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锐评|#碰瓷高校为何成了造谣引流的法宝#】北大“招生老师”破格录取网红“郭有才”?据记者向北大党委宣传部了解,经核查,“于一凡”不是该校教职工,更非“招生老师”,北大没有联系过“郭有才”。#北大回应网传破格录取郭有才#

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又让涉事高校收获了一波“著名大学急功近利”“想蹭一把网红流量”等质疑,着实奇葩又无奈。知名高校的风吹草动,往往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自带光环”于是“树大招风”,一众高校简直成了被抹黑中伤的常客。尤其是结合热点新闻添油加醋,在敏感点上大做文章,俨然成了某些人赚取流量的固定套路。什么“电诈头目被某校录取”,什么网红学者被某校开除……情节离奇、结论狗血,像狗皮膏药般“清了一茬又长一茬”的谣言,对于学校声誉是很大伤害,也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涉高校谣言何以频出?很大原因在于,造假成本与责任之间的巨大“剪刀差”。随着技术手段加持,即便“没影儿的事”,通过“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或者“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便能分分钟生成有图有视频的谣言;加之平台审核机制往往疏于事前预防,发布与传播门槛过低,待到发现处理时,往往谣言已大肆流布。此后,平台即使追责,也是账号禁言或被封,打击力度相当有限。至于涉事高校,往往是一纸公开声明澄清,或者干脆置之不理,鲜少对谣言较真追责,客观上让某些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

互联网时代,舆论场很少风平浪静。对于这样那样的声音,讳莫如深大可不必,清者自清也已成为一门需认真研究的功课。某种程度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摄像头和编辑器的年代,像高校这样的机构,很容易被碰瓷。建立起维权意识,对于影响恶劣的典型事件多多较真追责,方能对造谣者形成震慑。而更重要的,则是平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既提供了发布与传播渠道,享受着流量之利,那便理当对“一亩三分地”的清朗干净负起责任。对于经常出现的谣言类别,建立起事前审核机制,以堵住谣言发布的出口,“治早治小”、防患未然。

社会学家曾提出一个谣言公式:谣言=重要性×模糊性/批判能力。同等条件下,公众批判能力越强,越能识别假象,则谣言也会失去传播力。在互联网中冲浪沉浮,公众理当主动提升“网商”,一事当前,不妨追问几句,这消息可靠吗?事实完整吗?分析客观吗?告别情绪和观点先行,杜绝“听风就是雨”,当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受益的也会是所有人。北京晚报评论员 杜梨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