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黑水县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县
展开1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同义词黑水(四川省黑水县)一般指黑水县
黑水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与松潘相接,东西与红原茂县相邻,南和西南与理县马尔康相连,距离省会成都284公里,县城海拔2350米,县域面积4356平方千米[14]。黑水藏名为“措曲”,是“生铁之水”之意。黑水河属岷江上游支流。有小黑水河、毛尔盖河及溪沟99条。[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黑水县常住人口为44564人。[12]
黑水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境内主要有三奥雪山,卡斯特景观,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达古冰川,八十里画廊之称的奶子沟彩林,色尔古藏寨等独特的藏式民居,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黑水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其红色文化悲壮厚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有著名的“芦花会议”会址,红军翻越的3座大雪山,即达古雪山、昌德雪山和雅克夏雪山等中国革命史迹文物。[1]
截至2020年6月,黑水县辖8个镇、7个乡。[2]2020年,黑水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56亿元,同比增长4.7%。[13]
中文名
黑水县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
地理位置
四川省西北部
面    积
4356 km²
下辖地区
8个镇、7个乡
政府驻地
芦花镇
电话区号
0837
邮政编码
623500
气候条件
属季风高原型气候
著名景点
达古冰川卡龙沟色尔古藏寨
车牌代码
川U
地区生产总值
28.56 亿元(2020年)
人    口
44564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黑水县古寨
黑水古为冉駹地域,秦、汉为蚕陵县地。
蜀汉于黑水境北置平康县;后以蚕陵、平康两县领其地。
北周分属通轨、江源、左封、广年四县。[4]
隋初四县属汶山郡。隋末以平康、左封两县领之。
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康;二年(619年)废左封属翼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境内马桥置当州辖通轨、左封两县。显庆元年(656年)左封县迁驻徐古;二年陵雄盼(657年)置谷和县,治地米尔垮。文明元年(684年)在境寡古置利和县;三年(687年)置归城县,治地苦瓜。
元为吐蕃宣慰使司管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北部为松州毛尔盖千户领,其余为茂州叠溪土千户所领。
明为松潘。[4]明初,在知木订姜乎洪霉只林置麦扎族长官司,明末置大少寻章姓黑水土百户,属松潘卫、茂州卫领地。
清在境北麦扎、乌木树、知木林、慈坝置土守备,属松潘厅。道光六年(1826年)改土归流,大姓黑水(丁寨等六寨)属茂州管辖。清末大黑水为梭磨宣慰使司所辖,隶属理番厅;小黑水隶属松潘厅。
民国二十四年(193匪多5年)属四川照项厚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52年7月24日,黑水解放,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临时政权。
1953年12月置芦花县。备遥享1954年6月更名为黑水县。[4]
2021年8月,被列入国家纸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5]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截至2020年6月,黑水县辖8个镇、7个乡。[2]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513228100000
513228101000
513228102000
513228103000
513228104000
513228105000
513228106000
513228107000
513228204000
513228206000
513228207000
513228208000
513228210000
513228213000
513228214000

地理环境

播报
编辑

位置境域

黑水县介于东经102°35′—103°30′,北纬31°35′—32°38′之间,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与九寨沟毗邻。距省会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72.5公里,县域面积4356平方千米[14]
黑水县

地形地貌

黑水县
黑水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最高海拔5286米,最低海拔1790米。县城芦花海拔2350米,高差1000~2000米。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色尔古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

气候

黑水县气候属季风高原型气候,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并随海拔高度不同差别较大,高山与河谷年均气温差值达20度,县城芦花平均气温9度,年极端最高气温33.5度,极端最低气温-14.4度。境内降雨分布不均,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年平均降雨量620.06毫米,无霜期平均166.1天。受青藏高原气候影响,常有干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5]

自然资源

播报
编辑

水能

黑水河年径流量38.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3.2立方米/秒,毛尔盖河年径流量8.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2立方米/秒,小黑水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8立方米/秒,99条溪沟年径流量12.3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河床比降大。水能总蕴藏量15.39万千瓦。[5]

生物

截至2013年底,黑水县有森林植物95种,药用植物400种,经济林木37种,主要有云杉、栎、桦、松等林木;大黄、羌活、五加皮、虫草、贝母、天麻、杜仲、党参等药材;牧草、食用菌、竹类、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动物有兽类88种,鸟类52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9种,鱼类5种、昆虫164种。兽类有苏门羚、金丝猴、小熊猫、林麝、水獭、鹿等。[5]

矿产

黑水县有锰、铁、钨、金、水晶、冰州石、硫磺、岩盐等矿藏,其中低磷锰铁矿蕴藏量较为丰富,查明矿床及点16处。芦花镇四美沟至德石窝沟一带约27平方公里范围内矿床较为集中,有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3处,探明锰矿石远景储量约700万吨。德石窝沟C+D+E级锰矿石储量334万吨。[5]

人口民族

播报
编辑

人口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常住人口为60704人,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7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704人,增长6.5%。全县户籍人口为60885人(男性人口为30639人,女性人口为30246人)。
2015全年人口出生率6.49‰,人口死亡率3.46‰,人口自然增长率3.04‰,全县城镇化率达34.45%。2015年末,全县总户数19496户,其中农村14508户。年末总人口60854人,其中男性30516人、女性30338人,农业人口52901人、乡村人口52280人、城镇人口达2.19万人,非农业人口7953人。在总人口中:藏族57201人,占总人口的94%;汉族3095人,占总人口的5.09%;羌族460人,回族61人,其他民族37人。全社会从业人数3.9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9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0.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1.89万人。[3]
性别构成
黑水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1358人,占51.7%;女性人口为29346人,占48.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1.3上升为106.9。
年龄构成
黑水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198人,占21.74%;15-64岁人口为43488人,占71.64%;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18人,占6.62%。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2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7个百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黑水县常住人口为44564人。[12]

民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53815人,占88.65%;羌族人口为573人,占0.94%;汉族人口为6146人,占10.13%;回族人口为 54人,占0.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16人,占0.19%;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125人,增长4.11%;羌族人口增加229人,增长66.57%;汉族人口增加1266人,增长25.94%;回族人口增加16人,增长42.11%;其他少数民族增加68人,增长141.67%。

政治

播报
编辑
县长:欧涛。
县委书记:杨莉[19]
副县长:斯旦波、夏茂辉、孙涛、甲歌、秦玲玲、三基塔、彭长江、马吉元。[17]

经济

播报
编辑

综合

2009年黑水县地方生产总值43918万元,比2008年减少18.6%。第一产业增加值938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72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698万元(规模以上2744万元,规模以下954万元),建筑业1907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6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1:72.6:16.3。[5]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3409万元,居全州第6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增速居全州第11位,比全州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744万元,比上年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69%,拉动经济增长0.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7476万元,比上年增长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8%,拉动经济增长5.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83%,拉动经济增长1.67个百分点。[3]
2018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增长10.1%。[6]
2020年,黑水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56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位居全州第一(含飞地园区达32.33亿元,总量居全州第四,增速居全州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1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11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868元、15200元,同比增长4.4%、8.3%;接待游客176.36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实现旅游总收入13.99亿元、同比增长8.8%。[13]

第一产业

2009年黑水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06万元,林业总产值3516万元,牧业总产值6502万元,农林牧服务业总产值1716万元。粮食总产量15207吨,其中小麦3416吨,玉米2586吨,青稞1993吨,洋芋3851吨,豆类2683吨,人平有粮296公斤。蔬菜总产量8794吨。种植地膜面积1427.47公顷,农作物播面7500公顷,其中粮食播面6911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543公顷。水果产量318吨,其中苹果307吨。有经济林木69.6万株,其中花椒57.6万株,苹果3.9万株,核桃8万株,梨子0.1万株,干果总产量375吨,其中核桃产量302吨,花椒产量73吨。[5]
牧业
2009年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2969头,大牲畜存栏60300头;其中牛53340头,马、驴、骡7034匹,羊存栏17774只,(山羊9200只);生猪存栏34821头。各类牲畜总增25.3%,各类牲畜净增18.1%。年末各类牲畜出栏45744头,出栏率33.2%,比上年增7.8%;畜产品产量完成肉类总产量3816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牛肉110吨,羊肉100吨,猪肉2600吨,其它肉完成16吨。牛奶250吨,绵羊毛1吨,禽蛋15吨。[5]
林业
2009年,黑水县开展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5068公顷,比2008年增长25%。自然保护区面积62300公顷,与2008年持平。2009年内,实施封山育林1400公顷,人工造林366.7公顷,义务植树13.9万株,退耕还林补植925公顷,黑水县森林覆盖率35%。加快天保、退耕还林接续产业建设,种植特早实核桃66.67公顷,培育核桃实生苗木50万株,高接换优1.9万余株,嫁接早实核桃苗木15万株。实现连续21年无森林火灾。[5]

第二产业

2009年,黑水县规模以上企业3个,规模以下企业40个,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数411人,其中规模以上从业160人,规模以下从业251人。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现价)602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805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完成45万元,集体企业完成38万元,有限责任制公司完成4221万元,个体企业完成172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7876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69327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9443万元,负债6450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340万元,利税总额完成704万元,利润总额完成1575万元。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69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2744万元,规模以下完成954万元。[5]

第三产业

2009年黑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6万元,其中县级零售额完成4709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644万元。按行业分,完成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534万元,餐饮业零售819万元。按注册登记分,国有经济372万元,集体经济128万元,私营个体经济完成5706万元,股份制经济47万元。[5]

交通

播报
编辑
黑水县地理交通图
黑水县境内各主干道皆为油路,县城芦花至各景区的道路也铺设了油路,到红原大草原的油路已于2002年铺设完成。同时还开通了成都-九寨沟公路以及绵阳-茂县公路。

社会事业

播报
编辑

文卫

截至2009年年末,黑水县有医疗机构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床位1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08张。卫生机构职工数215人,医药、卫生院技术人员141人,医生55人。[5]
文化市场清理整顿执法工作,检查文化市场39次,组织检查93人次,出动车辆11次,清理整顿网吧13次,集中扫黄打非5次,与公安、工商、城建、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3次。全年放映电影891场,观众177121人次。利用电影、科技书籍等,在农牧民中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期间,组织电影放映队8个,放映电影594场,观众128955人次。[5]

教育

截至2009年年末,黑水县有中小学校83所,小学81所,普通中学2所。有在校学生9108人,其中初中2109人,高中203人,小学6796人。招生人数1992人,学前教育1126人。黑水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81%、初中入学率91%,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0.08%,初中控制在0.37%。开展资助贫困残疾学生活动,“三残”儿童入学率92.30%,15岁入学完成率97.98%,17岁人口入学完成率88.24%,小学、初中毕业率均为100%。全部教职工人数618人,比2008年增长3.5%,其中专任教师521人,比2008年增长16.8%,其他97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小学教师381人,比2008年增长21.3%;普通中学140人,比2008年增长6.1%;幼儿园教师19人。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7所,会同农、林、科技等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0人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20人次。青壮年非文盲率98.9%。[5]

体育

2009年黑水县新建篮球场地3个。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合格10人。业余体校有学员42人。参加在自贡市富顺县举办的2008年四川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并获得1金2铜、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优异成绩。[5]

社会保障

2009年黑水县城镇参与低保845户1271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71万元,月人均补助156元,城市低保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低保已保211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79万元,月均补助40元。规范农村特困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设立黑水县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帐,农村医疗救助574人,落实解决医疗救助金58.9万元,对大骨节病患者实行无起伏医疗救助。城市医疗大病救助31人,落实解决医疗救助金5.2万元。[5]
2015年黑水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25490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361人,兑付养老金2425.2万元,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3022人、职工医保参保5393人,兑付医保金1757.2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590人,发放救助金393.5万元。规范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城镇居民低保累计救助22770人次、发放低保金481万元。农村低保累计救助204180人次、发放低保金2041万元。五保供养225人,发放供养金81.5万元。供养孤儿29名,兑现生活保障金23.6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3]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6]

旅游

播报
编辑
卡龙沟
黑水县旅游景点有卡龙沟、奶子沟,达古冰川,色尔古藏寨,三奥雪山,热水塘温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石刻石碑、记忆着旧时土司权倾一方与农奴血泪的芦花官寨、红军长征史迹等人文景观和藏羌民族文化风情及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7]
卡龙沟
“卡龙”藏语音为“卡洛洛”,翻译成汉文意为“花海沟”。位于县城之东北70余公里的卡龙沟风景区,总面积403平方公里。钙华飞瀑、温泉流水溶洞石钟乳绚丽多姿,盆景群景色各异,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金秋时节的峡谷五彩缤纷,构成40里彩林景观。高达250余米的玉龙瀑布雄伟壮观,构成了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钙华景观。卡龙沟由长龙沟、四十里彩林、热水沟、打古雪山等景点组成。
三奥雪山
达古冰川
达古冰川位于黑水县芦花镇三达古村境内的达古雪山上,海拔3800~5100米处,离县城30余公里,景区面积达119平方公里。达古雪山山顶终年积雪,雪山的北坡和南坡发育有厚60~200米的现代山地冰川,其中的三截冰川,即1、2、3号冰川,面积约8.25平方公里。
三奥雪山
三奥雪山,主峰海拔5285米,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麓,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境内,距黑水县城芦花镇16公里,距成都310公里。三奥雪山在当地被称为神山,由三座独立的雪山组成,它们皆为金字塔型山峰,成“品”字形并列相连。主峰奥太基(藏语意为群山之父)海拔5286米,奥太美(群山之母)海拔5257米,奥太娜(群山之子)海拔5200米。“三奥”之名由此而来,也称奥太雪山。
奶子沟八十里彩林风情谷
奶子沟
“奶子沟”在藏语中是美丽富饶、幸福安宁之意。奶子沟八十里彩林风情谷因身处深谷独享清幽雅静的奶子沟而得名,又以美甲天下的彩林世界而闻名。这里植被丰茂,阳光灿烂,氧气充足,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奶子沟彩林长达八十里,树种主要由桦树、松树、柏树、枫树和各种乔木组成,还有不同色彩的针叶林、阔叶林、次生林、灌木丛点缀其间,密密麻麻地覆盖了一坡又一坡。在纯净的蓝天底下,紫红、粉红、橘红、金红、深黄、草绿、黄绿、棕红、褐色的树木形成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之势。

特产

播报
编辑
酸菜
酸菜是黑水地区最常用的菜肴,它酸度适宜,可和米炒着吃,更常用于煮玉米面汤、麦面块。味微酸。
酥油茶
先将茶叶熬成深褐色后,把茶渣筛滤出来。趁热将茶汤倒入放有酥油、食盐的桶内,再倒进鲜奶,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断搅拌,使酥油茶原料充分均匀地溶于茶水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温火上保温,随时可饮用。
玉米馍馍
玉米烧馍是将做好的馍放入火塘,埋入火灰中慢慢烘烤,上下翻动数次待熟。
咂酒
喝咂酒是黑水地区男女老少均喜欢的一种爱好。咂酒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修房造屋、待客送礼的必备之品。
洋芋糍粑
黑水盛产洋芋,洋芋既可作主食又是一种很好的菜肴。入口细软,化渣,营养丰富。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黑水民歌
二声部民歌二人演唱时,一个唱“细”点,一个唱“粗”点,即高音和低音。演唱时“两头平,中间鼓”,即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平”,用同一旋律。“中间鼓”则指两声部分开,并成反方向行进。演唱形式分为纳玛(男声二声部民族)、热玛(女声二声部民歌)、忽拐拐玛尔直撒(男声多声部民歌)、直拐拐玛尔直撒(女声多声部民歌)、若尔波(男女声对唱多声部民歌)。二声部民歌以情歌为主,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某种愿望的追求等,流露真诚的感情。
单声部民歌单声部民歌流传在芦花、麻窝、木苏、维古一带地区。迪种民歌具有高亢、狙犷、奔放和优雅的抒情特点。按其内容大致分为颂佛的宗教歌曲,颂天神、地神、山神、树神及祖先的祭祀歌曲,颂土司、头人的宫廷歌曲。
黑水锅庄
黑水锅庄舞蹈是藏族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其内容为:歌颂爱情、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等。形式为:围着圆圈跳,男的在前,女的在后,边轮唱边舞。跳锅庄时的伴唱歌曲,其节奏快慢随舞蹈节奏而变换,声调起伏相承。一般用以赞美自然、赞美家乡,以酒助兴,男女轮唱,同步起舞,通宵达旦。锅庄流行于黑水县各地,各区乡锅庄动作、步伐不完全相同。
卡斯达温舞
卡斯达温舞表演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在黑水县的不同地区,“卡斯达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略有差异。[8]

荣誉称号

播报
编辑
2020年6月29日,入选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9]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10]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11]
2022年1月26日,入选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市、区)名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