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崔庆龙_

崔庆龙_

二级心理咨询师 微博新知博主 V+优质创作者 心理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置顶心理潮湿并不是一种日常情绪,因为情绪是有时效性的,当带来情绪的事件已经结束,但情绪却持续存在时它就成为了一种障碍 (Disorder),这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周期性的状态。心理学中有很多内涵近似的概念,比如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TSD),比如自体脆弱(Self-fragility),又或者是 ​​​​...展开全文c
消除“心理潮湿”——重构我们的心理地貌
崔庆龙_

消除“心理潮湿”——重构我们的心理地貌

置顶一个人在哪方面的经验上没有得到过回应,或者说被强烈挫败过,对那种经验被补足的需要就会成为最高权重。

所谓理想化的需要,就是通过与一个理想客体的连接,来将自己也也体验成理想的部分。理想化客体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为了把你内心中将人视作庸俗的那些经验彻底的分隔开。

人无论如何也需要体 ​​​​...展开全文c
亲密关系里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崔庆龙_

亲密关系里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短视频我也会刷,因为我们总有一些精神空隙需要一个对应水平的刺激,它应该是完全休闲的,能缓解心理张力的。

但我几乎不会长时间去刷短视频,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一种觉察,当你从这种碎片化的刺激中获得的反馈感越来越少的时候,你的心理状态会从一种舒适慢慢转向一种无序,一种疲软,在那一刻 ​​​​...展开全文c
人们常说一个缺爱的人容易陷入糟糕的亲密关系,人都是天然好生求存渴望触及阳光的,人们抗拒不了的不是糟糕的亲密关系,抗拒不了的是一次次复死还生的经验过程,抗拒不了的是将不安全的经验组织一次次转变为安全经验组织的惊天逆转,并体验到:破碎被弥合、希望被兑现、黑暗转向光明。

换句话说,问题 ​​​​...展开全文c
最近《西游记》很热,我在很早以前就写过一篇对于西游记的解读,从分离和相聚的视角。就像伽达默尔所说的,解读就是一种重新诠释,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真正的还原——因为主体间的不可通约性,而打动我们的必然是由“偏见”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的彻底敞开,也就是作者性的充分体现。
关于分离,我听过最洒脱的一句话是《西游记》里唐僧被红孩儿抓去后,悟空得知红孩儿父亲就是牛魔王后说出的那句话:“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那时候他和牛魔王已经五六百年未见。

在原著的语境中,悟空当然没有天真的以为牛魔王会深念旧情,他只道:“纵然他不认亲,好道也不伤我师傅,还 ​​​​...展开全文c
创伤经验的唤起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被创伤提取物所直接触发:比如一个历经过严重分离创伤的人看了一部有关分离的电影,这就像一个防御了很久的休眠进程突然被激活,并迅速占据了系统的绝大部分资源,此时日常功能性的部分被卡死,无法使用,而创伤则以一种非常活跃的方式被组织,并且覆盖了绝大部分的现 ​​​​...展开全文c
#依恋中的丧失与哀悼#
失独对一个家庭的打击绝对是致命的,这也是《祝你幸福!》表面上关注的议题,在我看来,它试图用一种近乎无法承受的丧失,来折射家庭关系中一开始就存在的裂痕,并试图引发深思。

也就是说,哪怕孩子依然存在,这几个家庭依然会在它所携带的问题下走向破裂,只不过孩子会延迟破 ​​​​...展开全文c
自体坚决在语言上表现为不额外解释,不重复描述,不过度补充,却又没有缺失必要的情感和真诚,就好像我们表达的话语总是恰到好处的承载了自己的意图,或者说,我们总是能用语言告诉别人我们需要什么。

这种交流是明确且舒适的,它迅速释放了一个明确波段,并让对方以最低成本获得了交互频率的一致性。 ​​​​...展开全文c
允许别人对自己失望是自恋意义上的最大成就之一,这意味着一个人无需时刻拉满 buff,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均值的经验世界里自由活动。 ​​​​
人都是在约束、规矩、教条中长大的,也许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于对它们的认同,以及在那个游戏规则里的熟练和施展。但最终,一个人体验终极幸福的方式,就是在某一天体验到自己可以随时离开它们。 ​​​​
可以期待第一阶段,但不把它视作伴侣的责任。反过来讲,适配亲密关系会部分的覆盖第一阶段(不会完全漠视,也不可能做到彻底满足),我们需要靠自力的觉知和意愿来学会剩余的部分。//@岛风桑-:当稍有这点觉知时,是先想办法满足第一阶段的需求还是从第二阶段开始尝试也可以呢?有时候知道第二阶段的道...展开全文c
分化并不只是物理上的分开、断连,甚至不是社会功能评定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分化是一个以健康依恋为前提的心理发展进程,是我们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自体-界定”的需求得以浮现。

这就像你玩一个游戏,一开始的关卡机制都被设置为尽全力保护你,避免你体验到挫折,但是随着你的安全感和游戏 ​​​​...展开全文c
分化并不只是物理上的分开、断连,甚至不是社会功能评定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分化是一个以健康依恋为前提的心理发展进程,是我们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自体-界定”的需求得以浮现。

这就像你玩一个游戏,一开始的关卡机制都被设置为尽全力保护你,避免你体验到挫折,但是随着你的安全感和游戏 ​​​​...展开全文c
我把大部分文章视作一种5V2A的充电方式,比起迅猛疾冲,我更看重持久呼应//@Momoandlily:感受到一种充电的感觉,一种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实践被另一个人“验证”“确认”de感受
“不够好的自己”并不是客观评价意义上的,而是体验世界里凝聚成形的经验组织,就像无论一个人长得多好看,学历多高,工作和事业多成功,被夸赞过多少次,都依然会在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够好,依然好需要一个更好版本的理想自我形象去触碰,去证明自己。

这种心理叙事就像是夸父追日一样,那个理想的自 ​​​​...展开全文c
如何建构一个“足够好的自己”
崔庆龙_

如何建构一个“足够好的自己”

“不够好的自己”并不是客观评价意义上的,而是体验世界里凝聚成形的经验组织,就像无论一个人长得多好看,学历多高,工作和事业多成功,被夸赞过多少次,都依然会在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够好,依然好需要一个更好版本的理想自我形象去触碰,去证明自己。

这种心理叙事就像是夸父追日一样,那个理想的自 ​​​​...展开全文c
如何建构一个“足够好的自己”
崔庆龙_

如何建构一个“足够好的自己”

事情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最好版本要差一些,因为最好的版本是理想化的构建,所谓理想化,就是一种延伸进幻想领域的经验组织方式,这时候所有蛰伏在我们心底的愿望都会复苏,并试图一并兑现。

同样的,事情也会比我们想象的最糟糕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这是灾难化思维的放大,在这个经验组织过程里,所有创 ​​​​...展开全文c
你是否遭受过校园霸凌?比起那些直接的暴力或语言,隐性的霸凌更难以防备,也更容易被我们或者身边的人合理化。

何为霸凌?当一个人强迫让你接受某种东西——无论它是语言,还是行为,倘若它让你感觉到屈辱、恐惧、罪疚时,这就已经构成了被霸凌的体验。

对于隐性霸凌而言,我们不应当从外部事件的严 ​​​​...展开全文c
今天有人给我分享了自己最近一个人独自旅行的经历,对方不缺朋友甚至是亲密伴侣,但依然选择独自旅行。我非常理解这种体验,因为对ta来说,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对ta而言非常重要。

在今天,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甚至一个人去医院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经验。我过去 ​​​​...展开全文c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