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司机:老实内向与冷酷凶残

微博 2018年08月26日

      凶手的整套行为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手段凶残。

      ​​​这个滴滴司机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预谋的强奸杀人。

      根据第一条逃脱的林女士的表述,他先让林女士取消订单,然后偏离正常路线,把车往偏僻的山路上开。林女士极度警觉,在车速较慢的时候自己跳车跑了,当时路上还有其他车辆。即使这样,还是被追了几百米。

      第二天,受害者上车以后,凶手又故技重施。先是找借口取消订单,然后把车往偏僻无人的山路开,并实施犯罪。凶手将受害人带至山路,实施强/奸后,用匕首刺其颈部,并抛下悬崖。受害人是右侧颈部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死亡。

      取消订单隐藏行踪,开到山区寻找作案场所,随身携带匕首准备杀人灭口,刀刺颈部动脉并抛下悬崖以确保受害人死亡。凶手的整套行为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手段凶残,这和“内向、老实”“哭着告诉他妈妈自己杀人了”这种貌似失手伤人一样的描述,似乎有天壤之别。

冷酷而凶残

      人性从来不是单色,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一个人可以即温情又冷酷、时而理性时而疯狂、自卑和自负同在,乐观和悲观交织。一个人在某些时刻,只会展露一部分的自己。元首还有对艾娃的爱呢。在犯下凶残的罪行时,去追索一个人人性中不那么凶残的那一面,并没有太大意义。

      强奸并杀害一个人,不是杀一只老鼠,捏死一只虫子,需要强大的行动力和心理准备。在受害者上车到遇害的将近2个小时内,任何一刻他但凡有一丝的恻隐之心,受害者都不会死。

      每一次恶性案件出来以后,媒体都要对罪犯做一个“深度调查”,就像调查这个滴滴司机的家人一样,通过亲戚的描述勾列出一个“内向、老实、屡次创业失败”的人物形象,就好像这个人是一时的冲动一样。

      如果我们明确了这个凶手是“预谋故意暴力强奸杀人”,按照犯罪心理学研究,几乎可以直接列出这类人大概的人生轨迹。比如父母缺失(家庭失能)、早年教育失败、生活环境简陋、人际关系淡薄、缺乏组织管理和组织支持、长期遭受挫折或失败,游走于社会边缘。这都可以直接对应上这位凶手的经历,比如童年留守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初中辍学、多次创业失败等。

      但这些因素只是导致犯罪的“风险因素”,而不是犯罪的必然。倘若有“保护性因素”的存在,也会大大降低犯罪的可能性,比如一位对他极为关心、能够施加良性引导和帮助的长辈或导师、在其尝试犯罪时及时出现的惩罚和制约、家庭或组织的支持等。“保护性因素”通常是对“风险因素”的补偿和修正。当“风险因素”存在,而“保护性因素”同时缺失时,犯罪几乎成为必然,或大,或小。

      对于犯罪行为的追溯,无一例外最后都要追溯到个人的人格特点、家庭结构、早期经历、所受教育以及社会关系等等,而所有的追溯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答案。媒体在其中能够挖掘的内容极少。

      边缘群体多从事非正规就业,由于滴滴司机、送餐员和快递员等企业的非正规用工形式,必然导致大量的边缘群体从事这些岗位。原本,这是为边缘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生存机会,是一大好事。但问题在于,企业总是仅仅想着依靠非正规就业摆脱劳资负担,利用边缘群体的劳动来赚钱,而对引导、管理、规范、培训、支持和教育这些群体的责任视而不见。

      对风险视而不见,风险就会来找你。

      你要用这些人赚钱,就要意识到并承担这些人所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想明白这一点,一切向钱看,必然会被用户所唾弃。

      【另外还想说的一点是,顺风车是知道乘车人数的,那么,在凶手劝说受害人取消订单的时候,司机就已经知道乘客是个孤身的年轻女性,并准备好作案。联想到滴滴在事发前偷偷上线默认能看到乘客个人信息(头像、性别等)的功能,这个功能对于帮助凶手筛选下手目标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个人信息功能偷偷上线,又偷偷下线

      而这个功能,正是在郑州空姐遇害案后被下线。郑州案后,滴滴信誓旦旦要建立的安全体系不见踪影,而饱受诟病被迫下架的社交功能却暗度陈仓偷偷上线,对于公众的嘲讽和傲慢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