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24-05-11 22:57发布于 北京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在经济繁荣时期,这里金融机构可谓躺着赚钱,凭借排他性行业优势,和间接融资主导模式,通过基建和地产扩张(并带动相关产业循环)赚得盆满钵满。按照曲解金融观点,美间接融资比重只占5%左右,剩余主要依托直接融资,形成以股权推动的创新经济体。而这里直接融资比重目前仅占29%(甚至更低),70%以上依靠间接融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息差驱动,利息收入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利息收入占营收比例超过80%。2023年金融机构累积实现净利润2.4万亿,较上年同期收缩2.2个百分点。原因是一方面资产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负债成本持续增加,使净息差遭受持续挤压。

曾经城投债是金融机构最优质资产,有地方信用托底,平均利率5%以上形成巨大诱惑力。但随着城投神话终结,并对城投为代表隐性债置换,对金融机构净息差形成冲击。同时,去年伊始越来越多群体置换存量房贷利率降低负担,而按揭房贷也是金融机构优质资产,进而影响净息差。且由于地产现状缺乏投资渠道,去年居民存款增加16.67万亿导致付息压力攀升,只能降低负债成本,持续下调存款利率缓解经营压力,此举往下必然呈现常态化。

凯恩斯在著名《货币论》中指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普遍转向谨慎,缩减投资和消费比重。从曾经交易和投机性需求转向预防性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无论再宽松的货币举措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日失去的三十年呈现的就是这一幕。

按照市场普遍观点,为刺激实体经济央行要大幅降低贷款利率。考虑到金融机构切身利益是否会采取这种举措尚需观望,但即使大幅降低贷款利率,考虑到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渠道,企业也普遍没有融资意愿。这也是为了完成信贷考核指标,金融机构和国字头企业进行“资金空转”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完成考核指标,国字头企业通过购买大额存单等赚取利息,和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关联,相反前者还要背负付息压力)。

以上构成经典死循环,曾经依靠间接融资主导的债务扩张推动基建和地产畅旺,构成经济繁荣主旋律。但当债务突破极限,曾经的繁荣戛然而止,且消费被债务透支裹挟的过于严重,近乎所有驱动经济增长引擎熄火,消费已弱化到无以复加程度,企业由于结构性问题缺乏投资渠道,地产正陷入出清阶段,以上一切压力必然传导到金融机构本身。

目前除一线城市外,近乎所有其他城市取消限购,往下逐渐取消限价或被推上日程,这意味着地产终章时刻即将到来,而作为金融机构将迎来真正的洗礼。净息差持续缩减外,如果抵押品价格减计将导致坏账增加,这一切都是需要考虑的。大戏或许还在后面。目前降低存款利率只是金融结构自我解压,而地产的冲击无疑是重大的,往下且行且看。

当间接融资主导的债务和债权关系,被看得见的手导致资源错配,且结构性矛盾到达临界点,伴随着整体预期逆转和普遍去杠杆,明斯基时刻必然呈现,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作为其中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也难以置身事外,一切都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