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TALK|回到故事,谈创作

微博 2021年09月26日

      在惊喜TALK中,对内容创作发文。

      ​​惊喜的身姿发端于类型创作上扬的全球节展趋势,又扎根于华语电影土壤迅猛生长之时,但拥抱观众的欢愉与热情似乎也遗失许久。恰在于此,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对话精神,去寻找交流与碰撞中的共鸣,即使这共鸣可能是跨界的、不可弥合的、非同频的、自说自话的。

      惊喜论坛定位在这种对话精神的坐标之上,关注主流议题,鼓励多向度的认知,对规则的再次理解,叩问创作的初衷,以一个影展最大程度的意识,聚合关于故事的多种分身。 

FIRST创始人宋文

      人类具有天然的想象力,对极致情景、再造世界、全新体验都有巨大的渴求与期待。梳理中国类型电影的分类,我们会发现,“大”类型电影渐趋尽头,而科幻类型受制于创意与叙事门槛及制作成本,仍有无尽的市场空间。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原创故事,从概念走向市场的过程都需要联通而高效的创作输出与产业资源。

      于昨日举行的惊喜TALK,由推介、对话、分享触通科幻文学写作、科幻电影类型创作、科幻IP孵化等审美端、文本端、创作端、产业端有待解决与讨论的议题,基于各方嘉宾的实践经验与研究分析,对科幻目前常见的类型进行拆解,对应其本土化改造中应该注意的雷区,及其最优可能性。以及面向未来,还有哪些重要的叙事。

      电影和小说都是打破现实,在另一个维度寻找自由。上半场推介会中,IP运营平台北京盛世肯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明确显露公司转型后遗留的图书基因,在对采购方法论的分享中毫不掩饰对故事本身的珍爱。与FIRST成都惊喜影展培植中部力量创作者的信念不谋而合,盛世肯特也着重寻找中篇故事转化为中小成本电影的可能,并对当下电影市场对科幻故事的接纳度满怀信心。

盛世肯特CEO、推介人林苑中

      作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综合性视频社区,bilibili对科幻的认知则基于一种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底层互动逻辑为粘力,参与电影上游环节的OGV内容生态。推介人卢梵溪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科幻现今的薄弱,但未忽略市场的容纳力与观众的渴求程度,拒绝虚假与夸大,对中国科幻走入更广阔的市场具备相当的决心。

bilibili副总裁、推介人卢梵溪

      以优化影视行业、加强行业凝聚力、迈向高端产业链、打造全域影视基地为运营目标的成都影视服务中心,从实际操作层面对成都的在地拍摄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以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服务流程完善着地方拍摄规则。

成都影视服务中心推介人杨旸

      “中国科幻还没有到谈推介的时候,谈创作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拒绝将“科幻”与“类型”简单地排列组合,一边思考着科幻怎么挑、怎么做、怎么看,一边怀抱着把科幻产业化、长期化的目标。推介同时延展出很多一针见血的观点——观众对于科幻的需求,就是对于新的、不同的、具备诸多可能性的事物的需求。在已经被产业印证的类型主题下,作为产业方,对待创作者不应版权先行,而是让策划发生在灵感前。

成都影视服务中心推介人杨旸

      八光分文化立足于讲述中国本土科幻,用几部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幻故事一次次印证了品牌的原创方法论。当谈到对原创科幻小说的开发,产品总监戴浩然希望选中的故事能激发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力量。

八光分文化产品总监、推介人戴浩然

      在随后由未来事务管理局发起的第一场座谈《科幻的本土美学与使命》中,科幻作家江波、多次参与好莱坞大片经验丰富的视效制片人高枫、中国科幻文化品牌合伙人李兆欣分别以故事讲述者、概念艺术家、科幻评论家等身份,分享“幻想”在自己工作中的意义,跨界探讨在本土历史文化土壤与科技发展特征共同作用下,当下科幻叙事与美学的新方向与新使命。困境浮现,站在各自立场上的观点明确,对新生创作者的建议与期望同样深刻。

      从市场上失败的科幻电影范例出发,由八光分文化发起的座谈《科幻小说的改编陷阱》尝试认清现实,辨别从创意概念走向影像的改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机会和陷阱。FIRST剧情片实验室导师顾问、导演、编剧忻钰坤,科幻作家七月,bilibili副总裁卢梵溪,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西夏、八光分文化产品总监、资深科幻编辑戴浩然各自分享了对科幻的类型特征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剖析中国市场所需要的科幻类型,以及从经验出发,所能预测到和应该避免的创作雷区。

      让我们回到故事,谈创作。对科幻创作的思考常常不可避免会滑向哲学范畴,最根本的发问随即产生:你真正理解你所处的世界吗?观众想看的永远是没看过的事物,而创作者想做的东西一定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创作需要方法论,需要不变的初心,不停的自省与自问,而作品抵达观众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储备资源、改造认知。

      短暂的交谈并不能解决长远的实际问题,但对话自有其意义。FIRST惊喜影展所创造的多元推介与谈话场景,让文学与影像有了可测量的距离,作品有了可感知的温度,时代与想象有了清晰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