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地理期中复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查字典地理网 2016年04月19日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高一下册地理期中复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