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 育儿心得
阅读数:80万+

​​我钦佩一种父母,

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

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成年窒息。 ​​



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父母总是试图寻求完美的育儿之道,其实,在寻求育儿方式之前,明确好育儿态度更重要。孩子本身就是父母最好的礼物,父母无条件地接受和欣赏这个礼物,就是在完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结,而这种联结对于婴幼儿建立在这个世界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是至关重要的。



无条件被爱和被接纳的需要在一个人的婴幼儿和孩童早期发育时期被满足后,这个信息就会贯穿他整个生命,形成自我接纳的基础:“我是被别人接纳的,所以我也能接纳我自己。”


很多父母也在关于孩子安全感、自信心的建立方面非常重视,尤其是身边很多妈妈,从孩子出生起就母乳喂养、陪睡抱睡,娃不离身,试图通过亲密育儿法帮助早期的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



其实,除了满足孩子身体的需要,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掉的“情感安全”的需要。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也更复杂。


破坏孩子情感安全感建立的体验往往包括:

大人们提高嗓门讲话、骂人,
把一个孩子的错误跟其他孩子的成功进行比较,
用惩罚或后果来威胁孩子,甚至揍孩子、打屁股等……
甚至大人们做事的消极心态也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由此可看出,并不是大人陪伴孩子时间长,就能给孩子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秘密不愿跟父母讲,却愿意和他们信得过的外人讲。甚至有些孩子从很小开始就习惯跟父母撒谎,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没有“讲真话”的安全感。



学会从孩子视角看问题


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是一点点发展出为他人着想的能力的。从发育的角度来看,他们尚不懂得与他们分享玩具、耐心等待或者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他们也无法理解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有多长。当然,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短暂的生活经验也无法让他们针对某件事做出明智的选择。


如果孩子还没有完成发育之前,就期望他们具备成年人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就是在威胁他们的情感安全,破坏他们信任你的能力和愿望。


出于对你的爱,你的宝贝会努力听从你的 劝告,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或者去体会其他孩子的感受,当他觉得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感到困惑和气馁,因为他在试图做一件他的发育能力所不及的事。



此时,大人无论是威胁还是收买都不能影响他的行为。大人的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因为他无法按照你的要求去完成这件事。


从婴幼儿阶段到青少年时期,试图满足父母的期望,却又没有能力完成,是孩子们常常经历的体验。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成长阶段,他们需要大家尊重和体谅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走向成熟的时间表。很多父母会用一种严苛的态度对待他们看到的十几岁孩子所做的“愚蠢判断”。



然而,判断力是孩子们有待增强的一种能力。年轻人的大脑需要机会去变得成熟,才能做出良好的判断。他们需要练习,也需要家长们的耐心,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走过的弯路。


如果大人能够留意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迹象,在孩子准备就绪的时候稍加引导,就可以确保他们的安全感,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成长的下一阶段。



用尊重的方式去倾听孩子


如果孩子跟身边关爱他、接纳他的成年人有很好的情感联结,就会生出心满意足的感觉,这种感受是滋养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而跟孩子建立联结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尊重的方式去倾听他,去感受他在那个时刻试图表达和分享的感受和需要。


孩子在和大人沟通时,不外乎两件事情:他的感受和他的需要


当孩子的沟通与大人有了分歧时,当孩子拒绝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时,你的反应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果孩子坚守他的立场坚持对你说“不!”,你是否会把它当成是一种挑衅?你是否会感到生气,开始防御,并试图用说教或者惩罚的手段让他改变主意?



其实,大人如果冷静下来,认真体会孩子当下的需要,就会发现,孩子跟你说“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对其他的事情说“是”。如果你肯花一点儿时间了解当下孩子为之兴奋的事情是什么,而不是纠结在自己的想法上,就可以平息潜在的冲突。


比如米妹经常不愿意配合穿衣服。因为孩子到了1岁多,随着运动能力越来越发达,探索世界的欲望强烈,基本上是不喜欢被束缚的。



每次当她蹦蹦跳跳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我要给她穿裤子,就会被她拒绝。这时候,如果我说:"快先来穿裤子,等穿好了再去玩。”那么她一定不会服从,会继续蹦蹦跳跳。因为我没有认同她当下想要玩的需要。当我顺着她想要玩的需求说:“来宝贝,让你的小脚丫藏到裤子里躲猫猫,躲好了我们一起来找它,好不好?”这时,米妹通常就会很乐意配合。因为我把穿裤子变成了一场好玩的游戏,这样既满足了米妹当下想要玩的心,也达到了我的目的。


与孩子共情


共情,也就是理解、认同孩子的需要,并用温柔、充满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理解与认同。共情做好了,就能巧妙地化解潜在冲突,与孩子建立好联结,让孩子在每一次沟通中,都能得到并强化大人对他的爱与接纳,然后在爱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分享米妹在1岁多时的两个例子。


有一次奶奶在喂米妹吃饭时,米妹看到餐桌上的她的零食泡芙,就喊道“泡芙,米米吃泡芙。”然后奶奶就说:“不可以,吃完饭才可以吃泡芙。”然后米妹就不干了,声音更大了:“米米吃,米米吃……”奶奶继续说:“饭还没吃完,怎么能吃泡芙呢?来,赶紧把饭吃完我们再吃泡芙吧。”米妹依旧哼闹着说:“不行嘛,不行嘛,要吃!”然后我就看俩人对峙着沟通进行不下去了。


奶奶其实全程语气都特别温柔、冷静、充满爱,并没有表现出生气、教训的姿态,但是,为何米妹还是不听呢?其实,就是没有做到共情。一句“不可以”直接否定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理解和认同,孩子当然不愿听从大人了。


我们再看接下来这个例子:


给米妹补充VD最开始都是直接滴进米粥里,后来直接改成滴进宝贝嘴里喝,感觉这样既省事又避免浪费。结果米妹特别喜欢这个味道,滴了1滴(一天1滴的量就够了)喝完之后,还要喊着喝,我就跟她说:“Amy,妈妈知道你很爱喝这个VD,味道很好喝对吗?那今天喝完1滴之后,明天我们可以继续再喝1滴,每天都可以喝1滴~如果你还是特别想再喝,那我们就一起期待明天早上起床之后再喝1滴吧,好不好?”米妹想了几秒后,便满足地回答我说:“好的。”之后就继续乖乖吃饭,再也不提VD了。


米妹之所以这么干脆利索地回复我,也是因为她听出来我认同了她当下的感受。然而我并没有纵容她这个需要,依旧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但方式变得柔软,不那么硬碰硬,不去直接拒绝她,而是把“否定她的需要”变成“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是在延迟满足她的需要。


事实证明,制定规则与延迟满足会给孩子更大的幸福感。米妹每天早上吃饭时喝到1滴VD时,总是一副超级满足的表情,还会开心地自己伸出一根手指比划着说道:“1滴!”意思是喝到1滴了,内心非常享受“1天喝1滴"这个规则。


今天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希望大家不要嫌篇幅长哦,个人觉得育儿之道太理论化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话术,更方便大家实际操作。因为很多人按照同一种育儿理论生产出不同方向的话术,其育儿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

推荐阅读

快速开通微博你可以查看更多内容,还可以评论、转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