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专访刘震云 | 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
西西弗书店作者: 西西弗 2021-11-06 投诉
阅读数:13457

​​


刘震云坐在采访室的沙发中间,从自己的蓝色保温杯里,倒出一瓶盖热茶,一边喝茶,一边接受采访,有一种有条不紊的节奏,这种节奏仿佛不会被任何事情扰乱。


他的普通话夹杂着一些河南口音和北京口音,说话语速很慢,好像每一句话都要经过非常深刻的思考。他还喜欢在一些连接词后面加上“的话”,"然后的话""本来的话",在某些字的发音上,又会突然提高音量,抑扬顿挫地,像在和你说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不会觉得刘震云“端着”,和他交谈,仿佛自己面对的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而是街边偶然遇到的热心大叔。

 

但是,这位大叔的采访难度很大,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幽默、甚至是智慧,正是因为这些幽默和智慧,和他说话,很容易产生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氛围。问不幽默的问题,会显得特别无趣;而问很深刻的问题,他却选择用冰山一角,来把你“绕”的晕头转向......



凡人无小事


抵达重庆的当天,刘震云吃了趟重庆火锅,本来一件平常不过的事,刘震云却从中看到了不一般的东西。

 

“本来火锅的汤是辣的,然后搁的点儿辣牛肉,本来油就大,沾的是香油,把一个事情往极致上再推一下,这个事情的性质自然就会发现变化,所以我说,悲剧就是把喜剧的时间再延长一些,喜剧就是把悲剧的时间再延长一些,昨天我们是都延长了。”刘震云话音刚落,采访间的几个工作人员早已笑成一片。

 


后来我们聊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他用《一地鸡毛》举例:

 

“大家都觉得《一地鸡毛》是生活的原生态,这种形容我觉得都有点傻。一地鸡毛的生活是成为不了《一地鸡毛》的,让一地鸡毛成为《一地鸡毛》的,是作者的思考和书中人物的思考,这些思考和现实非常非常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写《一地鸡毛》呢,是因为小林的认识,和99.9%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八国首脑会议是太扯淡的事情了,那什么事情重要呢,他家一块豆腐馊了特别重要。”



在《一地鸡毛》里,小林曾经是一个有理想的上进青年,没想到走上社会几年后,也变得跟芸芸众生一样,淹没在黑鸦鸦的千篇一律的人群之中,每天的生活无非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老婆孩子热炕头,到了晚上一页书也不想翻,宏图大志和事业理想都变成了狗屁。

 

小林和大部分困于现实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林对这种生活心满意足: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在小林看来,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是农民意识,而是件大事。

 


在日复一日的权势和物质的高压下,小林也开始假公济私,为了利益逐渐放下面子,曾经看重的事儿也变得无足轻重。当小林悟懂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实世界上的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他的精神空间也不知不觉地被繁琐庸俗的现实生活彻底挤占了。

 

于是,早上辛辛苦苦排队买的一斤豆腐变馊了,便成了一件大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

 

如果你看的再深一些,会发现《一地鸡毛》已经触及到了生活的本质。生活看起来有声有色,充满意义,但其实,生活不就这么回事儿吗,正是豆腐馊了这样不起眼的小事,填满了普通人的日日夜夜。



刘震云有一句名言,叫做“凡人无小事”。他对家长里短的认知,对这些认识背后的道理,以及道理中微妙东西的洞悉,已经深入了到一种境界,所以,在刘震云笔下,凡人小事都成了大人大事。

 

“你的见识是大多数人和常人的见识,你一定说不出大多数人的肺腑之言,比如,如果你把小林真写成一个小市民,大多数人也不看,这是多数和少数的辩证。”这也是刘震云作为作家的厉害之处。

 

说到这里,他调侃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写的比他们好的根本原因,哈哈哈。”

 


“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文学并不是生活的反映,从生活到文学,中间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洞察,才能找到思考这座迷宫的入口;必须要有足够的想象和创造力,才能把百姓的肺腑之言传神表达出来,而刘震云对这些信手拈来。

 

文学的底色是哲学


刘震云总是会给人一些细节上的感动,他兴致勃勃地观察着各种人群,迅速地扑捉到每个人脸上的微妙情绪,让所有人和他的相处都变得轻松惬意。

 

采访间隙,他会特意问“你是哪儿人?”“湖南人特别能吃辣吧”“你这个相机是什么相机?”“你叫什么名字”之类的问题,正是这样简单的一些话,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他这种为人处事上的成熟与练达。

 


采访中,刘震云很喜欢提及哲学这个词,大概是因为哲学里充满了思索的乐趣,他的每一本小说,追根溯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哲学道理。

 

在《我不是潘金莲》里,走投无路的李雪莲准备在果园上吊时,一个人一下把她腿给抱住了,说“大姐,你不能害我呀”。李雪莲说“我死我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那人说“关系太大了,果园的是我承包的,你要在我这上吊了。大家知道这有吊死鬼,谁还到这来采摘呢,你要真想死,能不能临时帮我一忙,去对面山上,因为对面山上那个桃树林是老曹承包的,这个老曹跟我是对头,你要死在他那,我这桃就好卖了。”


正是摸透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哲学道理,刘震云才能写出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尾。

 


 “文学的底色也应该是哲学,哲学停止的地方,文学的哲学出现了,因为哲学就是极力要把世界说明白,但是也都没说明白,文学是世界上说不明白的事,它开始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并不是说哲学能成为文学,是哲学停止的地方,出现了文学的哲学。”

 

刘震云大概知道自己说话“绕”,所以每说完一段很深奥的话,他都会特意举一个例子,让你更好的理解。

 

“老说看电影要带足纸巾,这就是特别低劣的一种营销手段,真正的高级是,上边没哭,下边哭了,上面没笑,下面笑了。为什么这个就高级呢,因为他知道‘喜剧的底色是悲剧,悲剧的底色是喜剧’这个哲学道理。”

 


往往就是这样思考的力量、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促使刘震云开始动笔写一本小说。“你只是会写一个动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让人发笑,我觉得都不是一个特别有含量的标志。有时候一本书出来,总有人问我,写这个小说花了多少时间,真正的写作并不在写作的时候,是在写作之前思考的时候,到底思考了多长时间。”


在刘震云看来,“世界上只有两本书,一本越读越薄,一本越读越厚”。显然,刘震云的书属于后者。


冷幽默化铁为冰


采访是和拍摄同时进行的,因为刘震云坐的位置靠窗,为了找到有光的拍摄角度,摄影师拍着拍着便在沙发和茶几间的小夹缝中躺下了。刘震云正好在回答问题,一下子懵了,像是遇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诶诶诶,你没事吧?”

 

摄影师说,“没事,我已经拍好了我要的照片了,你们继续聊”,刘震云突然就开起了玩笑,让人猝不及防,“我以为你要碰瓷呢,你们说是不是,这兄弟躺这不动了,有时候出门小心点没坏处,我在重庆也举目无亲呐!”这时,整个采访间的人早已被他逗地笑岔气了。

 


刘震云就是这样的幽默风趣,他总是一本正经地说着说着,就突然蹦出一句让你意想不到的笑话,用这种开玩笑的方式,来表明他和你之间的关系,包括自己对事情的态度。

 

比起刘震云本人的幽默,他作品的幽默更加意味深长,这种幽默不只是语言的幽默,而是故事的结构,人物的结构,事情背后的道理,形成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幽默。

 


在《我叫刘跃进》里,农民工刘跃进丢了个包,为了找回这包,他又捡到了一个包,丢了这包的人又开始找刘跃进,刘跃进为了拿回自己的包,不得不拿着别人的包逃命。整个故事形成了一个闭环结构,从这种结构中溢出了一种荒诞感。

 

而在《一日三秋》里,延津人必须要说笑话,否则就有性命之灾,有的人说不出笑话便死了,有的人因为被看笑话远走他乡,还有找笑话的人本身也是个笑话。通篇笑话背后,是“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的深刻思考。

 


刘震云的幽默根源于他的故乡河南,河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历史上是几朝首都而多战乱,地理上背靠黄河而多自然灾害,在严酷环境下生活的河南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幽默感。

 

如果你用严酷的态度来对待严酷,就像拿鸡蛋撞铁一样,如果你用幽默来对待严酷,幽默就变成了大海,严酷就变成了一块冰,冰掉在幽默的大海里就融化了。我举过一个例子,在逃荒路上,老张要饿死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我是一个纳税人,为什么要把我饿死,为什么政府不发挥赈灾的作用’,他首先想到的是老李,‘老李三天前就饿死了,我比老李多活了三天’。河南人的幽默里有很多自嘲的东西,对于无奈和灾难的化解。有时候讨论特别重要的事,是用开玩笑的方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先深入,再浅出


采访中,刘震云绘声绘色地分享了一个他生活中遇到的小故事。

 

“前几年我去伦敦书展,我去卖书去,是在大英博物馆,出后门,往右拐,第二个胡同,再往里走,一看,老杨烩面馆,嘿,汉字儿!”

 

“我进去一看,他把我认出来了,说‘你咋到伦敦来了’(河南话),我说‘这不是伦敦书展吗’(河南话)。他说‘搁这吃顿饭’,我说‘行’,他说‘我是来探亲的,我儿子在这留学,工作不好找,留完学在这开了一饭馆,找了一个英国女朋友,今天刘老师来,我亲自下厨,炒两个菜,喝酒吗’”

 

“喝啊,喝什么”

 

“喝茅台!”

 

他炒了两菜,做了一碗羊肉烩面。吃完饭,一个英国女人出来了,我结完账,一出门,老杨跟出来了,他说我脸特别发烧,我说‘为什么’,他说‘请你吃饭,又让你结账,我是来探亲的,我做不了这个主。’”

 


把这个故事原封不动地放在刘震云的任何小说里,似乎都不会显得违和,简单,幽默,说的是家长里短,但背后的道理却要让人琢磨很久。


当一个作品被赋予了思想和哲学的力量,往往会变得非常的晦涩,也往往会不好看。但刘震云是为数不多的,既能写得深刻,又能写得好看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民族性的反思,对人性的解剖,包括探究权力对人的异化,但在阅读体验上,却非常的质朴、荒诞和接地气。

 


就像一些外国评论家说的,刘震云有一种非常厉害的能力,“他用最幽默的方式写出了最深邃的思想,用最简约的方式写出了最复杂的事物,用最质朴的语言搭建出了最巧妙的艺术结构。”

 

你只会深入,一定不是个好的哲学家,深入是容易的,浅出并不是特别容易。我老举一个例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你真读他们的《理想国》,都是对话,特别平常的话。比如柏拉图有一个麦穗理论。博士生考试,不是课堂出题,他把一帮人带到麦田上,比谁摘的麦穗是最大的,五十多个学生哗地一下扑到麦地里,五六个小时过后,走到麦地边,大家手都是空的,为什么都没摘到呢?学生们说‘也许下一个会更大呢’,柏拉图说‘握在自己手里的才是最大的’,孔子也是一样的,深入容易,浅出挺难的。”

 


这种“深入浅出”,刘震云做到了——“这个这个,你总该有人做到嘛,哈哈哈”,刘震云停顿了一下,突然蹦出这样幽默的回答。

 

刘震云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随地洞察着生活,从中打捞写作的养料,用智慧和思考,把日常的凡人小事上升到哲学高度,再用幽默这一粘合剂,把哲学和文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一切又都回归到了生活的“一地鸡毛”,聚焦在了明亮、杨百顺、李雪莲和刘跃进这些底层百姓身上。

 


刘震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还在把事儿往深刻里说的时候,就证明他还没有达到深刻的阶段,真正达到深刻境界的人,就开始把话往家常里短说了。就好像一个人从来没有登过这个山顶,他肯定老说这个山顶无比美妙,什么什么特别好看。但是真正登过山顶,站在山顶的人,他开始说山下的鸡鸣和炊烟了。”

 

而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更加确定了,刘震云正是那个站在山顶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