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每日一习话#【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习近平: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这段话出自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最根本的民生,也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关键是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品质、可持续性和结构性。近年来,在粮食主产区,我们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创新发展出耕地保护的高产与增产方案。比如,粮食高产区吉林省梨树县就创建了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地力提升与产能增加为一体,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在95%、80%以上,提升玉米产量10%,同时还能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在耕地保护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分适合东北旱作农区的粮食种植。

必须看到,我国人多地少,在全面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耕地质量不高、地力透支、退化加剧等诸多挑战。我们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今年春耕春播期间,河南新乡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里的“智慧合杆”引人关注,它可以监测大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土壤含水量等数据,上传“数智大脑”平台汇总分析后,“数智大脑”再结合土壤养分信息、作物生长特性,来指导当地农民生产作业。智慧农业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我们农田科技种植和管护水平的显著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藏粮于技的生动注解。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盼。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二十连丰”,产量达到1.39万亿斤,但总体上我国粮食产需紧平衡态势依然明显。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尤其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粮食生产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护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行动,把我们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本期特约专家:李保国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L央广网的微博视频

以下为博主精选评论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