紫藤、绣球、含笑花等竞相开放,成为市民游客出行的热门目的地。张謇故居濠南别业门前先生手植的两株紫藤,引来无数网友前来打卡。如今,一个文化创意空间在濠南别业底楼“上新”。这里融合典雅与精致,集博物苑文创产品、咖啡、书籍于一体,让游客朋友们获得更多新鲜多元的文博体验。无论是“紫藤花开”的种子礼盒,还是南通博物苑苑藏文物年历,都是深受欢迎的伴手礼。

 

图片
濠南别业门前张謇手植的两株紫藤成为“网红打卡地”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近年来,南通博物苑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职能,面向不同群体张謇开设主题活动,形成了“小小謇述者”“謇言小课堂”等社教品牌,服务青少年学生累计达2万人次;成立“謇爱謇行”宣讲团,走进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宣讲30余场,服务2000余人次;其中,“謇爱謇行”宣讲团被评为“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十佳案例”。同时,倾心打造“张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主题游”品牌研学活动,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专题社教活动,服务企业家和青少年两个目标人群。截至2023年底,该活动已接待企业家3万多人次,青少年近20万人次。

 

图片
南通博物苑打造“小小謇述者”“謇言小课堂”等社教品牌

 

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以馆内工作人员为主体成立“慈善之声”宣讲团,号召广大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媒体记者、志愿者、大中小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立言立行、积善成德的浓厚氛围。宣讲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先后走进大中小学校60多所,走进社区266次,走进电台直播间15次,走进国内大型慈善和文博交流展示会3次;开设了《慈善之道贵在躬行践履》《爱护野生鸟类也是慈善行为》《慈善之光——中华慈善思想的“前世今生”》等多场慈善文化专题讲座,为引导大众树立慈善理念,参与慈善事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慈善之声”宣讲团荣获“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

 

图片
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慈善之声”宣讲团参加中国慈展会

 

除此之外,南通文博场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牵头成立“张謇垦牧之路博物馆发展联盟”,策划主办《垦牧乡歌·家国情怀——张謇垦牧之路特展》,在海口、福州、青岛、伊犁等全国20多个城市进行巡展,“走出去”的同时坚持“引进来”,与北京鲁迅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全国各大博物馆联合办展,将精品文物、展览带到南通市民身边。

 

图片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推出《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设基本陈列《观帽》,拓展文化、艺术、时尚展示新空间,开放第一年便吸引了18.58万人次前来光顾打卡。

 

图片
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观帽》集文化、艺术、时尚于一体

 

2023年11月,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二期如期对外开放,该馆2016年建成开放,已累计接待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近300万人次参观,先后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

 

图片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二期于2023年11月对外开放

 

江海有情,南通有请。依托百多年前先贤留下的“中国近代第一城”遗存,南通正在持续擦亮“文博之乡”“南通好玩”等江海特色文旅品牌,以热情的姿态欢迎八方来客前来打卡。从中国博物馆事业“梦开始的地方”出发,南通文博人迈向崭新的追梦之旅,让“风物骈骈与岁新”的盛景常在常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