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吉

查字典网

      对于别人来说,雷锋可能是一张照片、一本书,或者一个好人。但对已72岁的张兴吉来说,雷锋是一个聪明的战士,一个热心的战友,一个曾经自己手底下最得意的兵。

      雷锋:一位朝夕相处的战友

      52年前,刚结束新兵训练的雷锋被分配到了张兴吉所担任班长的沈阳军区工兵某团运输连二排四班。

      雷锋到班里的头一个晚上,张兴吉主持召开了班务会,让战友们相互认识,同时排站岗的时间表。那天,雷锋站了最后一班岗,还给老兵们打水洗脸。

      身材不高,却很结实,一张娃娃脸上总带着微笑的雷锋迅速得到了全班人的喜爱。在张兴吉看来,这不仅仅因为他长得可爱,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热心肠的青年。

      “他常帮其他同志洗被褥、洗衣服。”张兴吉说,“我们的脏衣服从来不敢丢在床上,否则转眼就不见了,一准是雷锋拿去洗了。”

      有一次,战士韩玉臣的棉裤破了。韩玉臣把坏掉的棉裤往床上一扔,说了声“大不了不穿了”,就去睡觉了。可是第二天,他醒来时发现棉裤已经补好了。

      “棉裤是雷锋补的。”张兴吉说,“他从自己的棉帽里拆了一块布料下来,给韩玉臣的棉裤补了上去。”

      还有一次全班上山割草,早晨带饭中午吃。那时吃饭是定量的,每人一顿3两,一天9两。战士王延堂胃口大,早晨就把午饭吃掉了,雷锋就把自己的午饭给了他。张兴吉还为这事批评过王延堂:“你这个人莫名其妙,让别人给你饭!”

      在张兴吉看来,雷锋不仅心肠热,而且很勤奋。“你看他走在路上,那个嘴总是不停地在动,我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背毛主席著作里的句子。”

      乔安山,是和雷锋从鞍钢一起一路走来的战友。但张兴吉说,与聪明好学的雷锋不同,乔安山恰恰是班上“最笨”的人。他不识字,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别人经常会笑话乔安山,雷锋却很喜欢帮助他,还常给他布置一些文化课的作业。

      “雷锋是我们全班人的好兄弟。”张兴吉说。

      雷锋:一段永远伤痛的回忆

      1962年8月15日,悲剧发生的那一刻,张兴吉正在宿舍里,从窗口刚好能看见雷锋出事的位置。

      他回忆说,乔安山开的车一个轮子陷在了水坑里,宿舍里的人听到动静后都趴在窗口看。只见乔安山把车停在了一个拐弯处,那是个直角的死弯,前后左右回旋的余地很小,左后轮距离一棵杨树很近,杨树上拴着一根铁丝,连着一排1.5米高、小碗口粗的柞木方杆子,这是战士们平时用来晾衣服、晒被子的。

      当时,雷锋正站在车下,冲乔安山打着手势,示意他给油。

      “呼”地一下,乔安山把车开动了。轮子把离杨树最近的那根柞木杆子从根部挤断,柞木杆子和杨树之间的铁丝同时被挣断,折断的杆子在另一侧铁丝的拉动下向汽车左侧的前方弹出,正好砸在了雷锋的头上。

      “雷锋不是很快地倒下的,他是慢慢、慢慢地向后倒下的。”张兴吉反复跟记者说着这句话。看到这一幕,他和屋里的其他人飞也似的跑了出去。等赶到雷锋身边时,雷锋已经不能说话,满嘴里都是血。“血灌在他的喉咙里,呼呼啦啦直响。”

      连里的人把雷锋送去了医院。不久,噩耗传来:雷锋永远停住了心跳。听到这个消息,战友们全都哭了。

      夜里,张兴吉睡不着觉,他望着雷锋的空床铺发呆。“一看到那张床,脑子里总是轰地一下。”

      公祭雷锋同志大会在雷锋殉职后的第三天举行。

      这场葬礼让张兴吉感到震惊。由于雷锋生前常常照顾老人,帮老百姓清理粪坑、干农活,捐过款,还是几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很多人得知消息后都过来了,“来了数万人,他们都自动戴着白花为雷锋送行”。

      第一次,张兴吉如此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雷锋的感召力。

      1963年1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张兴吉代表全班接过了写着“雷锋班”三个金灿灿大字的锦旗。这一年,张兴吉还作为全班代表,在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

      这曾经是雷锋最向往的事情。

      雷锋:一个从未忘记的名字

      1972年,张兴吉复员回到地方,在四川南充一家土产果品公司当司机。

      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雷锋的照片挂在屋里。回到地方的张兴吉一直默默无闻。除了家人,没有人知道他和雷锋的关系。

      1989年,沈阳军区费尽周折找到这位雷锋曾经的班长,让他参加全国的学雷锋座谈会。这场座谈会对张兴吉的震动很大:会上,有人说,雷锋正在被遗忘。

      张兴吉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好战士会被人遗忘。当时已接近50岁的他决定,把宣传自己的战友、兄弟——雷锋的精神作为一项事业。

      从此,他开始去很多地方讲课,他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记者采访。然而,他很快发现,越来越年迈的他,在讲述雷锋的故事时却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总有人问:雷锋做好事是不是在作秀?为什么不是有表扬信,就是写在日记里?

      张兴吉说,其实,直到现在都不知道雷锋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很多事情雷锋自己都是不肯说的。就以雷锋送一对母子回家的事情来说,雷锋从没告诉过别人,后来因为回来得晚,有人反映到了连部里,连指导员找雷锋谈话,雷锋才吐露实情。

      尽管如此,张兴吉仍然愿意四处奔走去参加宣传雷锋的活动。他说:“我们是雷锋事迹的见证人,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不能让这样的人被遗忘。”

      人物信息:

      张兴吉(1940年——),四川省蓬安县人,雷锋的战友,也是雷锋的老班长。和雷锋一起生活了两年八个月,1962年雷锋牺牲后,成为“雷锋班”首任班长。誓言一辈子宣传雷锋,希望学雷锋成为一种制度,长期化。

      张兴吉 - 个人介绍

      张兴吉,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四川省蓬安县人,1940年出生,1959年入伍,1960年他任雷锋所在班班长。1962年雷锋不幸牺牲,1963年1月国防部授予他们班为“雷锋班”光荣称号的时刻,他代表全班接过了那面光荣的旗帜,荣幸地见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并同他们合留念。

      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和助理员,多次立功受奖,并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1972年复员回到四川省工作,现退休在家筹备雷锋事迹展览馆。 [1]

      张兴吉 - 个人事迹

      张兴吉生于1940年,老家在蓬安县海田乡。1959年1月,他参军到沈阳军区,当了一名汽车兵,同年底当上了运输连四班班长。

      1960年3月,结束新兵训练的雷锋分到张兴吉的班上,一开始就给张兴吉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小伙子与常人不一样,新战士交接仪式一结束,他就和大家混熟了,帮战士整理棉被,抢着打扫清洁卫生,如同在自个儿家里一样,不像其他新战士缩手缩脚的。”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牺牲。1963年1月,国防部授予四班雷锋班称号。张兴吉作为雷锋班第一任班长与副班长周数明一起,代表全班9名战士从陈锡联司令员手中接过了绣有雷锋班的金字锦旗。

      1972年,张兴吉转业至南充土产果品公司,是单位和同事们公认的老黄牛。回到家乡工作了17年都没人知道他和雷锋的渊源,直到1989年全国召开学雷锋座谈会前夕,沈阳军区派人四处寻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南充找到他。

      张兴吉买断工龄的那阵,一个亲戚买了一辆旧大巴客车,叫他来经营,他开始就定下个规矩,凡是老弱病残的人坐他的车不收钱。这下倒好,几乎每天都有好些乘免费车的人,本想靠经营车挣点钱来补贴家用的他,结果却亏了本。 这些年来,张兴吉以传播雷锋精神为己任,他搜集各种版本的雷锋图片1200张,文字资料200多万字。深入部队、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讲雷锋事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宣讲雷锋精神的名人。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驻南充某部红一连聘请他为编外指导员。张老说,他的最大心愿,是想在南充建一个雷锋事迹展览馆。 [2]

      张兴吉 - 语录

      雷锋班班长话雷锋,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当代青年学习雷锋,要学习雷锋的好学精神和那股钻劲,以学为本,以学为主。现在不需要大家再去穿破衣服破裤子,但雷锋精神不要忘掉,起码我们不能铺张浪费,多余的钱可以捐助一些困难的人。不管本事有多大,学问有多大,关键是做人。要把雷锋精神那种高度负责的态度与本职岗位结合起来,努力工作,多学东西。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为后人传下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兴吉 - 座右铭

      一事之前想雷锋,一事之中做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一生一世学雷锋.[3]

      张兴吉 - 对下任班长寄语

      寄语庞春学:接过雷锋的枪,像雷锋那样做人。他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兴吉 - 人物评价

      作为“雷锋班”的第一任班长,他的名字大家并不生疏,因为雷锋班的历任班长经常有这样那样的活动,张兴吉老同志可谓是一名很知名的雷锋式战士了,他在南充和四川为传播雷锋精神,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也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多次表彰,尽管老人家已是七十岁的人了,但他仍在为能在四川或南充市建一座雷锋纪念馆的事而奔波,他用自己的钱收集和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就是苦于没有馆舍。

      他有这个愿望已经多年了,也曾得到南充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他还在坚持努力着,他非常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这一夙愿。老人是想通过在四川为雷锋建纪念馆的方式能让雷锋精神在他的家乡彻底扎下根,让更多的人能够真真切切地去了解雷锋,走进雷锋,为此他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用了他不少的精力和物力,收集和整理了许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