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与亚瑟王 东西方奇幻故事异同浅析

微博

      东西方文化史中影响巨大的两个传说故事,异曲同工

      费翔Daddy说如果一定要把封神和西方文学作品做个类比,对应的就应该是亚瑟王传说。这点我非常非常赞成,一直想展开来说说。

      ​亚瑟王传说与封神的故事一样,都是虚构的世界观加上历史真实人物的原型而成,把神话故事和历史做了糅合衔接,同样都在民间广泛流传,更是影响了非常多的后世作品。我们今天都可以搜到无数这两个传说大IP的各种书,画,艺术品和影视改编作品(甚至连烂片都一样很多,挖鼻.jpg)

      我们先来看看亚瑟王传说的起源与发展。

      传说中的亚瑟王是生活于公元5世纪的一位伟大的王,他拔出石中剑,统一英格兰,聚集了许多著名的骑士在他的身边,奠定了影响至今的欧洲骑士精神的基石。他的骑士们被他指派前往各地寻找圣杯,经历种种考验和冒险。他身边最强有力的辅佐是梅林大法师,也是西方神话传说中最伟大的法师。最后他因兰斯洛特和莫德雷德的背叛,身受致命重伤,奄奄一息之际,他的骑士们将他送到阿瓦隆岛,并且深信他没有死,有一天他会归来,领导陷入困境的人民走出危机。

      然而,和确实存在过的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不同,对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亚瑟王这个真实的存在,至今没有结论,换言之,既没有证据证明他存在过,也不能武断地说他就不存在。

      这里咱们就要骄傲一下中华民族的文字记载史了,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有很多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那个时候的历史事件。但对于生活在5世纪,距今1500多年的亚瑟王,却是因为缺乏文字记载而很难考证了。

      不过,我们可以得知的是,12世纪的威尔士蒙茅斯主教杰弗里是最早撰写有关亚瑟的人之一。在他撰写的《不列颠君王史》中,亚瑟王被描述成了战无不胜的真命天子,完美君主典范(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但他的这本书,尽管描述的只是离他600多年前的君主,却不如说是小说、历史同人文,难以被当作严谨的研究成果。身处12世纪,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黑暗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阶级分化严重,战争不断,社会发展缓慢。修士是当时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阶层,目睹了无止尽的战争带来的世间种种苦难。尽管相比于普通民众,他们可能经历的离乱相对较少,能够安稳度日,然而他们也像普通民众一样,特别渴望有一个“救世主”出现(也就是弥赛亚情结),尤其是渴望一个智慧,贤明而且武力强悍的君主。因此杰弗里主教将此愿景寄托在古老的亚瑟王传说中,写在羊皮纸上,得以流传下来。

      ​但实际上亚瑟最初应该是一个或者许多个凯尔特部族领袖的综合体,而不是昂格鲁撒克逊人。凯尔特人有自己自成体系的宗教和传说,但同时也有一个非常不利的传统—他们从不将教义和神话记录为文字,而是口口相传。这就造成了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任何人都能依自己的主观和喜好去增减故事的细节。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任何细节都亦真亦幻,难辨真伪,扑朔迷离。

      ​例如,凯尔特人确有一项传统,两位部族领袖有争议时,要在大石围成的圈内决斗,石圈中有一块上面有洞或者缝隙的巨石,双方交手前把礼仪性质的剑插在洞或缝中,决出胜负后,由胜者拔出剑,宣布胜利。这或许就是亚瑟王拔出石中剑的最初来源。同时,凯尔特人还有一项宗教仪式,把武器扔进水域,供奉水神。这很可能就是亚瑟王的无敌之剑—湖中剑Excalibur—故事的原型。

      ​由于用文字记录下亚瑟王传说的是基督教修士,原应信奉凯尔特的德鲁伊教的亚瑟王摇身一变,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以至于寻找装过耶稣圣血的圣杯也成为了他的传奇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圣杯故事可能脱胎于9世纪左右的凯尔特勇士布兰的魔法大锅的传说故事,在此之前可能已经流传了好几个世纪。由于凯尔特人不记录的传统,它具体的出现时间已经无法确定。而基督教修士则将具有起死回生神奇功效的大锅,和同样起死回生的救世主耶稣建立了直接联系,于是魔法大锅,就成了接基督殉难时所流的血的圣杯,并保留了能够起死回生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字记载和修史的重要性,谁先写下来就是谁的了)

      ​再比如说,兰斯洛特这个脍炙人口的浪漫骑士,在最初的传说版本里并没有出现。而其他著名的骑士,珀西瓦尔,特里斯丹,高文,莫德雷德等等,在不同的版本里也并不是都存在。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骑士的身世和故事都是有历史真实原型的,被归于伟大的亚瑟王麾下,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原型人物的某段经历,某种特质,被世人所共知和推崇,于是也就被加入了这个传说之中。

      封神故事的传播也同样如此。

      《武王伐纣平话》是流传于宋元时期的话本,是宋代说话人旧蓝本,经元代说话人补充修订,在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刻的。而《封神演义》成书更晚,成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那已经是1500年后,16世纪了。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均有很大争议,没有定论。这是因为这些故事其实早就在民间流传。

      ​话本也好,演义也罢,它们的作者距离武王伐纣的时代,都相隔甚远。宋元话本流传时期,距离武王在世已经过去了两千三百年,话本的作者离我们今天的时间距离,比他和武王伐纣真实历史时间的距离都要更近许多。而故事中的明主文王武王,暴君纣王,狐妖,昆仑仙人等等上古真实王族人物混杂着神话,早就在民间流传甚广,靠着说话人也就是说书人流传于市井之中。

      ​这些说话人有没有依据自己的喜好,或是博取听众的好感,为增加收入而添加细节和角色呢?可以肯定,这是必然的。举一个例子,最开始拥有三头六臂法身的是殷郊(殷郊的历史原型的相关推测可以去这里查看),本名“金哪吒”。到后来,殷郊和哪吒彻底分离为了两个身份经历都不同的角色,却又同样保留着三头六臂的特征。这就很可能是说话人为了增添更多的剧情细节而为。而大家都是三只眼睛,为什么杨戬是纵目,闻太师就是横目,这样不统一的设定也很像是不同的(说话)人为之。

      ​而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的种种深谋远虑,仁爱大义的英明事迹,周公旦制定的沿用数千年的礼仪法典,乃至于文王惊人的生育能力,这些林林种种的细节,即便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修史和记载的民族中,不同时代不同人记录撰写的版本也有不同的说法,不然伯邑考为啥是如此薛定谔的存在!(一定要补充一句,不能我们两个人爆笑如雷。有的说法非常神奇非常奇葩,包括但不仅限于姬昌有四个乳头!姬发有两排牙齿!doge.jpg)以至于我们考据讨论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历史不存在了!”因为文献资料它们互相矛盾啊!

      甚至追索下去,关于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是两者得以广泛流传的年代。1485年出版的托马斯.马洛里的《亚瑟之死》使得著名的石中剑传说得以广为流传。注意,这也是封神宋元话本刊刻后150余年,相距很近。也就是说在差不多的时期,在地球两端,同样饱受长期战乱之苦的两个民族内,流传着内容各异,但内核相似的两个故事:对救世主贤王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具备某种“天命”性质的神奇力量的代表(姜子牙/梅林)会辅佐这位天命之子,成就大业。真命天子以凡人之躯号令具备超能力的神仙/魔法师,终于扫清王国中的妖兽魔物,建立新朝。

      马洛里爵士是生活在15世纪的贵族,一个真正的骑士。在那个时候,能读会写,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不是贵族便是修道士,平民是没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他曾几度陷入金雀花王朝的zz斗争和玫瑰战争,多次入狱,《亚瑟王之死》就是在伦敦监狱里完成的。他有着真正的贵族骑士身份,受过相当出色的教育,切实参与过战争和zz争斗,深受其苦。他对强大贤明君主充满希翼,对建立统一国家无比渴望。正因如此,他所写的版本被公认为经典,许多经典的设定,剧情和人物,角色个性都来自于此。(我愿称之为最厉害的“同人太牛逼于是变成官方”案例)

      但我自己最喜欢的版本是玛丽昂·布拉德利的《阿瓦隆迷雾》,作者以亚瑟姐姐摩嘉娜为主视角,重新组合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剧情和角色,使之富有戏剧性。(比如经典的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尔的出轨桥段,改编成了在亚瑟的主导下,三个人一起不可描述,桂妮薇还觉得自己才是多余的人。吃得我那是满嘴流油)还加入了德鲁伊教和基督教的意识形态之争的描写。也许正因为她是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考古知识和思想去重新认识,解读和解构古老传说,不但视角新颖别致,也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其次是两者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最先提到圆桌的是12世纪的两个诗人,泽西岛的法国诗人瓦斯和英国诗人拉亚蒙。瓦斯描述了卡梅罗特宏伟宫廷,拉亚蒙描述的更加不可思议:亚瑟王的圆桌可以坐下1600个臣子骑士。考古学家最新提出的猜测认为,或许诗人并没有夸大其词,圆桌,原也并不是指桌子,而是圆形剧场。诗人提到卡梅洛特位于今天威尔士的卡利恩,在亚瑟时代之前,此地是公元前300年罗马帝国的重要前哨基地,确有罗马人留下的圆形剧场建筑。能坐1600人的圆形剧场就不那么玄幻了,它确实存在于那里,直到今天仍然能去寻访。

      ​而同样,封神演义中对于纣王所建的鹿台、摘星楼等建筑极尽奢华的描述,虽然显然有夸大的成分,却也并非无源之水。现在考古已经发现,商代宫殿遗址的台基便高达1.5米以上,以当时的生产力来看,显然是一项壮举。而广泛发现的商代精美文物也可以佐证晚商时期贵族们精致奢华的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亚瑟的王城卡梅洛特和商纣王的王都朝歌,同样都是没有被考古证据确定具体位置的上古城市。当然,今天我们两国也都有很多地方自称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古城,甚至搞了一些“历史景点”。

      总结起来,这两部都是在收集汇总了前人创作,民间口口流传的故事基础上,用文字去记录下来的作品,它们的“作者”实际上是记录者。而这两个体系越到后世就庞大的故事,因为其来源就是市井,充满着丰沛的生命力和真实的市井气息,有相当一部分比较俚俗的剧情和角色,其中又隐藏着历史长河中真实的碎片和细节,所以它们都广受群众的喜爱,流传甚广,影响至深,成为当代各类文艺作品的基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