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5-16 18:45发布于 四川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决定学习效率的最大前置条件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这就像当我看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心理学流派的新概念时,即便我第一次看到它,我对该流派已经掌握的知识也能让我快速领会它。

所有学习都是如此,提升自己的解码能力在一开始是很重要的,有一些知识相较于另一些知识是更重要的,尤其是那些有助于你掌握新知识的知识。

比如自体心理学最难读的三本原著,尤其是《自体的分析》让很多读者头疼。为什么呢?因为科胡特用了太多古典精神分析的概念去讲述自体心理学的新概念,他已经默认你掌握了古典精神分析的大部分概念。

比如这句:“这些个案发生特定困扰的领域是在自体(self)以及那些以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 libido)灌注的古典客体(archaic object),即自体一客体(self-objects)。(1971, p3)”

相信很多人看到后一脸懵逼,因为这一句话里面包含了自体,自恋力比多,灌注,古典客体,自体客体5个概念,这里面只要你有1个概念不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解释的就是自体客体的内涵,但借用的是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体系。“自恋力比多”是科胡特创造出来的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相平行的一个概念,力比多理论就是大家常说的性本能理论,在死本能提出以前,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驱动心理发展的第一本能,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弗洛伊德视角下的宇宙起源论。

而自恋力比多等于是科胡特对宇宙起源的另一种假设,认为人除了性本能的发展外(委婉的避开了弗洛伊德的宇宙起源论),还存在另一种本能,那就是自恋的本能(这是科胡特想要真正主张的)。在精神分析的关系视角下,这些本能都需要指向一个人,或者说指向一个客体。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指向的是对象叫力比多客体,也就是满足婴儿性欲幻想的客体。

而科胡特的自恋力比多也有指向的对象,但这时候不再是为了满足性欲,而是为了实现自恋的满足,所以满足这一需要的客体叫古典客体,古典客体代表着一种更加早期的客体,一种在经验上没有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客体,也就是自体客体。

所以科胡特会用一个孩子使用手脚那样使用自己的养育者来比喻这种需要,而自恋型人格也会这样使用他人,无法识别到他人的主体性,所谓自恋,就是我们用非常早期的心理需要(自我和他人未分化的状态)去体验他人。所以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发展理论,是让存在这种困难的人,在和咨询师的自体客体关系里重新启动这种发展,并最终将咨询师体验成一个独立的主体。

不知道你是否理解了我上面尽可能“浅显易懂”的讲述,但这一句话将它压缩的信息呈现出来后,就变成了一堆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想要解码那句话,你就得先具备这些知识,有了这些知识,这句话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能很快被你处理。

任何领域的专业壁垒其实都是这样形成的,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很多已经建构好的知识块,这些块对内部人士来说被默认为不再需要解释,它变成了一种专业领域内的人的通用语言。我们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本质上就是在试图掌握那些通用语言,并用这些通用语言去理解属于这个理论系统的知识。

在这个意义上,真正值得留意的是我们需要优先纳入的经验组块——能辅助理解,甚至解释其他知识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让我们对孤立零散的新知识进行组块。比如当你思考投射和移情的关系时,你就已经在运作这种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存在一种学习理论叫CLT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它强调的是我们通过主动优化学习中的认知负荷来增进学习的效率。比如通过隐喻来掌握概念的初步内涵,通过比较来掌握概念的精确边界,通过关联其他概念来进行知识组块,而知识组块越复杂精密,它就越是能给于你强大的认知能力。

这是一种需要带着主动意识的操作过程,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时刻优化自己的认知负荷,不断进行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知识组块,因为零散的知识结构无法涌现自己的创造性。而当知识组块足够庞大和灵活时,人就会具备建模的能力,比如科胡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就是因为他已经完全掌握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他曾经被誉为精神分析先生——能够对精神分析进行深度教学的人。

我们学习某一领域的终极目标,就是拥有独立建模的能力,这是知识、经验、能力的最终体现。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